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新偉:何以文明:中美洲地區文明起源的爭論

李新偉2022年10月08日09:1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何以文明:中美洲地區文明起源的爭論

洛馬斯德·塔卡米查潘遺址發現的一塊磨制成磚形的蛇紋石上的符號。資料圖片

作者:李新偉,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20世紀30年代,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將文明概念引入考古學研究中,並於1950年發表《城市革命》一文,以城市的出現作為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志,提出早期城市的十條標准,內容大致包括:大規模人口的高密度集中、居民成分與功能的分化、剩余產品的集中、大型公共建筑的興建、統治階級的出現、記錄系統和文字的發明、科學的發展、藝術之發達、長距離貿易興盛以及手工業生產的專業化。其中,文字的有無尤其得到柴爾德的重視,因為在其最熟悉的兩河流域和古埃及文明中,較成熟的文字和符號系統與文明幾乎同時出現,這是判斷國家組織形成和實施管理的確鑿証據。

對文字的重視,得到部分學者的認同。1958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召開的近東文明研討會上,美國文字學家蓋爾布甚至提出,文字是文明的必備要素。因此,當20世紀60年代,中美洲地區公元前1500年至前400年左右奧爾梅克文化的重大考古發現引起廣泛關注時,一些學者判定其是否進入文明階段的依據也主要以是否出現文字為准。英國學者丹尼爾認為奧爾梅克出現文字,所以在論著《最初的文明》中認定奧爾梅克社會已經進入文明階段。丹尼爾提出中心遺址聚集大量人口、大型儀式建筑和巨大石雕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內涵豐富的藝術品表明宗教形成等証據,但著重提到圖像系統和早期文字的出現,並以特裡斯·扎頗提斯遺址的3號石碑為奧爾梅克出現文字的証據。

然而,以此石碑作為文字出現的証據並非沒有疑義。因為該石碑的年代為奧爾梅克和瑪雅文明的過渡期。真正屬於奧爾梅克時期的“疑似”文字資料,為洛馬斯德·塔卡米查潘遺址發現的一塊磨制成磚形的蛇紋石上的符號。這些符號一共有28種,大體成行布滿石磚的一面,形成包括62個字符的一篇“銘文”,但其含義未被破解,排列形式也和后來的瑪雅文字不同,是否為早期文字,尚存疑問。

此后,奧爾梅克社會是否進入文明階段引發學者們長期的熱烈爭論,其中對文字是否為文明必備要素提出疑問。一些學者以印加這樣無文字的文明作為例証,認為南美洲北部的印加帝國進入了文明階段,但印加文明沒有文字,隻有復雜的、至今未能破譯的結繩記事系統。

存在同樣情況的還有特奧提瓦坎文明。研究中美洲地區文明和文明起源理論的美國考古學家桑德斯是特奧提瓦坎考古工作的奠基者。這座當時中美洲地區最龐大的都市,面積達20平方公裡,擁有中美洲地區最高大的建筑太陽金字塔,令其文明地位無可撼動,與同時期的瑪雅文明東西對峙。目前,特奧提瓦坎未見如同瑪雅文明那樣完備的文字系統,但兩大文明之間關系密切,瑪雅碑銘中,也記錄了特奧提瓦坎的王室和軍隊。在桑德斯看來,這些才讓特奧提瓦坎文明的認定更具說服力。

獲得美洲考古學會“2005年度圖書獎”的《古代墨西哥和中美洲》是綜述中美洲地區古代文明的代表作。作者美國考古學家蘇珊·埃文斯分八個方面羅列了國家級別社會的標准,與柴爾德的十條標准基本相同,但加入了區域聚落系統至少分為三個等級等考古學更易識別的元素,並沒有提及文字的出現。不過,在奧爾梅克社會是否進入文明階段問題上,她持比較謹慎的態度,認為大約公元前300年的瑪雅早期城邦在規模和功能多樣性方面才符合文明標准。

在2007年出版的《奧爾梅克考古和早期中美洲地區》中,美國考古學家克裡斯托弗·普爾對有關奧爾梅克社會性質的討論做了全面綜述。他強調,依據考古資料設定的標准,往往難以進行明晰的社會類型劃分。對於聖勞倫佐高等級建筑是否為反映國家權力的宮殿,反方可以說它們在規模和結構復雜性上不如后來的中美洲地區宮殿﹔正方可以說,從60多公裡外運來的巨石被雕琢成4米高的石柱支撐建筑屋頂,是隻有國家權力才能完成的壯舉。聚落等級分化雖然常被考古學家用來判斷國家和文明形成的重要標准,但實際操作中,劃分層級的標准難以統一。因此,普爾認為應該跳出奧爾梅克到底是酋邦還是國家這樣的“社會類型學”思維,轉而關注其社會復雜化的具體內容。當然,有更多學者認為,文明的認定仍然是中美洲地區及世界文明研究中不可回避的根本問題。在沒有明確文字的情況下,應該重點考察其他物質和文化遺存。

基於此,一些學者在考察了奧爾梅克的物質和文化遺存之后,認為其進入文明階段。20世紀60年代,主持奧爾梅克中心都邑聖勞倫佐遺址發掘的美國學者米切爾·寇即明確提出,奧爾梅克人群已經進入文明階段,依據是大型人工台地等公共建筑和巨石雕刻等大型藝術品的出現——隻有國家級別的政體及其統治者,才有權力和能力組織大規模人力物力,完成如此大規模的工程。同時,他也特別強調大型雕刻具有宗教內涵,形如飛鳥的人工台地是神聖的儀式空間,表明宗教權力在中美洲地區文明進程中的重要性。同時期的美國考古學家黑澤爾,更是將奧爾梅克描述為一個由小祭司集團統治的“神權國家”。

奧爾梅克研究的資深美國學者約翰·克拉克,也是奧爾梅克進入文明的堅定支持者。近年來,他尤其強調,奧爾梅克分布區內相似的文化因素,反映了“對特定的信仰、實踐和物質表征在文化和政治上的認同”,可以將奧爾梅克視為“由共享文化實踐的社會和民族組成的政治宗教實體”。這一認定文明的角度,頗具說服力。正如美國學者亨廷頓指出的:“文明是一個最廣泛的文化實體。”文明的形成,不僅是社會發展進入高級階段,也是文明共同體的形成。

近年來,新資料的發現和新技術手段的應用,有力支持了對奧爾梅克文明性質的判斷。在聖勞倫佐儀式區所在平台的周圍,發現分布面積達500萬平方米的梯田系統,對遺址周邊地區400平方公裡范圍內的聚落調查,也提供了更可靠的聚落等級化証據。最新的激光雷達空中探測技術,過濾掉中美洲地區茂盛的熱帶植物,測繪出真實的地表起伏,揭示出聖勞倫佐和拉文塔遺址規模之盛大,神聖空間構建理念之深邃,遠遠超過以前的認識。奧爾梅克奠定的文明傳統對整個中美洲地區文明發展的意義也因此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仍然可以依據經濟、文化、宗教和社會組織高度發展的考古學証據,對奧爾梅克的文明性質進行有說服力的論証。

奧爾梅克文明認定的爭論啟示我們,世界文明各具特性,在文明的認定中,既要把握生產力發展、國家組織形成等基本標准,也要打破成見,以符合本文明特質的重要因素的出現,作為本文明認定的核心標准。

(責編:黃瑾、蔡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