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上海:上海社科界召開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

2022年11月17日17:34

11月11日,上海社科界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在上海社科會堂舉行。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徐炯出席會議並講話,上海市社聯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王為鬆主持會議,市社聯專職副主席任小文出席會議。

徐炯指出,學習、研究、宣傳、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上海社科界要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委宣傳部的部署和要求,緊密結合思想實際和工作實際,以系統深入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知原義為基本路徑,原原本本學習研讀黨的二十大報告和黨章,深入學習、深刻領會、准確把握黨的二十大精神,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精神上來。要組織社科界專家學者和社科工作者,開展多形式、分層次、全覆蓋的專題學習研討活動,讓黨的二十大精神在上海社科界落地生根、見行見效。要確定一批重大研究選題,組織開展專題研究,形成一批專題性理論研究和宣傳文章,形成濃厚的理論研究交流氛圍。要立足已有專業優勢,發揮傳統優勢學科作用,深入挖掘二十大精神蘊含的原創觀點、理論亮點、思想熱點,形成有邏輯性的理論分析和思考﹔著力圍繞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提煉新概念、新觀點和新判斷。要准確把握廣大受眾的實際需求,以載體創新促進宣傳推廣,組織專家學者與讀者受眾面對面交流、心貼心溝通。要抓住有利契機,善於把政治話語和學術話語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學術交流的橋梁紐帶作用,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王為鬆表示,市社聯要在市委、市委宣傳部領導下,深入開展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研究、闡釋工作。接下來,社聯要堅持先學一步、學深一步,把思想行動統一到二十大精神上來,推動學習成果轉化為上海社科工作的新成效﹔深入開展研究闡釋,不斷推出一批研究闡釋二十大精神系列專題的新的學習成果﹔深入開展廣泛的宣傳和普及,運用多種手段、平台和技術條件,舉辦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實效顯著的社科普及系列活動,讓二十大精神和黨的創新理論在聯系實際、推動工作當中體現思想價值和學術價值。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立足各自學科背景,分別作交流發言。

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陳錫喜教授以《“窯洞對”的民主思想及跳出治亂興衰歷史周期率“兩個答案”的關系》為題作了發言。他認為,“兩個答案”內在是一致的。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第二個答案“自我革命”,進一步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的認識,發展了“窯洞對”中的民主思想,是全面執政70多年的中國共產黨,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一時代課題的最新回答。

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干春暉教授認為,中國不僅僅是人口眾多,更是一個超級規模的經濟體。從需求的角度來看,中國已經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中國擁有完備的工業生產體系和巨大規模的制造優勢﹔此外,還擁有天然的創新優勢。如果用好超大規模優勢,就可以把該優勢轉化為生產規模經濟的成本優勢、研發優勢、高素質勞動力優勢,以此保持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展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經濟前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國防大學政治學院孫力教授指出,中國共產黨人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闡釋,對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闡釋,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的理論闡釋,構成了馬克思主義創新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理論體系,對人類現代化理論作出非常重要的貢獻。二十大確立的中國共產黨的現代化理論,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奮斗目標,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紀元,深刻地改變人類現代化的內涵。中國式現代化把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置於首位,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為人民共享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為人類現代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是對馬克思世界歷史思想的傳承和弘揚。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王健研究員指出,和平與發展是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的根本追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旗幟鮮明提出,堅持走和平發展的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糧食、能源資源、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安全,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二是維護國際公平正義,推動新型國際關系,促進大國協調,繼續堅定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同各國發展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三是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更好惠及各國人民,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四是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踐行平等、互鑒、對話、包容的文明觀,共同應對全球性的挑戰,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包存寬教授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實現了對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現代化道路的全面超越。要通過將環境治理的制度優勢轉化成治理效能,創造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新奇跡,從而堅定中國生態環境治理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他具體從“美麗中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生命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視角,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道路內涵進行了闡發。

華東師范大學歷史學系瞿駿教授以《歷史主動與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新境》為題作了發言。一是中國共產黨主動立足世界發展大勢,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把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貫通起來、同人民群眾日用而不覺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不斷賦予科學理論鮮明的中國特色,走出了中華文明新道路。二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在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謀求自身發展,又以自身發展更好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呈現出塑造世界格局的新氣象。三是以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雙贏層面實現對世界發展的舊模式的第一重超越,在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層面對世界發展的舊模式實現第二重超越,這是一個黨、一個國家及其人民,超越世界發展之舊模式,推動人類文明發展的創新之舉。

本市社科界部分學科領域和社聯所屬學會專家學者、社科工作者代表參加會議。

來源: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