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志平、王悅,分別系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研究生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今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再次強調,“要繼續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並強調提出“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目標。
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在這個大邏輯下,我國的新型工業化建設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迎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和發展,基礎日漸扎實、起點不斷抬升、前景日益廣闊,在轉變發展方式、創新發展路徑、提升發展效能等方面做出可貴探索,中國制造正大踏步邁向世界價值鏈中高端。然而,必須認識到的是,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並非一日之功、一家之事,必須正確認識安全與發展、供給與需求、創新與企業的關系,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才能真正實現產業升級和產業轉移,在增強產業發展的接續性和競爭力的同時,不斷優化生產布局。
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是實現新型工業化的第一目標。安全是發展的前提,發展是安全的保障,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必須努力實現安全和發展的動態平衡。如果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得不到根本改變,“卡脖子”“掉鏈子”的薄弱環節得不到夯實補牢,新型工業化就談不上自主可控、安全可靠,我國宏觀經濟安全亦始終難以保証。而如果不積極適應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將高新技術應用於工業制造轉型升級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則無法將作為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的科學技術真正轉化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因此,必須進一步把握安全與發展的內在聯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持續推進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制造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實現安全與發展協同推進。
強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供給與需求的關系是當前的重大課題。供給和需求是產業鏈的兩端,更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既需要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好地提高供給質量、滿足市場需求,也需要拓展市場以保障生產的最終實現。相較傳統工業發展,新型工業化體系的產業鏈供應鏈更長,維持安全穩定的難度更大。因此,要以工業互聯網為媒介,強化產業鏈供應鏈上各個環節的溝通交互,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必須看到,消費是實現生產的最終環節,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既需要充分利用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積極開拓國際市場,也需要不斷豐富產品應用場景,通過布局新產品、創造新需求來擴大既有市場容量。人民是發展的最終旨歸,將先進生產力轉化為切實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的產品和服務,是實現有效供給、促進供需平衡的關鍵所在。
進一步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推動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關鍵抓手。企業是科技創新與現實生產力的結合點、轉化器,同時也是市場的主體。企業的競爭力來自創新,來自科技成果的轉化,來自對市場的敏銳洞察力。“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最能敏感地覺察到創新需求的強弱、創新措施是否有效、創新成果是否為市場所接受。科技強則企業強,企業強則產業強。做大做強企業這個“點”,才能形成“鏈”的優勢和“面”的提升。企業在加大投入研發力度、吸引高端科技人才、突破關鍵共性技術、構筑科技競爭前沿等方面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要搶佔未來產業競爭主體權,必須做大做強一批先進企業,做活做實更多中小企業,進一步夯實新型工業化的基礎,讓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的目標真正落到實處。
實體經濟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抓實體經濟是在國際競爭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的根本舉措。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信心來自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競爭力強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其中,扎實推進新型工業化是關鍵所在、重中之重。面對未來科技與產業的競爭焦點,面對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調整洗牌,我們有信心贏得主動、贏得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