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謝青鬆:“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

謝青鬆

謝青鬆2023年07月03日09:1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

作者:謝青鬆,系雲南大學文學院教授  

中國儒家文化有“樂學”的傳統。《論語》開篇就講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明確指出了“學”與“悅”之間的關系。孔子還談到學習的三重境界:知之、好之、樂之,在他看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中國文化史上備受尊崇的“孔顏之樂”,就是儒家“樂學”理念的生動實踐。明代大儒王艮(字汝止,號心齋,陽明后學的集大成者,泰州學派創始人)有一首《樂學歌》流傳於世,這首詩就集中體現了儒家的“樂學”理念。

“人心本自樂,自將私欲縛。”在儒家看來,樂乃是心之本體。明代大儒、王艮之子王東厓指出:“樂者,心之本體也。有不樂焉,非心之初也。吾求以復其初而已矣。”快樂乃是心的本來狀態,如果有煩惱出現,那就是離開了心的最初狀態。讀書人通過修身養性,就是要恢復心的最初狀態。在現實生活中,苦樂摻雜,悲喜交替,乃是人生常態,“不樂”與“樂”如同孿生兄弟,它們往往結伴而來。在王艮看來,真正的“樂”,不依賴於外在的條件,也不受外境的干擾,它不是一個人能夠獲得的某種外在之物,而是他存在的整個方式,是他的本來狀態。真正的“樂”並非是欣喜若狂或興高採烈,而是內心寧靜、無有憂愁。剛出生的嬰兒,既沒有開心,也沒有不開心,他只是處在一種簡單自然、自在自適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叫作“樂”。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的頭腦開始發育,欲望逐漸萌生。頭腦是制造欲望的機器,正是頭腦所制造的私欲(欲望),把“心之本體”給蒙蔽、束縛了。一旦陷入欲望的泥潭,必然患得患失、寵辱皆驚,煩惱也將如影隨形。

“私欲一萌時,良知還自覺。一覺便消除,人心依舊樂。”當一個人私欲萌發,即刻就會被自己的良知覺察到。私欲一旦被良知所覺察,自然而然地就被消除了,作為本體之真樂將會重新顯露出來。所謂良知,就是本來的“知”,亦即“嬰兒意識”,或者說純淨的意識。良知的功能就是知道、感知。所謂“致良知”,簡單來說就是始終保持警覺,覺知當下的一切,這是陽明心學的重要修養功夫。王陽明曾說,“良知猶主人翁,私欲猶豪奴悍婢”“良知昏迷,眾欲亂行﹔良知精明,眾欲消化,亦猶是也”。良知若不清醒,私欲就會猖獗﹔良知一旦清明,私欲就消除了。這意味著,隻要保持覺察、保持覺知,讓心做主人,天理(良知)就會重新顯露出來,人欲(私欲)便隨之消除,那麼,人的心將復歸於“樂之本體”,也就是回歸快樂自足的本來狀態。可見,良知與私欲,如同光明與黑暗,它們不可能同時並存。當光明進來的時候,黑暗將自然消退,一旦去掉私欲的障蔽,人心將仍然保持快樂,正如王陽明所說:“有如烈火之燎毛,太陽一出,而魍魎潛消也。”

“樂是樂此學,學是學此樂。不樂不是學,不學不是樂。”在王艮看來,真正的“學”就是致良知。真正的“樂”,就是通過致良知,發現自己的本體之樂。如果在致良知的過程中體會不到“樂”,那就偏離了聖賢之學的宗旨,也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致良知。當然,如果不去學習和踐行致良知,也難以體會到這個本體之樂。這意味著,當我們處在放鬆而警覺的狀態,內心寧靜、無有思慮,那就是在“學”(致良知)﹔當我們處在緊張和焦慮的狀態,內心躁動、思緒紛雜,那就不是在“學”(致良知)。所以,孔子贊賞顏回“不遷怒,不貳過”,認為他是弟子當中最為“好學”的。在王陽明看來,“常快活便是功夫”,故而,要體會到真正的“樂”,不僅要研讀聖賢之書,而且需要恰當的訓練。王陽明曾說:“須是大哭一番方樂,不哭便不樂矣。雖哭,此心安處即是樂也,本體未嘗有動。”通過號啕大哭,把情緒的垃圾丟出去,“心之本體”才有可能顯露出來。王艮曾說:“天下之學,惟有聖人之學好學,不費些子氣力,有無邊快樂。若費些子氣力,便不是聖人之學,便不樂。”當一個人的內心越來越寧靜,越來越平和,越來越喜樂,就意味著這個“學”是卓有成效的,那是處在正確的學習方向﹔如果內心越來越糾結,越來越疲憊,越來越痛苦,那就意味著它是不自然的,很有可能偏離了聖人之學的方向。

“樂便然后學,學便然后樂。樂是學,學是樂。”王艮提出,要在樂中求學,當我們的心處在寧靜愉悅的狀態,學習聖賢之學(致良知)將會更有效率,如果心中感覺到不樂,那還不如停下來歇息。與此同時,學中也有樂,在學習聖賢之學(致良知)的過程中,將自然而然地體會到那個本體之樂。王艮曾對弟子說,“學,不是累人的”,學習聖人流傳下來的學問,絕不是一件令人勞累的事情,倘若時時感覺到勞累,則一定是功夫用偏了。王陽明也曾感慨道:“讀書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於得失耳!”在儒家看來,“樂”就是“學”,“學”就是“樂”。“學”與“樂”在本質上是統一的,一旦把它們割裂開來,也就步入歧途了。這意味著,真正的“學”並不是拿起書本來讀的那個狀態,而是保持覺知、安住當下。通過這個“學”所帶來的放鬆和開心,也遠遠比記住那些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

“天下之樂,何如此學!天下之學,何如此樂!”王艮感慨道:“天下之樂,何如此學!”世間各種欲望之樂,猶如過客一般轉瞬即逝,絲毫不值得貪戀,而致良知所帶來的精神之樂,是長久的樂、最大的樂。“天下之學,何如此樂”,世間各種具體學問,往往支離破碎,盡管有其實用價值,但並不值得執著,而能夠帶來平靜、放鬆和喜樂的致良知才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學問。在王艮看來,真正的讀書人,就是要通過學習致良知,保持覺知、安住當下,內心放鬆、充滿喜樂,那是真正的“為己之學”,也是真正的修養功夫。王艮說:“學者不見真樂,則安能超脫而聞聖人之道?”倘若讀書只是增加了我們對於知識的執著,甚至帶來諸多的負累和煩惱,那麼就應該去反思學習的方向和方式。若是出現了偏差,隻要及時加以調整,我們的心將重新回歸平靜與喜樂。

在現代社會,有的人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隻關注知識的累積、技能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道德的涵養、智慧的提升,學習變得趨向功利化、技術化,陷入所謂的“學習焦慮”。今天,重溫王艮的《樂學歌》,無疑有助於我們明晰學習的動機,真正通過學習來滋養心靈、喚醒智慧,進而增益人生的幸福。

(責編:皮博、蔡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