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冬曉,系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黨的建設理論與實踐研究基地研究員、山東省委黨校教授
德才兼備是選拔和任用干部的基本標准,德才兼備也是新時代干部隊伍建設的基本要求。2021年1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五次全會上勉勵各級黨員干部要堅定黨性立場時,引用了“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這句話出自王充的《論衡·卷十三·別通篇》,其完整表述為:“夫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故多聞博識,無頑鄙之訾﹔深知道術,無淺暗之毀也。”王充,字仲任,出生於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紹興,東漢思想家、文學批評家,著有《論衡》一書。該書成於漢章帝元和三年,是中國歷史上一部不朽的無神論著作,現存文章有八十多篇,其中《論衡·卷十三·別通篇》專門論述了如何識別、使用“通人”,即博通古今的人。王充認為,“富人不如儒生,儒生不如通人……通人胸中懷百家之言”,懂得治理國家方法,而且能諷刺和批判世上庸俗鄙陋的風氣和言論。識別和使用“通人”尤為重要,而關鍵在於地方長官是否知識廣博,通覽古今,了解“通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恩德不優容不能安撫邊遠地方的人,才智不高的人不會有廣博的見識。聽聞多見識廣,就不會受到愚昧無知的指責﹔深刻了解道義與學術,就不會受到淺薄愚昧的詆毀。習近平總書記引用這句話,是告誡各級領導干部必須做到德才兼備,既要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心懷“國之大者”,又要不斷加強學習,增長知識,才能不斷增強本領。
中國古代講求一個有志於社會國家的人,必須既要有道德涵養,還要具備博大深厚的文化知識,兩者缺一不可,成為中國傳統政德文化的核心理念,也被視為一個人具有家國情懷的直接體現。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為政者必須有知識、有才干。如果“學不通一經,才不成一藝”,就應該罷遣為民。而為官者的家國情懷更是必備條件,並且與個人的道德修為緊密相連,因此要明大德,就必須首先從自己修為、修養做起:“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這充分說明要實現從政治理國家,就必須首先從自己修為做起,實現修身養性,因此提出“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甚至要求在個人身處困境時更要注重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共產黨人不僅傳承了這一傳統政德文化理念,還從黨的初心使命出發,提出了德才兼備使用干部的標准。1938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就提出了“才德兼備”的干部標准。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提出了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任人唯賢的方針,具體而言,“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風上過得硬、人民群眾信得過等具體要求,突出了好干部標准的時代內涵”。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修訂的黨章進一步把牢干部德才兼備的標准:黨按照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原則選拔干部,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反對任人唯親,努力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顯然,“德才兼備”任用干部的要求,既體現了我們黨對於干部的一貫要求,同時賦予“德才兼備、以德為先”新的時代內涵。
貫徹和落實黨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設堪當民族復興重任的高素質干部隊伍要求,必須堅持樹立選人用人正確導向,把德的涵養與才的培育有機統一起來。首先,以德為先,要求領導干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牢記“國之大者”,胸懷“兩個大局”。因此要以黨章為根本,加強黨規黨紀教育,引導黨員、干部加強黨性鍛煉、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胸懷天下,練就政治慧眼,錘煉政治品格,堅持“三個務必”,始終牢記新時代新征程的使命與擔當。
其次,各級領導干部“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增強本領”。要對照黨章、黨內政治生活准則、黨紀處分條例舉一反三,加強理論學習、夯實理論功底,特別是要把握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好、運用好貫穿其中的立場觀點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增強政治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科學決策能力、改革攻堅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群眾工作能力和抓落實能力,確保黨和國家的事業長遠發展、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