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景芝,系河北省委黨校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數字經濟意義重大,是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的戰略選擇”“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推動制造業、服務業、農業等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數字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有助於加快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轉型,推動同類產業或同類產業的不同行業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立足縣域資源稟賦優勢,通過激發數字經濟的巨大賦能作用,促進縣域傳統產業集聚融合、提質增效,打造良好的數字生態體系,催生縣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對實現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豐富縣域現代化經濟體系發展內涵,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數字經濟促進縣域產業集群集聚融合
我國縣域產業集群發展普遍面臨產業規模小、“集”而不“群”、產業配套支撐力弱、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數字經濟為縣域傳統產業集群轉型帶來新的機遇,它能夠突破固有的時空限制和傳統的產業邊界,通過運用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數字技術與市場主體深度融合,為產業集聚提供關鍵支撐。
加快縣域產業數字化應用。從近20年的縣域工業發展歷程看,以縣域為載體的產業集群發展趨勢明顯加快。在我國縣域產業集群多為中小企業的背景下,提升中小企業數字化應用水平是實現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的關鍵力量,要進一步推動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力度,增強企業智能應用能力、新型管理能力、網絡協同能力、數據貫通能力等核心能力,提升企業生產要素質量和配置水平。
加快實現產業鏈條改造。縣域產業發展受地理位置、特有資源、人文環境、歷史沿革等因素影響,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縣域產業集群。應找准縣域產業發展鏈條的缺失環節、薄弱部分,聚焦產業上下游供應鏈和產業鏈的集聚融合,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鏈條改造,支持具有帶動能力的核心企業打造產業數據中台,推動訂單、產能、渠道等信息共享,形成上下游合作更加緊密的集群協作網絡體系,推動產業鏈強鏈補鏈固鏈,提升縣域產業集群塑鏈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加快推動產業要素跨界融合。傳統塊狀產業集群“柔性化生產”特征明顯,受勞動力、土地、政策環境等影響越來越突出。數字技術將進一步推動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生產要素快捷流動,打破傳統產業界限,優化生產和服務資源配置,降低要素投入和使用成本。數字技術的應用也將促使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三次產業間融合進程加快,進一步優化產業內部結構和市場主體組織模式,催生平台經濟、共享經濟等新產業新業態。
以數字經濟促進縣域產業集群提質增效
數字經濟是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重點領域,能夠助力打造縣域新的競爭優勢和經濟增長點,增強縣域產業集群市場競爭力。圍繞推動縣域產業集群做優做強,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對縣域產業集群發展融合創新效應,集中優勢資源和力量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新興技術成果應用,提高產品附加值,為縣域經濟把握未來、增強競爭優勢提供新的動力源。
推進核心數字技術攻堅。核心數字技術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應充分利用數字技術的高創新性,瞄准縣域產業集群發展的重點領域,加強產業基礎研究和產品工程化研發攻關,明確核心技術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有選擇地開展數字創新和產業應用,打通企業採購、研發、生產、營銷等關鍵環節數據,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區域影響力的數字平台企業和供應鏈企業,在若干關鍵領域形成競爭新優勢,實現由產品優勢向標准優勢擴展,促進縣域傳統產業集群能級顯著提升。
推動新興技術轉化應用。聚焦縣域產業共同價值和產業共性技術,發揮產業政策引導作用,優化配置創新資源,完善創新科技政策資金支持舉措,重點支持縣域產業集群規模化應用,鼓勵企業增加產業共性技術研發投入,補齊不同產業和企業間數字經濟發展短板弱項,解決“數字鴻溝”和傳統產業轉型動力不足等問題,加速產品和服務迭代升級,增強產業鏈配套水平、供應鏈效率和控制力,減少供應鏈依賴,提升縣域產業整體應變能力和協同能力。
加強新產品價值創造。數字經濟將促進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業變革,更加突出強調個性化、定制化的生產和服務。在品牌塑造、培養、推廣等過程中,加強與消費者互動聯系,積極運用數字技術和模式創新,開展品牌生命周期全過程的價值再造,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著力塑造一批具有較強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品牌、企業、產品和服務。
打造縣域產業集群良好的數字化生態系統
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實現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需要強化數字制度建設,有序推進數字基礎設施智能升級,整合企業、政府和技術提供方等多方資源,健全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生態圈,提升縣域產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
加快完善體制機制。突出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前瞻性、戰略性和全局性布局,堅持“制度創新+審慎監管”,制定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建立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規則和上下游產品數字化標准,指導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完善數字平台監管體系,提升縣域產業集群數字化基礎能力。
強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縣域產業集群多集中在競爭性很強的非創新產品領域,在當前制造業數字化、低碳化改造的趨勢下,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升級顯得尤為迫切。應堅持應用與需求導向,盡快打造完善的硬件基礎設施體系,有序推進大數據、雲計算等算力基礎設施升級改造,打通縣域產業集群信息互聯互通“大動脈”,夯實產業集群數字化融合發展基礎支撐。
搭建數字化轉型平台。數字經濟催生的網絡平台為中小企業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應依托工業互聯網平台,重點支持骨干制造企業與數字化服務商開展戰略合作,推動區域網絡平台共建和開放,助力各類中小企業“上雲”,實現資源雲上集聚,提升企業生產效率。利用各類互聯網平台,全方位推介縣域產業集群優秀企業、優質產品,助力企業拓展銷售市場。
健全產業數字化轉型支撐體系。首先,加快構建層次分明的人才隊伍建設政策體系,培育既具備數字化思維和能力,又熟悉制造業發展模式及流程的綜合型人才。其次,加強融資服務創新支持,充分發揮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引導作用,優化財政資金使用方式,精准發力支持核心產業發展,降低企業數字化轉型門檻和成本。再次,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行業協會及專業機構廣泛參與的數字經濟創新綜合體,加快培育數據交易市場,大力推廣普惠性數字化服務,推動縣域產業集群產業共生、資源共享、發展共贏。最后,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地區協同監管機制,完善平台企業運行及監管規則,加大產業數據要素產權保護,推動先進安全應急裝備應用,保障數字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