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教育研究》雜志社舉辦“ChatGPT與未來教育”沙龍

2023年03月14日11:13

作為人工智能驅動的新一代自然語言處理工具,ChatGPT因其強大的語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一經問世便備受關注。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時代,如何回應ChatGPT對教育帶來的挑戰與沖擊?如何利用ChatGPT帶來的機遇促進教育變革與轉型,更好謀劃未來教育的圖景?《教育研究》雜志社與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3月4日聯合舉辦了“ChatGPT與未來教育”沙龍。

“我們面臨的時代遠比我們想像的要復雜的多。”會上,微軟(中國)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韋青認為,在新“人-機”時代,需要對機器進行祛魅,不能將機器神化。ChatGPT是知識的提煉工具,讓人類的知識轉變成機器的知識。現在所有人工智能AGI會不會代替教師?韋青認為機械的教師會被代替掉,而正在學習且終身學習的教育者則會保留下來。

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國家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楊宗凱教授指出,ChatGPT對教育具有革命性影響。對學習者而言,ChatGPT能夠“讓生生有學伴”,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對教學者而言,ChatGPT有助於教學設計、教學過程的優化、教學評價,“讓師師有助教”。教育既要積極擁抱ChatGPT,也要預防其可能風險。未來需要駕馭人工智能與人工智能共生共在的人,教育要加強理論和創新研究,出台ChatGPT相關的學習指南、獎懲制度﹔教師須具備數字素養,學習人工智能、用人工智能並且和人工智能一起學習,走向人機協同。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郭文革指出,人的智能具有“人工性”,人的智能需要技術輔助,人的直接感知范圍非常有限。人的智能飛躍起源於語言的誕生,而技術本身是外在知識的容器,其功能就是進行表征交流和傳播。人工智能就是波普爾“世界3”范疇的技術,機器不具有人的感知系統。ChatGPT的出現,意味著AI能夠大量生產文本,其很可能成為文本的終結者,將生成基於大數據、可視化的新的表達修辭形態。教育應培養創造性人才,注重數字素養、批判性思維等的培養。

天津大學智能與計算學部人工智能學院副院長王鑫教授指出,ChatGPT使用的是互聯網中的海量語料,並不一定是人類想知道的內容,它基於人類反饋的強化學習完成訓練。ChatGPT是學生個人學習助手、語言類的學習,是教師教學輔助工具﹔但也導致學生對知識掌握的准確性問題,影響獨立思考,同時也增加了教師的評價難度。ChatGPT也存在知識圖譜、時效性問題、准確性問題。未來教育應注重價值觀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在教學方式上做到與ChatGPT共生,並增加對人工智能倫理教育。

南京師范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馮建軍教授指出,ChatGPT具有快速獲取信息、處理大量文本數據、個性化學習、實時反饋、多語言支持等優勢。但是ChatGPT存在專業知識限制、受訓數據的限制、語言理解和推理能力的限制,存在缺乏情感交流、隱私和安全問題。ChatGPT既為教師帶來了輔助工具,也可能導致教育過度關注知識教學、忽略學生批判性思考、導致學術作弊、忽視情感交流等問題。未來教育應堅守育人的基本立場、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重視情感教育、加強智能倫理的教育。

上海市寶山區教育局局長張治認為,ChatGPT引發了知識不再有用、教育工具失效、能力模型迷茫、教育信仰危機等恐慌,以傳遞知識為核心的教育應該徹底轉變,要從“有目標的教育”轉向“有意義的學習”。教育要培養和創造更多樣的思維,而不是試圖讓學生掌握更多的知識。未來教育應該要重新認識人機協同智商,增加實踐性課程、設計腳手架支持個性化學習、回應誰的知識更重要的問題和創造更多樣的學習方式。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華東師范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全國教育基本理論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政濤教授指出ChatGPT的性質與價值,提出直面ChatGPT教師所應具備的三大能力。他認為,ChatGPT既是“篩選者”和“搬運者”,也是“分析者”“生成者”和“創造者”。ChatGPT引發的最大危機,不是職業,而是人本身。由此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包括重構人與機器關系,推動人類自我進化,由替代思維走向共生思維,理解人師存在價值的機遇。直面ChatGPT,教師最需要三大本領:善於挖掘和轉化人機對話的育人價值、善於選擇並且教會隻有人師才能賦予學生的教學內容、善於與作為機師的ChatGPT協同育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全國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李永智就未來關於ChatGPT的研究提出了四點倡議:一是倡導以全面使用英文版的ChatGPT作為研究的起點和基礎﹔二是倡導以科學理性把握該項技術本質特征及潛力作為相關研究的基本路徑和框架﹔三是倡導對整個技術進行綜合審視和哲學思考﹔四是倡導保持對技術突破發展的關注和警覺。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