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晚霞:濂溪先生與濂溪學的東亞環流

王晚霞2022年05月24日10:1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東亞濂溪學文獻整理與研究”負責人、天津科技大學文法學院副編審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因其故居前一溪名濂溪,世稱濂溪先生,其學稱為濂溪學,其人公認為道學宗主、理學鼻祖。1241年,周敦頤與張載、程顥、程頤、朱熹一起獲從祀孔廟的殊榮。這標志著周敦頤思想在儒學發展史中上繼孔孟、下啟二程的樞紐地位得到官方肯定,之后又在元代獲封道國公,為濂溪學制度化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保障。明清兩朝通過官修祠墓、優恤后裔,修建濂溪祠堂、書院,編纂文獻等多種傳播途徑,以主體性傳播與伴生性傳播並行的方式,在皇帝、儒林、民眾等多個群體參與下,濂溪學在中國廣泛傳播。作為13世紀東亞的國際先進思想,濂溪學在1211—1241年(鐮倉時代前期)由日僧俊芿、圓爾辨圓等傳入日本,在1289年由高麗宰相安珦傳入朝鮮半島,在現今日、韓兩國均獲受容,但發展面貌迥然不同。

《愛蓮說》與文學鏡像

周敦頤《愛蓮說》因選入中學教材而家喻戶曉,其實不只是中國,此文在古代東亞知名度一直很高,產生了1000多首與此相關的歌詠詩文。不同境域的這些作品彼此之間、與《愛蓮說》之間往往相似,無意間圍繞“蓮”形成了一種鏡像。一部文學作品在不同境域傳播后,產生的類似文學作品的現象,堪稱文學鏡像。日、韓兩國的同題作品,是對作為他者的《愛蓮說》的認同,與中國同類題詠一道,成為跨時空的鏡像雙方。其共性聚於歌詠蓮植物之美,歸於蓮的道德品質——君子人格,以此為理想人生境界形成一種從中國到韓日的蓮文化傳播流。不同點有二,作品體裁上,韓國有多篇《愛蓮說》注、釋、解、批、說、賦等長文,中日罕見。數量上,中國作品多不難理解,而韓國傳播的時間比中國短兩百多年,比日本短近百年,但作品體裁最多,數量僅次於中國。

詮釋進路與價值的差異

韓國對濂溪學全面吸納並發展的程度遠超日本。眾多學者創作了大量注解、評論類著述闡釋濂溪學,在理論上更加深入、細密、浩瀚。濂溪學在韓國的詮釋焦點和進路,是以《太極圖》為抓手發展韓國儒學。周敦頤《太極圖》和圖說是圖說學的典型。所謂圖說學,是指一種以圖示說、以說解圖,圖與說桴鼓相應的直觀、生動、形象的治學方法。這種方法打開了古代朝鮮學者圖說治學的開關,並風行整個朝鮮王朝,對朝鮮朝性理學史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兩方面。

一是《太極圖》作為元圖像,啟發了古今朝鮮半島儒學者以圖說治學,創制了大量非藝術圖像。古朝鮮的儒林巨擘都繪制了學術圖像來表達思想。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此類圖像有近千幅。考察韓國儒學非藝術圖像的進化圖譜,會發現《太極圖》的簡約形象因一次次重現於其中,而作為建基性核心圖像成為這類圖像之本質,即元圖像。與此相對,韓國儒學中的模仿圖作為與《太極圖》只是異樣而非異質的重拾之物,是對濂溪圖的否定和漸進地超越。

二是《太極圖》邏輯思想被深度發展。有諸多大儒所繪圖像或“本周子之圖”,或以《太極圖》為藍本。如權近解釋天人關系的總論性圖說《天人心性合一之圖》《天人心性分釋之圖》,曹植體現太極本體圖式的《三才一太極圖》《太極與通書表裡圖》,李滉《第一太極圖》等。主圖構圖的基本層次、邏輯結構、宏觀框架與濂溪圖差別不大,圖體畫法略異,只是在或周圍、或中間補充了更多文字,自成體系,思想內涵的組合方式有一定創造性,讓圖式化表達更細致、更具體、更深邃,更能體現理學之精微。對於韓國儒學來說,離開濂溪《太極圖》是不可想象的。

濂溪學在日本的詮釋進路體現出接受與批判雙線並行的面貌。突出在江戶時代,一方面以藤原惺窩、山崎暗齋為代表的儒者積極推崇濂溪學,尤其是山崎暗齋創造性地整理了三種周敦頤文獻:《周子書》《周書抄略》和《文會筆錄·周子部》。另一方面,以伊藤仁齋、伊藤東涯父子為代表的古義學派,以《太極圖說》《通書》為詮釋焦點,對濂溪學展開激烈批判。

