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明:“美好生活”的正確打開方式

李明2022年07月18日09:46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李明,系信陽師范學院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所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什麼是美好生活?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既是一種主觀建構,又是一種客觀狀態﹔既是助推社會前進的驅動力量,也是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尺度。馬克思主義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美好生活的思考,也從來沒有止步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的初心,也是我們黨的歷史使命。美好生活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個領域,蘊含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多重關系。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統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將高質量發展融入“美好生活”體系構建中去,在實現經濟富裕、政治民主、文化繁榮、社會公平、生態良好協同發展中找到“美好生活”的正確打開方式,更好地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經濟富裕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殷實的物質支撐。經濟繁榮、民眾富庶、豐衣足食,一直是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基本圖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對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們不能有絲毫自滿和懈怠,必須再接再厲,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經濟發展與美好生活具有內在統一性,經濟發展質量的“高不高”與美好生活質量的“高不高”緊密相連。實現美好生活,必須全面調整發展的理念、思路和戰略,從數量追趕向質量追趕、從規模擴張向結構升級、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在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技術的不斷改進、財富的不斷積累中積極釋放實現美好生活的持久動能,不斷滿足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的期盼,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政治民主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穩定的政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特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是維護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就是要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活力,用制度體系保証人民當家作主。”民主政治保障美好生活,美好生活體現政治民主。實現美好生活,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著眼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各個層面、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保証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最廣泛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建設。在現代政治中,民主與法治相伴相生,民主決定法治的價值和效能,法治則為民主提供規則和保障。推進民主政治,重在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斷強化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從根本上保証法律體現人民意志、尊重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為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文化繁榮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豐富的精神給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最大區別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時時刻刻都存在。”“美好生活”既有殷實富足的物質性內涵,更有日益增加的精神性內涵。實現美好生活,必須堅持文化建設、文化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文化創新創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積極營造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不斷推出琳琅滿目的文化產品,著力打造百花齊放的文藝園地,擦亮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底色。文化滋養美好生活,貴在堅持價值引領。隻有激活“價值基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才能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要標准,主要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滿足這一要求,必須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努力創作和生產一批貼近實際生活、緊扣時代脈搏、反映社會風貌,傳遞真善美、傳播正能量,受群眾喜愛和歡迎的優秀作品,真正讓人民群眾享有更加充實、更為豐富、更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社會公平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堅實的價值基座。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永恆追求的理想和目標,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取向。列寧指出,“隻有社會主義才可能根據科學的見解來廣泛推行和真正支配產品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也就是如何使全體勞動者過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沒有社會的公平公正,美好生活也就無從談起。實現美好生活,就要充分賦予人人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各項權利,逐步完善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使公平正義具體體現在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起點、機會、過程和結果之中。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任重道遠。必須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不斷健全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完備保障項目,有序制度運行,提高保障水平,全面推進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讓人民群眾更多分享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社會保障是人民群眾的安全網,社會治理是美好生活的奠基石。實現美好生活,還需要扎實推進社會治理創新,通過社會治理結構合理化、治理過程民主化、治理方式科學化、治理效能最大化來推進共建共治共享,著力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形成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讓人民群眾成為社會治理的最廣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最終評判者。

生態良好為“美好生活”提供更加公平的公共產品。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的美好生活不僅指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也包括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優美生態環境是人民對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重要期待。實現美好生活,必須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態環境需要。綠色生活是美好生活的題中應有之義,是延續“好生活”的必要前提,是實現“美生活”的主旨意蘊。推崇綠色生活,需要樹立生態、環保、節能、健康的生活理念,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積極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和垃圾分類等行動,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綠色化,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使詩意棲居生態場景和多元體驗生活場景成為常態,不斷滿足人民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使人們隨時徜徉在山林間、青草地、湖水旁,盡情享受大自然帶來的靜謐與舒適,在綠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責編:皮博、王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