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文化翻譯學綱要

2022年04月26日08:43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楊仕章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文化翻譯學的學科建構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3BYY023),最終成果為專著《文化翻譯學綱要》。

該成果系統建構了本體意義上的文化翻譯學,重點研究了文化翻譯學元理論與基礎理論。該成果由九章構成,主要內容與基本觀點如下。

一 文化翻譯學元理論

文化翻譯學元理論是對文化翻譯學這門學科的論証、審視與總體描述,涉及文化翻譯學的定義、理論基礎、學科性質、研究對象、研究任務、研究方法、學科體系等七個方面的問題。

文化翻譯學是系統研究作為文化移植活動的翻譯的綜合性翻譯學學科。從哲學層面看,文化翻譯學的理論基礎是價值哲學。從具體學科層面看,文化翻譯學的理論基礎除了翻譯學之外,還包括研究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語言的文化屬性的各種學說,涉及文化學、普通語言學、語言文化學、社會語言學、跨文化交際學等學科。

在學科性質上,文化翻譯學是翻譯學內部研究,是翻譯學的一個子學科,屬於基礎研究。文化翻譯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兼有描寫性與闡釋性,在充分描寫的基礎上還可以形成某種規定性。

文化翻譯學研究對象是譯者移植文化卻又變動文化的矛盾以及引起這對矛盾的原因。由此,文化翻譯學的研究任務包含兩大方面:一是描寫文化移植活動過程,揭示譯者移植文化卻又變動文化這對矛盾本身﹔二是闡釋文化移植活動結果,闡明文化翻譯方法的理據性,解釋上述矛盾產生的各種原因。

在研究方法上,從普通科學方法論層面看,文化翻譯學需要運用橫斷性科學方法(即系統方法)、經驗性科學方法與理性科學方法,涉及歸納邏輯與演繹邏輯。從具體科學方法論層面看,文化翻譯學不僅運用翻譯學本身的研究方法,還運用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如語言學研究中的諸多方法:對比分析法、義素分析法、轉換分析法、統計法、模式化法、問詢法、實驗法等。此外,文化翻譯學還運用自己特有的研究方法,如文化素析出法、價值分析法、語境化方法等。

文化翻譯學的學科體系包含四個分支,即基礎理論、歷史研究、應用研究和元理論,並且每個分支都包含若干具體研究領域。

二 文化翻譯學基礎理論

文化翻譯學基礎理論是關於文化翻譯本體的研究,是文化翻譯學的理論部分。它包含兩大模塊,即描寫文化移植活動過程與闡釋文化移植活動結果,具體包含以下七個研究領域。

第一,文化之於翻譯的意義,或稱文化翻譯的功能。將文化翻譯作為一個子系統並把它置於翻譯母系統當中,可以揭示文化翻譯對翻譯其他子系統——語言轉換子系統、訊息傳遞子系統、審美再現子系統——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對於語言轉換子系統,文化對源語組織結構的理解與轉換都非常重要。這涉及詞的構成與翻譯、詞組的構成與翻譯、句子的語法關系與翻譯、篇章的銜接與連貫及其翻譯等。對於訊息傳遞子系統,文化影響訊息的理解與傳遞,文化空缺、文化交錯、文化沖突給翻譯帶來不少困難。對於審美再現子系統,小到單個文化意象,大到整個文本,其理解與翻譯都需要文化的積極參與。

第二,文化翻譯單位。文化翻譯單位是描寫文化翻譯過程、闡釋文化翻譯結果的必要前提。文化翻譯單位是源語文化素。翻譯中的文化素是指源語中表達文化實在或需要借助文化實在方可理解的語言單位。從語言載體上看,翻譯中的文化素由低到高可劃分為五個層級:詞語文化素、詞組文化素、句子文化素、超句體文化素和文本文化素。文本文化素是宏觀文化素,其他四類文化素屬於微觀文化素。文化素有獨立與非獨立之分,有顯性與隱性之別,有價值高低之不同。所有這些特點對文化素的翻譯都產生重要影響。

第三,文化翻譯方法論。文化翻譯方法論是對文化素各種翻譯方法的系統描寫。獨立性核心文化素(文化關鍵詞)的翻譯需要採取研譯法這一研究性翻譯方式。它基於常規翻譯方法,特別注重對所譯對象進行深入研究並做出闡釋。獨立性普通文化素的翻譯通常採用詞典式翻譯,外漢翻譯時主要使用的方法包括零譯、純音譯、諧音譯、音譯字形意化、音譯加類名、半音半意譯、音意兼譯、仿譯、純意譯、近似翻譯與描述性翻譯。非獨立性文化素的翻譯需要綜合考慮文化素存在的語用前提、文化素表達的文化實在本身以及文化素可能具有的意指意義或語用含義,並根據源語文化素在譯語文化中的對應情形,做出補償、變通或調適,具體方法包括直譯法、注釋法、增益法、具體化法、概括化法、釋義法、替換法與刪略法。