古義學派批判濂溪學目的有二,一為張家學。日本自古本沒有自己的哲學體系,仁齋父子要建立自己的學術體系,就必須推開橫在日本學術上的宋學,越開宋儒,直接到孔孟那裡去找依據,以至於仁齋稱《論語》為“最上至極宇宙第一書”,仁齋所謂遵古意,當然旨在返本革新。二為切實際。江戶時期是日本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批判主靜、寡欲、關注內在的濂溪學,樹立以動為本、開拓向外的世界觀,是日本學術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回應。古義學派這種批判最大的價值是大大推進了日本儒學發展進程,縮小了與中國之間的差距。

濂溪學在韓日遭遇的最顯著差異在於詮釋方向、層次上全然不同。以儒林高知、官僚士大夫為主要詮釋群體的古朝鮮學界,對以《太極圖》為核心的形上理論表現出濃厚興趣,在李彥迪和曹漢輔之間展開的無極太極論辯,同李滉與奇大升之間圍繞《天命圖》展開的四端七情論辯,理論深度遠為日本所不及。

同源異境與文化環流

實際上,最能代表周敦頤思想的作品,當屬《太極圖》。結合該圖所附說,可知此圖以先天之無極為至上,從太極開始,將陰陽、五行、乾坤、萬物化生在邏輯上連接起來,實現了先天、后天、萬物的貫通。由於解決了人們在理解世界時缺乏理論的難題,《太極圖》在日、韓兩國受到最為普遍的接納,從信服《太極圖》的宇宙演化模式,到認可周敦頤在儒家道統中的樞紐地位,這也是濂溪學在東亞傳播的深層原因。

日本鐮倉時期禪僧度會家行、北畠親房、慈遍等著述中,均採用《太極圖》思想來表達宇宙演化甚至是天神七代的衍生邏輯。五山禪林領袖虎關師煉在《元亨釋書·釋榮西傳》中認為在孔子去世千年以后,隻有濂溪獨擅興繼之美,此觀點有力地推動了禪林對濂溪的關注。江戶前期大儒林羅山認為其師藤原惺窩在日本接續了道統,可謂是日本的周濂溪。

濂溪學在東亞的傳播,整體上體現出同源異境與文化環流的特點。在某地產生的文化,傳播到各方面差異較大的異域后,與新環境結合而孕育出既具母國特征,又切實反映了新環境現實的文化變遷樣態,或可認為是同源異境文化。文化由中心向周邊發展,再由周邊回向中心的環流現象,是為文化環流。

同源異境強調文化之地域性,偏靜態,重在歸屬﹔文化環流,強調文化傳播之互動性,偏動態,重在過程。東亞濂溪學以中國為同源,傳播到韓日異境而產生各國濂溪學,之后再以不同形式流播到他國。古朝鮮直接從中國引入濂溪學,今日中韓交流主要是圍繞黃海,以及北邊陸地接壤地帶,傳播渠道較為清楚。日本的情況相對多元,文化中所具有的南方文化特質主要是圍繞日本海、北太平洋和黃海傳入的中國官方思想文化,濂溪學應是通過環海交流傳入。其北方文化性質,主要是從陸地傳入的中國北方民間文化,也受到古朝鮮影響。日韓交流主要圍繞朝鮮海峽和日本海,壬辰之亂期間,日本從古朝鮮挾持去了大量儒學家和漢籍,是此后濂溪學在日本大范圍傳播的重要條件。這種狀況到明治后期基本發生了顛倒,日本的學術、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尤其以日本翻譯家西周使用漢字創制的、用法全新的學術語言為典型。據沈國威教授研究,目前中韓學界通用的這類詞匯大概有1600多個。其中“哲學”一詞,西周最早將philosophy翻譯為“希哲學”,進而又以“希賢學”來解釋,正是使用周敦頤《通書》中的內容。

綜上,濂溪學其實是由東亞三國歷代詮釋史料構成的開放性多元體系。古今朝鮮半島和日本內部學術很難自足性地構成,學習他國先進學術體現了開放性,發展不同側面體現了多元性,離開他國,則自身主體性很難確認,這與日、韓對自身思想獨立的追求形成了一種緊張關系。古朝鮮儒林深化濂溪學形上理論的圖說論辯,日本古義學派反思濂溪學的對抗式論述,都是學者自覺推動的思想運動。濂溪學在東亞三國事實上存在著跨越不同時空、維度的聯動效應,在每兩國之間都存在雙向多線溝通、互為動力支援的形態,參與塑造了東亞人共同認可的亞洲價值觀,體現了學術融合發展的活潑生機和文明交流互鑒的豐富實踐。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