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立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
2021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指出,必須看到我國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並提出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總基調。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把三重壓力列為當前需要應對的主要問題和挑戰。“三重壓力”是中央對我國當前經濟形勢客觀、理性、精准的判斷。化解三重壓力,需抓住“預期轉弱”壓力這一著力點,加強預期管理,提振信心和熱情,為“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等壓力的解決創造條件、騰挪空間、提供推力。
一
預期的形成是一個學習過程,是在信息粘性和信息不對稱下,市場主體接受外部信息不斷調整先驗判斷的過程,也是自我實現的正反饋過程。微觀主體的經濟行為往往是以預期為基礎。基於自身形成的預期,微觀主體會做出投資或消費決策,進而會對經濟產生重要影響。微觀主體預期是重要的經濟力量,對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預期變動是經濟波動的重要驅動力。宏觀經濟政策所能夠產生的實際效果依賴或取決於微觀行為,宏觀經濟政策效果可能會因為預期的變化而完全改變。以通脹預期為例,通脹預期在經濟主體的生產、消費、儲蓄及投資等經濟決策中起到重要作用,能夠影響個體消費、儲蓄和借貸決策,以及工人的工資議定決策和管理者的定價決策,會影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從而能夠影響消費和經濟增長。預期管理是提高宏觀經濟政策效果、緩解經濟下行壓力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二
近年來國際國內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從供需兩側對我國經濟造成沖擊,由此產生的預期轉弱主要表現在:第一,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增多,導致微觀主體預期不穩、信心不足,創新創業積極性有所降低,有效供給不足和有效需求低迷並存﹔部分市場主體過於追求短期利益,決策短視化現象嚴重,引發非理性市場行為。第二,微觀主體預期並非總是理性和前瞻性的,兼具后顧性和適應性,在一系列不利沖擊下,信息的不完備性和主體心理活動的隨意性和有限理性極易造成預期的無序化狀態,出現預期扭曲、預期混亂和預期偏誤。不確定和不穩定因素的增加加劇了這一扭曲及偏誤程度。第三,不同微觀主體預期之間出現預期交織、信息交互現象及羊群效應,家庭預期轉弱和企業預期轉弱相互傳染、相互影響,容易造成“預期轉弱——經濟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預期轉弱”的惡性循環。從數據看,預期轉弱表現在:居民的收入信心指數、收入感受指數、就業感受指數、就業預期指數和企業家宏觀經濟熱度指數呈持續下行態勢﹔中國制造業採購經理指數和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自2021年3月以來一直處於下滑態勢,2022年3月分別降至49.5%和48.4%,業務活動預期指數同樣如此。
預期轉弱既是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的衍生,又是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的推動力量,存在“預期轉弱——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經濟下行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預期轉弱——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的內在邏輯。相對而言,因為與主體心理活動有關,且存在預期扭曲、預期混亂和預期偏誤,以及預期交織和信息交互現象,“預期轉弱”是三重壓力中的難點,也是提振經濟、緩解三重壓力的關鍵點和突破點。
三
為了穩定市場信心,防止非理性社會心態的出現,黨中央國務院近年來高度重視預期管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舉措,為我國宏觀調控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提供了抓手,對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根據中央歷次重要會議精神,下一步解決預期轉弱壓力的著力點主要在於以下方面:
從預期轉弱的直接原因看,解決預期轉弱壓力的最根本途徑是多措並舉穩增長、促發展。我國潛在經濟增長仍有較大空間,發展仍是硬道理,財政政策應積極有為,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做好與貨幣政策的搭配使用,引導和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協調發揮好兩個政策的預期傳導機制。
落實落細留抵退稅減稅等組合式紓困政策,讓政策速享盡享。加快實施新的減稅降費政策,進一步降成本、擴內需,設計能夠更加有效引導預期的減稅降費方案,推行更具沖擊力、透明度和確定性的“穩預期”減稅降費政策,提高微觀主體的心理感知度,有效引導、穩定短期預期和長期預期,提振微觀主體信心。
加強政策波動性和不確定性管理,降低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將微觀主體預期引導納入宏觀調控體系,進一步完善政策調控目標體系,厘清目標邏輯,以中長期目標為主,兼顧短期目標和中長期目標、內部目標和外部目標﹔科學設定規則,實現規則與相機抉擇間的協同﹔構建符合國情的制度約束。
做好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將宏觀調控由“短期視角”和“速度視角”拓展到“中長期視角”和“質量視角”。做好政策目標、政策空間和政策風險的跨周期審視﹔做好與逆周期調節的搭配協調﹔做好需求管理與供給管理的協調﹔做好不同宏觀政策內部及不同政策之間的協調﹔做好政策績效的跨周期評價,構建政策跨周期調節效果的評價和監測體系。
實施直接管理預期的非常規財政政策,豐富政策工具箱,通過提前釋放財政信息和實施暫時性財稅政策,非常規財政政策能夠在幾乎不增加財政負擔的前提下有效管理預期、刺激總需求和促進經濟增長,天然是有效緩解“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壓力的工具。在債務風險較高、財政擴張和減稅降費空間有限等背景下,其尤為有效。
重視專家型主體預期,更重視非專家型主體預期。當前預期具有后顧性、適應性和順周期性,應充實和調整政策工具箱,改善前瞻性指引的效果,使微觀主體清晰理解政策目標體系和機制化運用路徑,以及政策定位及協同框架﹔實現政策的一致性,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提升預期管理的有效性。
重視宏觀經濟政策的雙向跨國外溢效應、傳導效應和關聯效應,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構建政策溝通及協調機制,提升宏觀政策信息的透明度,提高政策的同步性和協調度﹔建立健全針對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監管框架,實施全口徑、高頻率的跨境資本規模監測,防范國際金融風險累積演化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