第四,文化翻譯的闡釋。文化翻譯學需要在描寫性研究的基礎上做出闡釋性研究。運用語言文化學中的語言世界圖景理論、認知語言學中的腳本理論、篇章語言學中的連貫理論、文化學中的文化接觸理論,可以解釋文化翻譯得以進行的原因以及選擇不同文化譯法的緣由。從語言世界圖景理論視角看,語言世界圖景的闕如、科學與素朴、精細與粗疏、清晰與模糊等能較好地解釋文化翻譯方法的實際運用情況。從腳本理論視角看,行為文化以其規約性而與文化腳本聯系緊密,僅分析文化腳本中次事件(文化行為)的翻譯,便可看出腳本理論對文化翻譯的闡釋力。從文本連貫理論視角看,文化素要麼參與形成語句的本義,要麼參與形成語句的言外之意,二者都是文本連貫的基礎。文化連貫重構對文化譯法的選用具有一定的影響。從文化接觸理論視角看,源語文化素的翻譯實際上是一個文化接觸過程。譯語文化具有多元性特點,譯語文化的我族中心主義有強弱之分,譯語文化成員對源語文化素的熟知度有高低之別,譯語文化與源語文化的接觸方式存在主動與被動之不同,這導致文化翻譯方法的選擇與變更具有一定的規律。

第五,翻譯變異及其闡釋。翻譯變異是常規翻譯中對源語文本做出的改寫,即文內改寫。翻譯變異主要包含刪略、增寫、改動三種情形。屬於翻譯變異的刪略是導致原意受損的對源語微觀文化素的刪除。刪略的對象可以是文本中的任何一類微觀文化素。增寫是在譯文中憑空添加源文所沒有的內容。增寫的內容可以是詞句,也可以是較大的段落。改動是翻譯中對源文內容所做的竄改與變動。從翻譯的跨文化傳播特性、翻譯所要實現的目標角度,可以較好地闡釋翻譯變異產生的基本原因。具體來說有三條:增設文化主位、弭除威脅性文化述位和實現源語文本價值。根據由已知(主位)到未知(述位)的接受模式,譯者改寫源文有時是為了在譯本中增設文化主位,以便譯本具備更好的接受前提。在解決文化主位問題的同時,還需要處理好體現為異質文化信息的文化述位問題。由於文化之間存在非對應性,某些源語文化素可能會對譯語文化構成威脅。為了消除這類威脅,改寫必不可少。弭除威脅性文化述位因此構成文內改寫的另一個重要原因。處理好文化主位與文化述位的關系為實現源語文本價值打下基礎。源語文本的價值包含它的交換價值(內在價值)和它在譯語文化中的比較價值(相對價值)。為了實現這兩類價值,翻譯時也經常需要進行改寫。

第六,文化翻譯機制。文化翻譯機制是對文化翻譯過程所做的模式化描寫,涉及譯者在翻譯文化素時所進行的思維活動。文化翻譯機制包括文化素的認知、文化素翻譯策略的確定、文化素翻譯方法的選擇三個基本環節。文化素的認知包括文化素的識別與理解。對於作為譯語文化成員的譯者而言,源語文本中的文化素具有一定的隱蔽性。這給文化素的識別帶來困難。在識別文化素的前提下,還需要准確理解文化素。這取決於譯者的認知圖式。譯者的文化圖式知識闕如、文化圖式知識不足、文化圖式知識干擾、文化圖式知識休眠等情況,會影響源語文化素能否得到理解以及理解的准確程度。文化翻譯策略由文化過濾、文化適應與文化移入三個基本策略組成。文化過濾策略通過文化刪除得以實現。文化適應策略通過文化同化、文化淡化、文化轉化與文化美化得以實現。文化移入策略通過文化保留得以實現。在文化翻譯策略確定之后,需要選擇相應的翻譯方法,以實現與翻譯策略一致的翻譯目標:或移入源語文化,或避免文化不解,或解除文化誤解,或消除文化沖突。同一翻譯策略之下,不同翻譯方法的選擇既與源語文化素自身的特點與功能有關,有時也與譯者個性有關。

第七,譯本的文化屬性。譯本的文化屬性可通過研究譯本語言與譯本內容得以揭示。譯本語言由源語遷移語、譯語文化無標記語和譯語文化標記語構成。源語遷移語是指譯本中的異質性語言。它廣泛體現在詞匯、句子、篇章等層面。譯語文化標記語是指帶有譯語民族文化特色的語言手段。與之相對,譯語文化無標記語是指在句法上和詞匯上均無明顯譯語文化特色的語言。源語遷移語、譯語文化標記語和譯語文化無標記語在譯本中或獨立或以組合方式存在於單個語句當中。源語遷移語和譯語文化標記語構成譯本語言文化性的兩極,反映譯本語言具有雙文化性。譯本內容雖然包含大量文化移入成分,但也存在不少文化適應甚至文化過濾成分,涉及譯語深層、中層或表層文化,使譯本內容同樣具有雙文化性。

三 成果的價值

該成果整合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文化翻譯研究,努力把分散式研究建構成一門獨立學科———文化翻譯學。這大大提升了此項研究的體系性與針對性,為文化翻譯研究翻開了新的一頁。不僅如此,文化翻譯學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和子學科,對充實翻譯學構架、筑牢翻譯學根基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方面,建構文化翻譯學可以為我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提供借鑒。文化翻譯學是有關文化翻譯的共性研究,自然也包括譯出研究。而漢外翻譯恰恰是我國“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渠道。文化翻譯學對於有效實現文化傳播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