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立峰,系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投資研究所研究員
近期,一系列基礎設施加快落地,一批重點項目陸續開工,為拉動投資增長、穩定經濟復蘇提供了動力。長期以來,投資在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未來要精准把握投資方向,完善投融資保障機制,不斷提高投資的轉化效率和效益。
投資是穩增長的重要抓手和有力支撐。今年一季度,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1%,與上年全年持平。當前,我國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但是基礎尚不牢固,國內需求不足制約明顯,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仍需更好發揮穩投資的關鍵作用。
著力擴大國內需求與加快經濟回升步伐,投資是比較活躍且帶動作用強的因素。投資具有雙重效應,作為支出中的一個重要且容易變動的部分,通過對總需求的作用而影響短期產出水平,又通過對資本形成的作用影響潛在生產能力和總供給,左右長期產出水平的增長趨勢。發揮好投資的關鍵作用,有利於從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當前需求兩個方面共同發力,推動經濟運行持續整體好轉。
面對多重風險挑戰和高質量發展新要求,亟須投資在重大領域發揮重要作用。我們看到,我國一些關鍵技術和核心部件仍然受制於人,在諸多領域存在“卡脖子”現象﹔區域間、城鄉間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中西部地區、農村和邊遠地區公共設施的可獲得性和公平性有待增強﹔糧食、能源安全及其物資儲備保障能力不足,能夠應對重大災害沖擊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欠缺,這些需要進行投資的超前布局。
目前,經濟的發展環境和約束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需要進一步提高投資的質量和效益。近年來,受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約,我國增量資本產出率明顯上升,生產同樣的每單位產出需要更多的資本投入。未來不是要繼續追求投資的大規模擴張,而是要著力提高投資的轉化效率和效益,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
如何選准選對發揮投資關鍵作用的著力點?從供給端看,要通過優化投資結構,促進科技進步、推動產業轉型、健全基礎設施﹔從需求端看,要通過擴大投資規模,帶動就業、促進消費、穩定增長。
要按照自主創新要求加大投資力度。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加強科技基礎能力建設。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速提升高技術產品的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要聚焦國家戰略需要優化投資布局。適應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施的需要,構建與國土空間開發格局高度結合的綜合基礎設施通道體系﹔加強重要能源、礦產資源國內勘探開發和增儲上產,提高戰略性資源的供給和保障能力﹔在斷鏈風險較大的領域,完善產能備份和多元化供給方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彈性韌性。
要適應品質提升需求確定投資方向。促進國家中心城市、區域中心城市人口集聚能力提升,引導投資向這些區域進一步集中﹔推動縣城和特色城鎮走特色化、差異化發展道路,成為實現就近城鎮化和承接產業轉移的新載體﹔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優化城市功能和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和傳承歷史文化,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
宏觀調控政策要聚焦提高投資效率。通過政府投資對國民收入的乘數效應,以及政府資金對民間投資的撬動作用,不斷改善市場預期,擴展內需發展空間。優先將資金投向邊際收益好、動能提升快、帶動效應強的重點領域,更多安排能夠帶消費、擴就業的“一舉多得”項目。同時,減少低效和無效投資,防范地方債務危機發生。
當前,要繼續以體制機制創新激發投資動力活力。首先,要堅定擴大改革開放,不斷優化投融資環境。完善支持民營經濟的法制體系,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在市場准入、審批許可、招標投標等方面,營造統一、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清除各種顯性和隱性的市場壁壘,促進生產要素跨區域有序自由流動。穩步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准等制度型開放,全面提升高水平對外開放能級。
其次,要積極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帶動擴大有效投資。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加大中央的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優化專項債投向領域,下沉專項債使用方向,拓展專項債用作資本金的范圍,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作用,健全政府性融資擔保體系。
此外,要健全項目投融資機制,暢通資金融通渠道。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擴大新增社會融資規模,促進資金流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有序推動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健康發展。通過多種方式盤活存量資產,形成存量資產和新增投資的良性循環,創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領域的城市開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