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葛大偉 陳延斌:傳統家禮文化的地位、功能與傳承價值

葛大偉 陳延斌2023年07月03日09:1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傳統家禮文化的地位、功能與傳承價值

作者:葛大偉、陳延斌,分別系江蘇師范大學中華家文化研究院副院長、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隻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家禮,即家庭或家族的禮儀,是由通禮、冠禮、婚禮、喪禮、祭禮等“五禮”構成的完整的家庭家族禮儀系統。源遠流長的中華家禮文化積澱著中國人民對於家庭文明和社會治理文明的歷史智慧,而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也使得我們的先人們特別重視家禮建設。深入把握傳統家禮文化的地位和功能,推動優秀傳統家禮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無疑將有助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傳統家禮文化是中華禮樂文化之始

禮樂文化,作為維系中國古代“大一統”政治和社會格局的重要制度設計和精神紐帶,其歷史源流一直存在爭議。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包括源於原始社會祭祀說、源於原始社會風俗習慣說、源於原始禮儀說、源於人情和歷史說、源於生產生活說等。綜合各說之共識,祭祀、風俗、分工等原始社會家庭生產生活場景應是禮樂文化誕生的現實基礎。孔子講“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一個“立”字清晰表述了禮樂制度的建構邏輯。《朱子家禮》開篇明確指出:“凡禮有本、有文。自其施於家者言之,則名分之守、愛敬之實,其本也。冠、婚、喪、祭,儀章度數者,其文也。”這裡的“本”即家禮的本源、實質,而“文”是指家禮的結構、形式,也即家禮的經典化。最早關於禮樂文化的記載,絕大多數是關於家庭或者家族禮儀的內容。如《左傳》雲:“孝,禮之始也。”荀子認為禮之“本”在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師”。《禮記》雲,“禮,始於謹夫婦,為宮室,辨外內”“男女有別然后父子親,父子親然后義生,義生然后禮作”,強調“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可見,析分家庭和社會成員之間的親疏關系,是禮存在的本義和源頭。以家庭禮儀秩序為核心,延展至社會公共領域,則“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可見,家禮文化是禮樂文化的邏輯起點,為殷周以降家國同構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

傳統家禮文化是傳統社會的家庭與社會治理之基

家禮是家庭或家族內部的禮儀,它以禮義、禮儀、禮制、禮俗、禮教調整著家庭成員的倫理關系,維持著孝老敬長、敦親睦族的家庭家族日常生活,培育了一代代中國人濃郁真摯的家國情懷和慎終追遠的感恩意識,維護了傳統社會家庭家族生活的穩定與發展。

家禮文化的功能和影響不僅僅限於家庭。因為“禮”的本質是一種“合於道德理性的規定”,是人的主體性和社會性辯証統一的理性自覺。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在《文明史》中認為,儒家的禮儀文化“對家庭和社會態度作出了規定”,主要作用是“借此建立了一種旨在維持社會和國家之秩序、等級的倫理、生活規范”。在儒學的建構框架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遞進的邏輯體系。修身是齊家的前提,齊家是治國的根基,而治國有道,才能天下歸心,四海賓服,所謂“一家之教化,即朝廷之教化也”。中華文明語境下的“家”與“國”總是呈現出“同心圓”式的關聯圖景,家庭禮儀文化始終是社會禮儀文化的價值之軸。從小家到大家,從家庭禮儀到社會禮制,家禮文化對全社會起著無所不在的滲透作用,從一定程度上鞏固了儒學的“正統”地位,為古代中國的社會治理格局提供了基層制度保障,構成了中國社會數千年來爝火不息的“超穩定結構”,對鄉土中國的發展和中華文明的延續起到了重要作用。

傳統家禮文化的現實樣態與傳承價值

家禮文化不僅深深影響了中國古人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至今仍然能夠找到其“活著”的現實樣態,從中不難發現其傳承價值。其一,在婚喪嫁娶等家庭重要儀典活動中,家禮一直存續。婚禮和喪禮相對於其他家庭活動而言,儀式感最強、結構性程序最多,保有的傳統家禮文化遺存也最典型。盡管存在“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客觀現實,但今天的婚禮、喪禮或多或少還存有古風。其二,在家庭教育中,家禮仍在被廣泛應用。中華民族向來注重“父慈子孝”的家庭親子關系和“養而教之”的家庭教育實踐。敬長禮儀、餐桌禮儀、賀壽禮儀等至今仍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其三,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家禮普遍存在。在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和節氣文化中,仍然保留了大量傳統家禮文化的歷史遺存。如,農村利用節氣文化開展生產勞動﹔家人在清明、中元等節日進行祭掃活動﹔家庭在元宵、端午、中秋等節日制作特殊飲食、舉行特別儀式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我們要積極吸納借鑒傳統家禮文化中的有益成分,有效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一步彰顯中華文化魅力,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一是利用家禮文化涵育家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國古代的《周易》卦辭中就有“正家而天下定矣”的表述,“知書達禮”是施行家教的首要目標,“詩禮傳家”是不墜家風的重要手段。家禮在操作性上貼近生活,通過“自然法”“習慣法”的形式,將家庭道德觀念在洒掃應對、人倫日用之中潛移默化地傳遞滲透給家庭成員,相較於“經禮”更能體現人的“主體精神”和“意識自覺”。因而家禮在承襲家族傳統、溝通家庭情感、開展家庭教育、塑造家庭價值方面,具有無可替代的載體作用。

二是利用家禮文化加強社會治理。中國獨特的家國文化傳統,構成了中國家庭與中國社會獨特的生成和作用邏輯。“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中華民族歷來注重通過家庭治理來實現社會治理,並形成了一套以家禮家規、宗法制度、鄉俗民約為基礎的治理體系。家禮文化雖是居家之禮,但其適用的領域、輻射的范圍卻不僅僅限於家庭內部。《禮記》把孝劃分為三個層次,“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為孝的至高境界是以功顯親,光耀父母,為國為民作的貢獻越大父母享受的尊榮就越高﹔次等的孝,是俯仰無愧,未讓父母為自己蒙羞﹔最低等級的孝才是“能養”。由此可見,家禮文化對於社會治理的功能,已遠遠超出了一家一姓道德教化的范圍,而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擴展到了更加寬廣的社會領域。

三是利用家禮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家禮文化作為涵養中國人家庭美德、培育中華文明的特色文化,不僅對中國人而言蘊含著豐富的道德價值、教育價值和治理價值,而且就世界范圍而言也蘊含著豐富的傳播價值和交流價值。家庭是每一個國家和民族都具備的社會組織形態,家庭價值、家庭情感是文化隔閡最少的傳播領域。向其他國家和民族的受眾講述中國家庭故事、家庭文化、家庭道德,往往最容易獲得情感認同。《飲食男女》《我的父親母親》《地久天長》等反映中國家庭文化的電影屢獲國際大獎,《都挺好》在國外視頻網站火爆上線,《媳婦的美好時代》紅遍非洲大街小巷,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通過“講美食背后的故事”的方式將中國人的家庭禮儀、文化觀念、生活習慣用富有哲理和詩意的解說詞向觀眾娓娓道來,使得中國家庭、中國親情、中國溫暖躍然屏幕之上。這些反映中國家庭生活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成為海外熱議的文化現象,正是因為講好了中國的家庭故事,引發了廣泛的情感共鳴。這表明通過各種載體對家禮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呈現為一種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態,實現活態傳承,是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題中應有之義。

(責編:皮博、蔡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