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樹華:建構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價值取向與方法論原則

張樹華2022年10月08日09:1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建構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價值取向與方法論原則

作者:張樹華,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政治學研究所所長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歸根結底是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要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使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真正屹立於世界學術之林。”這一重要論述,闡明了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的基本路徑,進一步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知識體系建構自主性的強調,與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自主性的強調是根本一致的,不僅包含獨立自主的根本原則,而且遵循社會主義的基本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建設的現代化必須是具有中國特色、符合中國實際的”,“我們推進的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理論與實踐的辯証統一,無論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還是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既蘊含中國這一空間特殊的一面,又蘊含社會主義這一性質特殊的一面。可以說,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偉大實踐提出的恰如其分的理論任務。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也是中國政治學與西方政治學的根本區別。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隻有沿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向,才能真正確立起中國政治學的特殊優勢,也才能真正為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打開前行通道。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總是企圖讓我們黨改旗易幟、改名換姓,其要害就是企圖讓我們丟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丟掉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聯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治學探索和發展的歷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自主性建構,不只是進一步掙脫西方政治學的束縛,而必然同時包含著馬克思主義理論方向的進一步端正。

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圍繞新時代社會主義政治建設這一重大現實課題,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觀點,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部署,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政治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和拓展,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學作出了原創性貢獻。建構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以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學為前進方向,牢牢把握中國政治學的時代性、民族性、科學性、創造性,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的豐富和發展。

知識體系的建構不應盤桓於學術概念之間,而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學風。深入闡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本質特征,是建構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重要任務。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將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的過程中,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認識,經過40多年的探索,以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為本質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已經基本成熟和定型。我們應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這一探索成果作出全面系統深入的闡釋和總結,弄清和講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背后的道理、學理和哲理,將經驗性內容中所包含的本質和規律性關系提取出來。完成這一任務,就要超越經驗事實的發現性描述,將之上升到新的政治文明類型的高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完成這一理論任務,關鍵在於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統一,在深入闡釋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的基礎上,對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之間的一致性作出更加充分而有力的論証。

沒有現實層面的問題意識,學術層面的問題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馬克思主義是真理觀和價值觀的統一,面向中國實際的問題意識與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是一致的。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需要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回應人民的呼聲和社會的期待,彰顯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相較於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優勢。一方面,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在標識中國現代化新的發展高度的同時也標識出公平正義問題的發展程度,進一步聚焦公平正義,更充分展現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優越性,應成為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建構的價值追求和主攻方向。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符合中國國情、得到人民衷心擁護、具有深厚現實基礎和廣闊發展前景的好民主。建構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應強化問題意識,圍繞破解民主形式與民主實質關系的難題深入闡釋全過程人民民主,為切實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提供有力理論支撐。另一方面,黨和群眾關系的問題是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建構的重要論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中國政治學應強化規范性的思維方式,圍繞如何保持黨的純潔性這一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的突出問題,作出積極理論回應。

近些年來歷史政治學和田野政治學等學科領域的積極拓展,在極大推動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建構進程的同時,也從方法論層面引發中國政治學界的深刻反思。概括而言,新時代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建構,應堅持和貫徹以下三個方法論原則。

第一,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在批判繼承人類社會政治文明成果基礎上的嶄新創造,其中自然包括中華民族已有的政治文明成果。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特點和優勢,包含有中華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元素的積極作用。我們要基於知識與價值的統一,堅持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注重檢視和挖掘歷史資源,將優秀傳統政治文化元素及其實踐方式提取出來,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凝練和打造出標識性概念並使之流行開來,作為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內在構成﹔更為重要的是,要立足人類文明新形態的高度,進一步從中提煉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普遍性元素,彰顯中國政治發展道路的普遍性意義。

第二,揚棄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文明。對自主性建構的強調,是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一種自信表達,針對的是唯西方是從的片面性,而不是導向絕對的特殊。作為人類政治文明探索的成果,民主、自由和人權不是西方的專利,不能為西方所獨有。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民主、自由和人權被賦予嶄新的內涵和意義,並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越來越充分地展開。我們不僅應理直氣壯地堅持這些范疇在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中的基礎性地位,更應從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價值原則出發,基於馬克思闡明的“真正的民主制”目標闡發中國政治發展的自我主張,總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就與經驗,進而在與西方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比較中展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超越性與優越性。

第三,拓展知識體系建構的視野與方法。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提出了理論視野與方法論的反思與創新的任務。今天中國與世界的關系正在發生歷史性變化,我們應提升格局,放寬視野,更加自信地站在世界歷史的高度,增強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建構的世界觀照。當今時代,科技、文化與政治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越來越深入地交織在一起,我們應自覺打破學科壁壘和門派界限,多搞“集成”和“總裝”,多搞“綜合創新”和“系統升級”,樹立精品意識,以質量為先,積極推動學科融合發展,創新研究方法,加快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政治學知識體系。

(責編:黃瑾、蔡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