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俄語主觀意義研究

2022年05月09日08:43

黑龍江大學李洪儒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俄語主觀意義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0BYY099),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惠秀梅、李鳳琴、謝萌、華劭、彭兵轉、曾建鬆。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1.研究目的

第一,針對俄語主觀意義這一難點,通過主觀性、情態、認知命題意向、言語行為目的意向和評價探索俄語主觀意義的性質、特點、存在方式。第二,突破傳統語義學研究的局限,將主觀性和情態置於人的知識、意識世界和現實生活中,展開研究。第三,結合俄語現實語料,通過認知命題意向的系統分析和詮釋,嘗試將分析性語言哲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用來促進語言學的發展。第四,在學術界流行研究言語行為的結構和成功實施的基礎上,集中探討這類行為的目的意向,從而補充言語行為理論。第五,探索評價研究系統化的途徑﹔研究評價的前提和基礎,避免學術界大多就評價研究評價的不足。

2.研究意義

第一,有效推動俄語語言學中的主觀意義研究。第二,突破語言學與語言哲學之間的學科壁壘,把語言哲學的相關研究方法和成果運用到語言學的工作中,為語言學與語言學的整合研究奠定基礎。第三,為解決相關俄語主觀意義的教學和學習提供參考。第四,為項目所涉及的4種俄語主觀意義的漢、俄翻譯提供借鑒。第五,為了解俄羅斯人及其文化提供語言性服務。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俄語主觀意義研究”將俄語主觀意義視為以俄語為母語的俄羅斯人的認知、思維甚至存在的基本方式,在系統探討主觀性的基礎上,集中研究俄語情態、認知命題意向、言語行為目的意向和評價4類典型主觀意義。

第一種俄語主觀意義———情態:情態是俄語等語言的一個令人耳熟能詳的傳統語法范疇,但是該范疇卻存在許多爭議和問題。本書從知識與表象系統、語法學、語用學3個維度出發,展開研究。結論是:第一,情態范疇隻表示一種關系———說話人與說話人本人確定的特定語句內容同實在之間的關系,說話人與“關系之間的關系”。使用這種研究方法時,情態被視為一個綜合的多維范疇。此處,情態一方面與語言的其他功能、語義范疇構成的整個系統相互作用,另一方面又與語用層級上的各個范疇密切聯系。從情態范疇的這些角度出發,人們探討4個交際因素———說話人、交談者(受話人)、語句內容和實在之間極其復雜的相互作用關系。第二,俄語語言學傳統將情態區分為客觀情態和主觀情態,認為前者存在於所有句子中,后者不是所有句子都具有的,而且前者比后者重要。這些觀點應該受到質疑,理據如下:(1)產生於說話人的主觀意義(信源化意義)存在於每個句子中,產生於任何思維主體(非信源化)的意義遠遠不是每一個句子的內涵的組成部分﹔(2)產生於說話人的必不可少的主觀意義區分為述謂性、目的意向和可靠性,述謂性與情態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前者在后者內部得到解釋﹔(3)說話人是體現自己意志的言說主體,一般叫作可靠性標志的情態詞並不改變句子的可靠性,僅僅是說話人因為某些原因而堅持評價信息的符號或者標志﹔(4)主觀意義必然存在於句子中,它可能沒有物質表達手段,但是存在於任何句子中,大致分為兩種情況———①主觀意義表達了,但其表達手段沒有物質標記﹔②主觀意義的確沒有表達,但可以從語篇中的相鄰句子推導出來。第三,情態從語法學向語用學轉向的結果,促使人們將情態置於言語單位———語句予以研究,主要關注:(1)誰是作者(說話人)﹔(2)言說目的﹔(3)言說原因﹔(4)作者與受話人之間的關系﹔(5)作者與所傳遞信息之間的關系﹔(6)作者與言語活動本身之間的關系。可見,傳統語法的情態范疇完全成為一種主觀意義了,而且存在於包括語篇在內的除音位以外的所有語言層級上。

第二種俄語主觀意義———認知命題意向:命題意向又叫命題態度,為了體現說話人的主觀能動性,我們將其稱為命題意向。命題意向的種類很多,但本書隻選擇了認知命題意向一種來研究,選擇理由是它在人類知識系統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基本結論是:第一,感知命題意向謂詞、意見命題意向謂詞、知曉命題意向謂詞凸顯出人類知識的形成過程:由感知出發,經過反思(意見),形成具有真理特點的知識(知曉)。第二,俄語連接詞как和что本身不同,引導的從句也不同,正是這種不同呈現出人認知世界和自身的各種方式,前者看重認知方式,后者重視認知對象。第三,知曉命題意向謂詞所在的語句可能存在間接問題,但這絲毫不會影響整個語句的真值,也不會影響這類命題意向謂詞的事實性預設。第四,意見命題意向可以區分為推測、評價和構建3類,它們的共同特點或者共同預設是在命題意向主體頭腦中有或者存在命題,不同之處在於:推測命題意向的客體有現實事態可供檢驗,評價、構建兩類命題意向沒有現實事態與其命題對應,構建命題意向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主觀構建性。研究發現,構建命題意向的獨特性在於凸顯命題意向主體的主觀創造性,這類命題意向實現的結果是產生游戲、競賽、文學藝術世界、童話、神話、天堂、地獄、前世、今生等非現實世界,這不僅是對俄語主觀意義的研究,而且是對語言學、語言哲學和宗教哲學的相關研究,都極具價值。其創造性與言語行為的“言畢事成”相同。第五,不論命題意向謂詞屬於哪種類型,它們都屬於人的主觀操作,其支配的命題雖然可能有客觀參照物———事件或者事態,但是其本質仍然是主觀性的,屬於主觀意義。第六,將命題區分為主、客觀命題等不同類型的價值:(1)存在於人的觀念系統中的命題並不僅僅是人對現實的反映,因此語句意思的組成部分———命題也不可能僅僅是現實的形象﹔(2)主觀內容是命題意向主體頭腦構擬而成的,與現實世界沒有反映—被反映關系,它們是主觀世界的組成部分或者片段﹔(3)從語言學角度看,區分客觀和主觀內容,是為了將其與語句中的人因素(說話人、命題意向主體)聯系起來,通過不同性質內容與各種意見命題意向謂詞組配及組配特點,尋找理解和使用它們的特點。總之,可實証性命題/不可實証性命題思想的提出,是對語言哲學反映論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命題客觀/主觀內容理論的出現,既是對可實証性命題/不可實証性命題思想的發展,又有利於語言學對有意見命題意向謂詞的語句的深入研究。

