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
實現現代化是人類文明發展與進步的顯著標志,是近代以來世界各國孜孜以求的共同目標。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為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指明了方向。對於我國來說,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新時代新征程,必須高質量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持續激發發展的內生動力。
深刻認識內在邏輯
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看,工農城鄉關系是基本的經濟社會關系,是世界上任何國家在現代化進程中都無法回避的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高度,認識和把握工農城鄉關系的發展邏輯和基本規律,提出要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堅持城鄉融合發展。
從理論維度看,我們說的城鄉融合是多層次、多領域、全方位的融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應有之義。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融合發展具有世界各國城鄉融合發展的共同特征。在現代化過程中,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革發展推動城市和鄉村的功能、地位發生動態變化,工農城鄉關系隨之不斷調整。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9月21日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城的比重上升,鄉的比重下降,是客觀規律,但在我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國情下,不管工業化、城鎮化進展到哪一步,農業都要發展,鄉村都不會消亡,城鄉將長期共生並存,這也是客觀規律。”另一方面,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融合發展有基於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目前,我國仍有5億多人口居住在農村,推進城鄉融合發展不是一件輕輕鬆鬆的事情。可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城鄉融合發展,需在遵循城鄉關系演變規律的基礎上,把工業與農業、城市與鄉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的發展作為一個整體來統籌謀劃。
從歷史維度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對一國的現代化事業具有全局性意義。城鄉關系是影響一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在新中國成立后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我國形成了城鄉二元結構,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拉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斷調整發展思路,力圖打破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持續探索構建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新世紀以來,我國城鄉發展政策經歷了“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城鄉融合”的演進過程,體現了黨中央對城鄉發展規律的深刻洞察和對我國國情農情的科學精准把握,實現了從城鄉統籌向城鄉融合發展的轉變,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融合發展道路。
從實踐維度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重要途徑。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長期以來,城鄉發展差距較大是更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制約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要舉措,積極調整工農關系、城鄉關系,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的制度藩籬。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黨的二十大報告就“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這些都為推動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指明了方向。
科學研判發展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指出,今后15年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的窗口期。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需科學研判未來城鄉關系發展的重大結構性、趨勢性變化。
從人口結構看,鄉村人口佔比將持續下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經濟全球化、城鎮化、工業化和信息化等力量疊加推動下,鄉村地域系統與城鎮地域系統之間的物質流、信息流持續交換,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加速轉移。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4.72%,比2012年末提高11.62個百分點。同時,隨著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持續減少,農村地區老齡化問題將會凸顯。未來我國農村人口方面的變化將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等形成挑戰。對此,需充分考慮城鄉人口結構變化趨勢,統籌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城鄉公共資源配置均衡化、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從產業結構看,農業“兩個比重”將持續下降。國際經驗表明,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持續推進,農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和農業就業人數佔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下降是必然趨勢。總體上看,我國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符合世界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般規律。有數據顯示,預計到2035年,我國農業增加值佔比將下降至5%以下,農業勞動力佔就業人員比重將下降至10%左右。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並不意味著農業發展陷入停滯,與之相反,隨著數字技術全方位全鏈條重塑農業各領域各環節,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蓬勃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農業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帶動農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農業國際競爭力、科技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我國將全面縮小與世界農業強國的差距,而且在一些重要領域還將處於領先地位、發揮引領作用。同時,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大幅減少,但為農業服務的人數將大量增加。進一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系統考量和精准把握鄉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變化的整體趨勢。
從空間結構看,城鄉空間體系面臨重構。一方面,隨著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鼓勵依法自願有償轉讓等,將是未來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另一方面,隨著數字信息技術和交通網絡快速發展,城市、郊區與鄉村將逐漸融為一體。進一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要以數字化網絡化持續推動城鄉空間融合,提高城鄉文化、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資源的數字化網絡化供給水平,更好順應城鄉空間體系重構趨勢。
精准把握主攻方向
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必須立足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需要,深刻認識工農城鄉關系發展規律,精准把握主攻方向。
在制度設計上需強化政策集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出台了一系列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縮小城鄉差距的政策,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同時要看到,一些政策的條塊分割、單兵突進特征突出,存在配套不足、協同不強等問題,導致一些政策關聯性、互動性不強,精准性、實效性弱化。隨著鄉村地域的生活功能、生產功能、生態功能和文化功能發生變化,城鄉融合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更為復雜,對各項改革舉措之間的關聯性、耦合性要求更高。堅持城鄉融合發展,要更加注重政策協同配套,增強政策的靈活性、協調性、實效性,推動各項舉措在實施過程中相互配合、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在發展動力上需強化數字賦能。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數字經濟發展速度之快、輻射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也要用好數字技術的強大力量。要堅持數字鄉村與新型智慧城市一體設計、協同實施,推動城鄉信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生態相互促進、公共服務共建共用。要加快農村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升級,有序推進農村信息服務站點的整合共享﹔強化數字公共服務供給,統籌推進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慧體育、智慧養老等建設﹔加快數字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基於互聯網的產業新模式,推動制造、旅游、養老、商貿等產業的數字化轉型。
在要素配置上需強化雙向流動。要高質量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體系,高水平打造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創新鄉村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吸引更多城市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要建立“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財政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力度,著力優化城鄉金融資源配置,持續提高金融服務城鄉融合發展的能力與水平﹔等等。
在融合空間上需強化縣域發展。要把縣域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推進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等縣域統籌,把城鄉關系擺布好處理好,一體設計、一並推進。要優化縣域空間結構,發揮縣城連接城市、服務鄉村的作用,增強對鄉村的輻射帶動能力,以規劃一體化促進城鄉空間融合,統籌城鄉產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等布局,構建以縣城為中心、以鄉鎮為節點、以農村為腹地的城鄉融合發展空間體系。要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發展,依托現代農業產業園、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等城鄉融合發展平台載體,推動城鄉產業多重業態協調發展,支持一批區位優勢和產業基礎良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集聚人口規模較大的縣城發展,建議開展以縣域為主體的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