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秦大河:“胡煥庸線”——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秦大河2022年12月28日08:38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胡煥庸線”——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

作者:秦大河,系中國科學院院士、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主任  

胡煥庸是著名地理學家、地理教育家,中國現代人文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他以提出中國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而為世人所熟知和銘記。2009年,中國地理學會發起“中國地理百年大發現”評選,“胡煥庸線”名列其中,被稱為20世紀中國地理最重要發現之一,其影響已經超出了人文地理甚至地理學的范圍,成為廣為人知的中國國情分界線。“胡煥庸線”的提出奠定了中國人口地理研究的基礎,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背景下,全面發掘、繼承與創新胡煥庸的學術思想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1935年,胡煥庸在《地理學報》發表了“中國人口之分布”一文,首次揭示了我國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當時,官方統計中國總人口約4.59億,胡煥庸以1個點表示2萬人,將2萬多個代表人口規模的點逐一親手標在地圖上,再計算等值連線,創制出第一張中國人口密度圖,進而提出了一條可以標識中國東西部人口差異的分界線。該線是中國地理學家第一次通過手動運用“大數據”作出的重大發現,被稱為“胡煥庸線”。

“胡煥庸線”,即“璦琿—騰沖線”,因地名變遷也被稱為“黑河—騰沖線”。這條線北起黑龍江璦琿(今黑河市),南至雲南騰沖,大致為傾斜45度直線,將中國人文自然地理版圖一分為二。根據胡煥庸當時的計算,線以東的中國東半部面積約佔全國的36%,而人口卻佔全國的96%﹔線以西的中國西半部面積佔全國的64%,而人口僅佔全國的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於台灣重歸中國版圖及外蒙古(今蒙古國)獨立,“胡煥庸線”東側陸地面積佔我國面積的比重升至43.18%,西側相應降至56.82%。盡管國土面積發生較大變化,但兩側人口分布相對穩定。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東側人口佔我國總人口的93.68%,西側人口佔比為6.32%,與新中國成立后歷次統計結果基本吻合,表明“胡煥庸線”是一條中國人口分布的穩定界線。

“胡煥庸線”也是中國一條重要的自然生態分界線。在地形結構上,線以東大部分地區屬於我國地勢相對平坦的第三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東南部分,以丘陵和平原為主。線以西為地勢較高的第一級階梯和第二級階梯的西北部分,多高山、高原。在氣候上,線以東絕大部分屬於亞熱帶和溫帶季風氣候,少部分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線以西大部分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和高山高原氣候。“胡煥庸線”與我國400mm年平均等降水量線較為貼近,線以東降水充沛,線以西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正是由於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差異,它也是一條重要的農業地理分界線,基本位於我國農牧交錯帶上,東南部以耕作業為主,西北部以畜牧業生產為主。

從近現代以來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來看,“胡煥庸線”東西兩側的差異懸殊。東側各省區市,絕大多數城鎮化水平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西側各省區市,絕大多數城鎮化水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中國最主要的7大城市群,包括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全部位於該線東側,全國經濟排名前50的城市沒有一個位於該線西側,因而“胡煥庸線”在某種程度上也成為中國城鎮化水平的分割線。

自誕生至今87年來,盡管歷經疆域變遷和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等中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歷史性變革,發生過建設兵團墾荒戍邊、支援大西北、三線建設、西部大開發等人口規模性自東向西的遷移事件,但是這條綜合分界線依然十分穩定。其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不僅未被打破,而且早已超越人口地理的范疇,被廣泛應用於人地關系所能觸及的諸多領域,至今仍在經濟、安全、國土優化等國情研究和戰略制定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胡煥庸線”所呈現的人口分布規律是在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地形和氣候被視為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我國西北半壁多是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原或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地區,而東南半壁除雲貴高原等地外,多為低山、丘陵和平原,降雨豐富。地形和氣候的差異直接影響人類生活環境和生產能力,進而制約人類活動與文明的空間拓展。有學者認為,“胡煥庸線”兩側的人口分布特點並非從古至今一直存在,而是在13世紀左右發生氣候突變的影響下,隨著氣溫降低和降水減少而形成的。氣候突變導致兩側的農業生產潛力發生變化,使得東西部表現出顯著的農業生產能力和生態環境差異。除了地形、氣候的影響,社會歷史條件在客觀上也對中國東西部人口分布產生一定影響。但總的來看,氣候、降水等自然因素仍然是“胡煥庸線”形成的基礎因素。