第三種俄語主觀意義———言語行為目的意向:言語行為理論已經廣為人知,因此本書從施為語句、言語行為三分說和間接言語行為理論出發,予以簡要介紹。在此基礎上,主要探討間接意向和疑問句的目的意向。所謂間接意向,就是指說話人言說某一語句的字面意義與其真正用意不同,后者(主要言語意向)通過前者(次要言語意向)間接表示出來,所以可以把主要言語意向叫作間接言語意向。研究發現,說話人實施間接言語行為,間接表示自己意向的原因如下:第一,俄語有一些與意向對應的言說動詞,但不能用來實施行為﹔第二,俄語根本沒有與感嘆和修辭性提問相對應的施為動詞,因而說話人不得不用間接方式實施相應行為﹔第三,出於禮貌,說話人不便或者不願直接實施意向行為,而是以間接方式委婉地表示自己的意向﹔第四,說話人避免直接說出自己的意向,因為某些意向可能會為難受話人﹔第五,說話人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意向(如意見),是因為他不願意對自己言說的話負責或者企圖逃避指責﹔第六,故意違反合作原則,以提高話語表現力。我們之所以把疑問句作為揭示說話人目的意向的分析對象,是因為:第一,疑問句既可以表示直接意向又可以表示間接意向﹔第二,運用關聯理論來解決疑問句意向的成果並不多見﹔第三,關聯理論運用解碼和演繹推理(假設—驗証)來洞悉語句說話人含義的方法適合用來確定疑問句中說話人的目的意向。現在,談談疑問句間接意向的推斷。這類句子間接意向的推斷一般從發現直接疑問意向無法與語句內容完全匹配開始:間接意向是受話人以演繹推理為主要方法,以關聯性為准則,從自己的認知語境中逐一提取相關假設(可能意向)與相應疑問句匹配。在這一過程中,他剔除不相關的假設,保留相關的假設,直到為疑問句選配到最關聯的意向為止。上述推理過程因人而異,長短不一,主要取決於受話人認知語境的豐富程度和語用能力的強弱。儲存在認知語境中的假設(說話人言說的可能意向)是以典型意向(行為)———斷言、祈使、承諾等的典型特征為基礎的。也就是說,經典言語行為理論的研究成果是關聯理論指導下推斷疑問句間接意向的基礎。把話語理解不僅視為解碼,而且當成推導過程的關聯理論也適合理解實施其他言語行為的話語。

第四種俄語主觀意義———評價:要說語言的主觀意義,評價無疑最典型、最純粹,也最普遍。可以說,評價與人同在,當然也與包括俄語在內的所有自然語言同在。因此,近年來,許多語言學家都在研究評價,但因為該現象與人一樣,極其復雜,而且多變,相關研究還難以令人滿意。本書首先抓住語言評價研究的多維性,通過評價標准及其分類、多維評價標准與評價系統的建立、制約評價語義的因素3個步驟,初步建立多維評價系統,並且得出結論“評價是人的存在方式”。這一結論將為評價的語言學研究走向深入,為語言哲學介入相關研究,提供可能。評價現象種類繁多,我們選取一般傾向性判斷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先后從傾向性判斷存在的基礎、意義的極化與兩種傾向性判斷的緊縮原則、二選一的普遍依據與選擇機制、同類價值范疇的比較與相應句子中的意見主體4個維度出發,考察相關現象,得出第二個結論:傾向是主觀的,在語言中屬於主觀意義﹔傾向在人的意識世界中與意見對應,還沒有上升到知識層級﹔傾向是意見主體的主觀特征之一。最后是系詞。無論在邏輯學還是在語言學,尤其是關注形式的語言學中,系詞都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遭到長期忽視。本書之所以在認知命題意向之后,再一次花功夫探討系詞,而且在評價中研究,是因為:第一,系詞在語言尤其是在句子(語句)中極其重要,然而在認知命題意向中沒有說完、說透﹔第二,系詞是實現評價的基礎或者前提,離開系詞的判斷功能和聯結功能,評價不可能實施。如果說認知命題意向部分研究系詞主要在語義、結構和語用層面研究,那麼評價部分研究系詞的目的則在於揭示系詞研究開始從“從客觀真”轉向“主觀真”的發展趨勢。

三 成果的價值

1.學術價值

第一,語言學:有利於進一步研究語句、語詞的本質及其使用規則,推動語義學和語用學發展。第二,語言哲學:有利於通過語言分析來揭示人及人的世界,解決該學科的核心課題。

2.應用價值

第一,外語教學:主觀意義是外語教學和理解中的難點,課題對於外語教學和外語理解具有重要價值。第二,計算語言學:有助於定量處理具有主觀意義的語言現象,如意向、評價等。第三,翻譯實踐:主觀意義具有較強的民族性,是翻譯實踐中的難點,課題有助於解決這一難題。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