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陸旸: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陸 旸2023年02月14日14:22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推動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發展是硬道理,人才是關鍵。改革開放后,我國抓住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較高的有利時期,對傳統經濟體制進行深入改革,破除阻礙勞動力流動的制度障礙,充分利用人口紅利優勢,推動經濟騰飛。新時代新征程,我國仍然具有人口總量規模優勢,面對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勞動年齡人口佔比趨於下降的新形勢,必須促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加快建立人才資源競爭優勢,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豐富優質的“第一資源”。

客觀看待人口結構變化

勞動力是生產要素中最活躍的要素。研究顯示,我國改革開放及其帶來高速增長的時期,與人口轉變的一個特殊階段是高度重合的。1980年至2010年,中國的15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以年平均1.8%的速度增長,而該年齡之外的依賴型人口則基本處於零增長狀態。兩類人口增長形成的這種剪刀差態勢,同時也表現為人口撫養比的持續下降,創造了一個人口機會窗口,其對經濟增長產生的正面促進效應,即所謂的人口紅利。這種人口結構可以為經濟增長帶來三個優勢:一是勞動力供給持續增加﹔二是快速的物質資本積累﹔三是人力資本得到提高。根據增長核算理論,經濟增長潛力的主要動力來源是:勞動力供給、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和全要素生產率,前3個供給側生產要素均與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期我國的人口結構優勢相關,這些因素共同發揮作用,推動了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的經濟高速增長。

要看到的是,人口結構總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2010年之后,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開始持續下降,與此同時,老齡化程度卻在不斷加深。截至2021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67億,佔總人口的18.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億以上,佔總人口的14.2%。根據相關測算,我國將在2025年左右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2035年左右將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對於當前我國勞動年齡人口變動趨勢和人口老齡化加快的情況,需要全面客觀看待。首先,勞動年齡人口減少和人口老齡化是現代人口轉變的必然結果。當今世界,除少數移民型國家外,多數已完成人口轉變的低生育率國家普遍經歷或即將經歷勞動年齡人口不斷下降的過程。老齡化是世界人口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次,到目前為止,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仍然較高。積極應對勞動年齡人口的變化,應統籌考慮規模和結構的變動特征,把關注點從人口紅利轉向人才紅利,把握機遇,積極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有效推動人口變動與經濟社會長期協調發展。

創造人才紅利的著力點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需要依靠更高的生產效率而非投入更多的傳統生產要素,更為重視勞動力質量,需要把人才資源“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在經濟學中,人力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資本,表現為蘊含於人身上的各種生產知識、勞動與管理技能以及健康素質的存量總和,可視為簡單勞動的“倍乘”,能夠有效彌補勞動力減少帶來的供給側生產要素投入不足。同時,人力資本也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因素,擁有大量知識儲備和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推動我國技術進步和研發創新的關鍵。踏上新征程,我們要把提升國民素質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構建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體系,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人的全面發展能力,加快推進人口紅利向人才紅利轉變。

創造人才紅利,要提高人口健康素質。要注重勞動者身心素質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大力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積極推動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改善學校體育教育和健康教育,促進青少年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在這一過程中,既要注重新增勞動者素質,又要注重提高在職勞動者素質,讓人們健康成長、健康工作,推動人口和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

創造人才紅利,要優化教育質量。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質、積累人力資本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徑。要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注重教育資源的公平性,培養更多高素質勞動者。一是要遵循人力資本提升規律,持續提高教育普及水平、全民受教育程度,構建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積極探索創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二是要加強各個教育階段的通力合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積極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協調社會、學校、家庭的教育,建設目標明確、層層遞進、多元協同的人才培養體系。三是要注重教育資源的公平性。要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要積極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更新理念、變革模式、完善治理、提高質量、促進公平,形成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開放靈活的教育體系。

創造人才紅利,要重視關鍵領域人才培養。一方面,要培育創新型人才。加強人力資本積累,必須提升人才質量、優化人才結構,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隊伍。要加速科技人才集聚,通過提升創新型人力資本,造就更多國際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備軍。另一方面,要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產業工人隊伍。

創造人才紅利,還要為人才發揮作用創造條件、營造環境,努力實現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無論是轉變發展方式還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都要靠人才,這就要求健全高端人才和創新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我們既要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環境,形成崇尚科學的風尚,逐步完善各類產權保護制度,落實科研人員激勵政策,激發和釋放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活力,還要建立開放、包容的人才流動機制,促進創新型人力資本要素的流動,鼓勵知識交流和正溢出,從而更好激發廣大科研人員的創造力。同時,要適應人口素質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幅提升、智力勞動佔比上升的趨勢,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新興產業,使產業結構和勞動力結構更加匹配,充分發揮各層次勞動力作用,努力形成人才成長、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的良性循環,讓我國的人才紅利越來越厚實。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