“胡煥庸線”不僅是一條人口地理分界線,也是中國地理環境空間分異的直觀寫照。中國自然、經濟和人口等資源分布不均衡,是從古至今的鐵律,也使得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成為當代中國國情的突出現象,“胡煥庸線”則深刻反映了這種不均衡的基本國情,成為准確認識中國東西差異和理解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把鑰匙。由於其兩側人口、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巨大差異,特別是西側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和東側人口過於密集的強烈落差,使得突破“胡煥庸線”的相關議題長期受到關注。

圍繞“胡煥庸線”能否突破,社會各界展開了爭鳴。學術界大多認為“胡煥庸線”將長期存在,這是因為“胡煥庸線”首先是地理環境塑造的產物。“胡煥庸線”西北半壁幾乎囊括了整個干旱及半干旱區和青藏高寒區,降水極為稀缺,環境相對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和發展。這種自然地理環境特征奠定了我國人口分布的基礎,制約著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布局,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胡煥庸線”的穩定性。換言之,如果沒有重大的氣候變化改善西北半壁降水等資源稟賦基礎,“胡煥庸線”恐難突破。即使氣候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地形、地貌的束縛也仍將長期存在。此外,中國的交通、產業、基建等社會布局短期內難以出現大變動,人口的自然增長與遷移仍將維持一貫的態勢,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會進一步強化“胡煥庸線”的穩定性。因此,僅從人口遷移角度突破“胡煥庸線”並非可行之舉。

盡管“胡煥庸線”所揭示的人口分布規律或將長期存在,但其背后所凸顯的中國區域發展不協調問題卻是當前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亟待解決的難題。突破“胡煥庸線”並非要以“人定勝天”的決心肆意改造自然或盲目遷移人口,而是要在尊重客觀規律、維護生態平衡、確保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區域協調發展等戰略舉措,縮小東西部相對差異,使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通達程度、人民生活水平與東部地區大體相當,最終解決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東部與西部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從2012年的1.87下降至2021年的1.6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從2013年的1.7下降至2021年的1.63,東西相對差異持續縮小,西部地區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生活環境顯著改善。但不可否認,東西部之間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當前,國際形勢日趨復雜,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隨著外部環境和我國發展所具有的要素稟賦的變化,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我國經濟正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轉變。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破解“胡煥庸線”所凸顯的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難題,不僅是改善民生環境、縮小東西差距、促進共同富裕的有效舉措,也是當前乃至今后中國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從容應對外部壓力的戰略支撐。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2020年5月,中央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指出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是黨中央、國務院從全局出發,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區域協調發展進入新階段的新要求,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貫徹新發展理念,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優化發展格局為切入點,以要素和設施建設為支撐,以制度機制為保障,統籌謀劃、分類施策、精准發力,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可見,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國家重大戰略之一,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破解“胡煥庸線”難題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其本質是實現東西部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不是追求東西部地區人口和經濟規模的平均發展。加快西部地區現代化的關鍵在於推動西部地區形成以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路徑上可以緊緊圍繞科技創新和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西部地區自身發展的內生動力;有效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發揮區域比較優勢;持續深化東西部協作,借助外部支持共謀高質量發展。

一是以科技創新引領西部跨越式發展。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引領,科技創新是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和新機制的關鍵。進一步縮小東西差距、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胡煥庸線”難題,需要不斷推進西部地區科學技術的發展。重點是結合西部地區資源稟賦條件、區位優勢及發展需求,採取因地制宜的創新發展路徑。

二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西部生態文明建設。西部地區是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屏障,西部環境既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是大自然的選擇。隻有遵循西部的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為此,在西部地區現代化進程中,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創新生態經濟發展模式,努力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經濟—文化協同建設、人—地協調平衡的綠色發展格局,實現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

三是通過擴大開放加快西部地區融入“一帶一路”建設。西部地區是面向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前沿,在內陸開放上具有良好、獨特的基礎條件。通過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將顯著提升西部資源配置能力,增強西部產業集聚能力和勞動力吸引力。實施措施上,首先要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國際運輸和國際交流便利化。其次要構建多層次的開放平台,加快制度創新,提高西部面向毗鄰國家的次區域合作支撐能力。最后要發展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支撐對外開放和區際互動合作。

四是借助東西部協作共謀高質量發展。開展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著眼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發展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舉措。促進東西部協作的重點是促進區域之間的產業合作、資源互補、勞務對接、人才交流等。同時要加快特殊類型地區與東部的銜接,特別是以脫貧地區為重點的西部欠發達地區、邊境地區、生態退化地區和資源型地區等,通過“一對一”等形式的結對協作實現區域協調發展。

(責編:黃瑾、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