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話語體系是當今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職責使命。多年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揮課題項目的引導作用,統籌規劃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推出了一大批學術研究成果,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添磚加瓦。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布2022年4月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青年項目和西部項目結項情況。《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今日起開設《社科基金項目縱橫談》專欄,記者選取結項項目中與出版傳媒相關的若干項目,邀請項目主要負責人介紹研究情況,助力研究成果的普及傳播,期望對新時代新聞出版廣電行業高質量發展有所裨益。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萬安倫團隊申報的“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在‘一帶一路’上的傳播及影響研究”,2017年獲得國家社科基金批准立項。該項研究歷時4年,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30篇,研究成果是此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驗收的368個申請結項的18個“優秀”者之一。
項目負責人萬安倫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評審專家,也是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華僑大學副校長,他的《美德照亮人生·愛國卷》曾獲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另一部專著《中外出版史》曾入選向黨的十九大獻禮圖書目錄。針對“中國造紙術與印刷術如何經‘一帶一路’傳遍世界”這一話題,萬安倫近日接受了記者的採訪。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造紙術與印刷術是中國古代的兩大發明盡人皆知,今天研究這兩項發明及傳播有什麼學術價值?
萬安倫:此前,學界對於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海外傳播的單體研究略有成果,但非常不夠。而將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播進行並列研究者尤缺,更為稀見的是將其與“一帶一路”進行直接的和對應性的研究。
中國古代有四大發明,其中有兩項是屬於出版領域的,其一是造紙術,其二是印刷術。這兩項發明對於人類文化的生產范式和人類文明的演進模式起到了台階式的提升作用,其作用無論怎樣高估都不為過。中國是植物纖維紙的原創發明國,也是雕版印刷術、活版印刷術、套版印刷術“系列印刷術”的原創發明國,這是無可爭辯的歷史事實。然而,近年來這兩項發明的歸屬權卻頗多雜音。
本課題通過挖掘和厘清造紙術和印刷術通過“一帶一路”傳向世界各地的節點性和標志性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將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布世界的過程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來。這樣,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母國地位就不証自明,其發明歸屬權也不爭自得。同時還向世界宣告,中國是具有重大科技原創能力和傳統的國度。這可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文化強國戰略提供歷史依據和文化資源,有利於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利於塑造文化中國和原創中國的國家形象。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為什麼要從“一帶一路”的視角研究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傳播?
萬安倫: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與“一帶一路”不僅存在時間上的一致性,同時存在空間上的一致性,此外還存在邏輯上的自洽性。中國的造紙術和印刷術通過“一帶一路”傳向世界。“一帶一路”在傳播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過程中提升了文化品格、精神價值和歷史地位。
“一帶一路”是中國歷史上對外文化和經濟交流最重要的通道,從“一帶一路”的視角研究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播,一方面可以將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國際傳播路徑和重要傳播節點及關鍵傳播人物清晰准確地梳理和描畫出來,並探究中國造紙術與印刷術在演進與傳播中的各個歷史節點、地理節點和人文節點,明晰兩種技術究竟是如何從東亞中國傳播輻射整個世界的﹔另一方面也有助於加深世人對“一帶一路”的全面認知,它不僅是一條關於絲綢、陶瓷、茶葉等的運輸貿易之路,也是一條中華出版文化的傳播弘揚之路,更是一條古代中國國家形象的建構和表達之路。
在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全球化傳播后期,由於中國明清以來的閉關鎖國和盲目自大,鴉片戰爭后積貧積弱和落后挨打,造成中國國家形象傳播受到了歷史的遮蔽及“蜻蜓點水”式的西方話語重構。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先進性及對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性與中國聲音、中國故事、中國形象傳播的乏力性,形成強烈反差。厘清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在“一帶一路”上的傳播節點和傳播線索,確証中國在世界出版史上的地位及對世界文化和文明的影響和貢獻,對於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同時,通過考察探究“一帶一路”這一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通道以及造紙術與印刷術的傳播路徑與邏輯,有利於為“一帶一路”的倡導和踐行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提供歷史借鑒和文化支撐,從而將深度連接、文明互鑒、共存包容的全球化推向縱深。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學術研究貴在創新,請問對造紙術與印刷術在“一帶”中的傳播,有哪些新發現?
萬安倫:研究發現,新疆、撒馬爾罕、北非、西班牙、意大利等是造紙術和印刷術西傳的關鍵節點。印刷術在新疆地區完成從直角方塊漢字向弧角拼音文字的轉化,這對於印刷術向廣大的拼音文字地區的傳播解決了技術難題。
弓馬天下的元朝是全朝全域使用紙幣的,為了紙幣印刷精美及防偽需要,將傳統雕版印刷技術與新興活字印刷技術結合起來,在主體雕版的基礎上採用植字、套色、疊印等技術,逐漸發展出較為成熟的套版印刷技術。
研究發現,德國古騰堡的活字印刷為了字模的穩固,學習和借鑒了中國活字印刷的鐵線固字技術,這是古騰堡的機鉛活印技術受中國活印技術影響的一個直接的和重要的証據。
研究還發現,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沿陸上絲綢之路北線直接傳播到歐洲大陸是一條重要而便捷的傳播通道。特別是在蒙元時期,由於其疆域廣大和開放政策,加上四大汗國的一體聯動,該時期是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沿絲綢之路經濟帶外傳的黃金時期。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對造紙術與印刷術在“一路”中的傳播,有哪些新發現?
萬安倫: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在海上絲綢之路即所謂“一路”上的傳播堪比在絲綢之路經濟帶即所謂“一帶”上的傳播。研究發現,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傳播到日本主要走的是海上絲綢之路北線,這條線有兩條支線,一條是直接跨海,還有一條是通過朝鮮半島作為跳板,從朝鮮半島南端越過較狹窄的對馬海峽,這條支線的風險和難度要比從中國海岸直航日本島要小。日本的第一套活字印刷設備,更是通過戰爭手段直接從朝鮮半島掠奪過去的銅活字,而朝鮮半島的活字印刷技術源於中國。
造紙術和印刷術經海上絲綢之路傳播至南亞群島和歐洲海運發達國家。雖然中國造紙術早在公元900年左右便通過阿拉伯地區傳播到荷蘭、西班牙等西歐國家,但當時並未引起歐洲人的重視。直到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時期,歐洲紙張需求量增加,加之大航海時代開辟的海路便利了紙張以及原材料的運輸,海運比較發達的國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才重視紙張的運輸和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國家資本主義的擴張,造紙業和印刷業也逐漸由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英國等航海技術較為先進的國家傳播到美洲和大洋洲。至此,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最終完成環球傳播。這對於人類文化發展和文明進步的推動作用是切實和巨大的。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對外傳播及影響研究,值得學界和社會各界重視和投入。
中國造紙術和印刷術在對外傳播過程中,也經過了世界各地人民群眾的改良和提升。如開羅紙加入棉花,意大利紙用舊布制造,直至歐美大機器造紙技術的成熟。再如在中國活字印刷思想啟發及相關技術影響下,古騰堡探索發明出機械鉛活字印刷技術。近代以來,經過“留洋升級”后的造紙術和印刷術又“反哺”其發明母國——中國。人類文明就是在這種接力協進中逐漸走向輝煌。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