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成芳,系內蒙古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首次將“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堅決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以專章形式寫入大會報告,強調“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戰略全局出發,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作出了戰略部署,為我們做好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華民族自古強調居安思危、長治久安、國泰民安等重要理念,形成了天下為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生存發展智慧,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與文明成果。但是近代以來,由於帝國主義侵略、封建統治腐朽、科學技術落后等因素,中華民族飽嘗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苦果。近代以來這些痛苦的經歷深深烙印在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之中,對國家安全、社會穩定的渴望和捍衛尤其強烈,並積澱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意志和堅定決心。一代代中華兒女為了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進行了前赴后繼、英勇頑強的偉大斗爭,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取得了一系列偉大勝利。新時代十年,我們經受住了來自政治、經濟、意識形態、自然界等方面的風險挑戰考驗,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我國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奪取新征程上的新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當前,堅定不移走在復興路上的中華民族面對著動蕩變革、風高浪急的世界。一方面,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我國發展面臨新的戰略機遇。另一方面,世紀疫情影響深遠,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明顯上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同時,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不少深層次矛盾躲不開、繞不過,黨的建設特別是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面臨不少頑固性、多發性問題,來自外部的打壓遏制隨時可能升級。我國發展進入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各種“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隨時可能發生。在此關頭,我們必須超前預判、精心謀劃和積極應對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風險挑戰,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因此,新時代新征程上的中國怎樣實現高水平的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就成為新的趕考之路上的必答題。要交出國家安全民族復興、社會穩定國家強盛新的優異答卷,必須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報告的精髓要義並將其落到實處。
在思想觀念上牢固樹立起總體國家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於國家安全理論的重大創新,是指導我們厚植民族復興根基、鞏固社會穩定前提的思想武器。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是某一領域、某一方面、某一時段的國家安全思想,而是在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安全理論基礎上,批判借鑒世界有關國家安全思想的積極成果,突破傳統安全理論、與時俱進形成的全新的大安全觀。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要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科技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以促進國際安全為依托,統籌外部安全和內部安全、國土安全和國民安全、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統籌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層基礎,完善參與全球安全治理機制,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可以說,總體國家安全觀不僅比傳統安全觀更全面,而且更現代、更開放、更協調、更主動、更管用,是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証思維、系統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綜合運用的智慧結晶。
健全國家安全體系,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織密織牢國家安全體系網,在領導體制、工作機制、外防機制、力量布局等方面扎實用力。在領導體制上,要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不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持黨中央對國家安全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完善高效權威的國家安全領導體制,把黨的領導落實到黨和國家事業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使黨始終成為風雨來襲時全體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確保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確方向,確保擁有團結奮斗的強大凝聚力。在工作機制上,要強化國家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國家安全法治體系、戰略體系、政策體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完善重點領域安全保障體系和重要專項協調指揮體系,強化經濟、重大基礎設施、金融、網絡、數據、生物、資源、核、太空、海洋等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實現體系間的協調配合,用動態平衡代替靜態平衡。在外防機制上,要健全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機制,加強對國際通行規則及措施的研究和相關立法,為反制裁、反干涉、反“長臂管轄”提供融通國際法和國內法的法律支撐、技術支撐和靶向精准反制措施。在力量布局上,要完善國家安全力量布局,構建全域聯動、立體高效的國家安全防護體系。
大力增強維護國家安全能力。堅定維護國家政權安全、制度安全、意識形態安全,加強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加強海外安全保障能力建設,維護我國公民、法人在海外合法權益,維護海洋權益,堅定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增強預見性,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能力,嚴密防范系統性安全風險,嚴厲打擊敵對勢力滲透、破壞、顛覆、分裂活動。增強教育和學習能力,經常清除麻痺思想,不斷克服本領恐慌,全面加強國家安全教育,持續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統籌發展和安全能力,增強全民國家安全意識和素養,筑牢國家安全人民防線。
完善社會治理體系,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著力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提升社會治理效能。一方面,要構建向善向上、和諧美好的社會治理基礎,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加強和改進人民信訪工作,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通道,完善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的基層治理平台,健全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另一方面,完善公共安全體系,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加強新形勢下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設,持續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
整體面向生產生活全領域全過程全要素加強平安中國建設,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平安中國建設邁向更高水平。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是刑事犯罪率和命案發案率最低的國家之一。面向未來,我們要繼續主動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更優的平安“供給”解決好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全方位提升守護群眾平安、保証群眾權益的能力和水平。強化社會治安整體防控,推進掃黑除惡常態化,依法嚴懲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違法犯罪活動。發展壯大群防群治力量,營造見義勇為社會氛圍,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面向生產生活抓安全,推進安全生產風險專項整治,加強重點行業、重點領域安全監管。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加強國家區域應急力量建設。強化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健全生物安全監管預警防控體系。廣泛提高個人信息保護意識、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立法和互聯網管治立法,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讓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幸福、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