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軍:為什麼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李 軍2023年06月15日09:04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為什麼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就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進行戰略部署,強調要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深入分析建設農業強國的歷史邏輯與現實意義,有助於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為什麼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理解。

從歷史與現實的維度看,農業的強盛不僅能夠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奠定堅實物質基礎,而且能夠為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障。

農業的誕生是文明起源的標志。中國自古以農立國,創造了源遠流長、燦爛輝煌的農耕文明。中國經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有賴於農業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認知的文化符號。從農事節氣中,中國先民悟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從不輟勞作中,中國先民領略自強不息的奮斗觀﹔從家風傳承中,中國先民產生耕讀傳家的價值觀。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走體現中國特色的農業強國之路,是傳承發展提升中華農耕文明、確保其根脈生生不息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斷鞏固提升、取得了長足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夯實了根基。不過,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仍較為突出,糧食安全、生態安全等面臨的挑戰也十分嚴峻。這些問題若處理不好,勢必會影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進程。必須著力破解上述矛盾和問題,加快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的跨越。

第一,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沒有農業現代化,國家現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一方面,農業的穩定發展能夠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並為其他行業提供支撐,例如為工業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料等﹔另一方面,與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相比,農業現代化是明顯的短板弱項,隻有實現農業現代化,才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建設農業強國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前提。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0979萬人,佔36.11%,其生活水平的提升與農業強國的建設步伐息息相關。和城市相比,農村的基本公共服務相對薄弱,精神生活也相對匱乏。此外,農業還承擔著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的任務,要提供更加科學、綠色、均衡的農食產品。

第三,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可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今非昔比,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空前提高,但仍然存在農業生產基礎不牢、農產品加工轉化率不高、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薄弱等問題。為此,必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健全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使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具有更高附加值,在國際市場上更具競爭力。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放眼世界,雖然發達國家的農業產值佔GDP的比重不斷下降,但各國對農業發展仍非常重視,工業、服務業的迅速發展加速了傳統農業改造,其農業產值迅速增加、農業供給能力不斷增強、農業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新時代新征程,我們既要充分認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對農業的要求,也要通過努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率等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加快建設農業強國。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