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漢字與南方民族古文字關系研究

2022年04月19日08:45

華東師范大學王元鹿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漢字與南方民族古文字關系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0BYY049),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朱建軍、翟宜疆、劉悅、胡文華、袁香琴、張春鳳、李曉蘭、劉楊翎。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在對我國各種民族文字的研究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我國南方地區是一個民族古文字的大寶庫。就含表意成分的文種來說,至少有十余種。它們與漢字之間及它們互相之間,往往有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關系。因此,對漢字與南方民族的文字系統的關系研究,對於文字學研究,對於民族關系研究,對於加強民族團結,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近年來,學界已開始注意中國民族古文字間尤其是漢字與我國南方民族古文字間的關系研究。研究漢字傳播和“漢字系文字”的論著陸續面世,亦有研究納西族幾種文字間關系的論文發表。然而,就總體而言,這項工作尚處於草創階段,其水平遠遠落后於對中國民族古文字的各自研究,也落后於這些文字的綜合與比較研究,更落后於對各民族語言間的關系的研究。

上述情況使我們無從繪出一幅中華民族古文字的“關系圖”。具體而言,上述不足也使我們對許多相關問題未能解決。例如,漢字到底對南方少數民族古文字的影響表現在哪些方面?所謂“借用漢字”是否為單純的借用?納西族的一族四文現象的形成原因是什麼?納西東巴文在形成后到底受到過漢字的影響嗎?南方各民族間的文字是如何互相關聯的?我國歷史上的一些已死亡的民族古文字或符號系統(如巴文、三星堆符號、晉寧石寨ft銅片文字等)如何定性?等等。

可見,中國各民族古文字的關系是一個亟待加強和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一)項目的執行情況

為了弄清漢字與中國南部文字的關系,我們做了以下工作。

1.實地田野調查

(1)由專人多人多次去雲南,對研究的重要內容即納西族的四種文字進行實地調查,歷經麗江古城區、白沙玉湖村、魯甸新主以及瀘沽湖等地,對這四種文字進行考察,多有發現。

(2)由專人多人多次去昆明及盈江,對新出文種景頗族圖畫文字進行實地調查與專家訪問。

(3)由專人多次去廣西南寧市、百色市的平果縣及田陽縣,對古壯文進行實地調查,並做了相關的學術交流,搜集了相關文獻和圖像資料。

2.建設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古文字數據庫

全面反映漢字與其他民族文字各個字屬性的數據庫,是本研究的集中反映與重要操作工具。課題組已做的相應工作如下。

(1)建設南方文字數據庫。我們對項目所包含的南方民族文字的數據庫,進行了仔細的檢查、加工與修補,這些數據庫有:古漢字(含甲骨文、金文、秦篆)、彝文、納西文(含東巴文、哥巴文、瑪麗瑪莎文、達巴文)、爾蘇沙巴文、傈僳竹書文字、水文、壯文等。

(2)建設新發現歷史古文字數據庫。項目立項前后,出現了多種新見文字系統,雖這些文字未填入項目申報書,但我們課題組決定把它們收入該成果的內容計劃中並即將建成它們的數據庫。

綜合上述的統計量,以上數據庫共有21個文種,總計2萬多個字頭,3萬多個字形,所包含的信息有20萬條以上。該數據庫的基本內容是對20余個文字系統的字進行以下的性質標注:①字形﹔②字義﹔③字義類型(即習慣的用法是本義、引申義還是假借義)﹔④義類﹔⑤讀音﹔⑥造字方式﹔⑦所源文字系統。

3.撰寫並發表相關的研究論文

對課題涉及的各個文字系統的現象研究、歷史研究與理論研究是該成果進行的主要基礎與重要標志。課題組成員與參與者已在立項后發表了一系列論著。課題負責人王元鹿在2010年底到2016年初所發表的系列論文《文字關系研究與文字術語的新認識》,可以認為是基於此期間課題組的研究成果的具有總結性的理論成果,計有10篇左右。

(二)項目的最終成果

1.項目成果的框架簡介

該成果的最終成果是專著《漢字與南方民族古文字關系研究》,該書共30余萬字,分為緒論、上篇、下篇、結論四部分。

緒論部分,介紹了此書的意義、宗旨、研究史回顧及我們研究的思路。

上篇七章,分別論述了漢字與水文的關系,漢字與彝文的關系,漢字與傈僳族竹書文字的關系,漢字與方塊壯文的關系,漢字與納西族哥巴文、瑪麗瑪莎文的關系研究,納西族四種文字的關系研究,東巴文與爾蘇沙巴文的關系研究。

下篇六章,分別論述了三星堆文字與其他文字的關系,巴蜀文字與其他文字的關系,晉寧石寨ft銅片文字與其他文字的關系,花ft崖壁畫與其他文字的關系,良渚文字與其他文字的關系,納木依文與摩梭達巴文、爾蘇沙巴文的關系。

上篇與下篇中,每一章的格局基本採取如下模式:(1)主要介紹該民族的民族來源和發展現狀、語言情況及文字系統概況。(2)主要整理和簡評近年來該民族文字的研究成果。(3)整理該民族文字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字的比較研究成果。(4)著重細致分析該民族文字與漢字的關系,內容包括兩個民族自古以來接觸和交往的民族史証據、兩種文字在書寫系統和符號體態的比較研究、引進並改進漢字字形及漢字結構方式的研究。

結論部分,是對全書的方法論的總結與研究工作的新認識的總結。

2.實踐方面研究的結論

實踐方面研究的結論如下。

(1)水文是一種拼盤文字體系。漢字與水文符號結合之后,由於漢字結構的引進,水文中的文字結構和形體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

(2)彝文至少有相當數量的本民族自造字,但也有漢字成分,是一種“拼盤文字”。相當部分自漢字傳播而造成的彝文往往是漢字原形的變體。

(3)竹書文字在顯而易見的外在形體、書寫版式和記錄音節等方面都是有意模仿漢字的,也算是一種典型的漢字型文字。至於文字的結構和字形的借用方面則與漢字的關系不大。

(4)古壯字對漢字在字形上的引進主要體現在古壯字借源字中的同形漢字、仿造變異漢字與漢字之間的關系。古壯字對漢字在結構方式上的引進主要體現在古壯字借源字的結構方式與拼合字的結構方式。

(5)漢字是瑪麗瑪莎文的一個重要來源。

(6)東巴初借漢字時所借漢字的字體形態之間存在一定差異,有篆體、繁體、簡體、俗體的區別。

(7)東巴文和哥巴文之間存在極大的相似性。東巴文、漢字與藏文在哥巴文字系統的發生、發展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東巴文對哥巴文的影響最為全面和直接。

(8)達巴文和東巴文是很可能具有淵源關系的兩種文字。

(9)達巴文與東巴文是同源關系。東巴文是瑪麗瑪莎文產生的原材料。所以從字符上分析,達巴文和瑪麗瑪莎文個別字體存在相似性。但這種相似是基於傳播而形成的次生關系,兩者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聯系。

(10)爾蘇沙巴文與納西東巴文可能有兩種關系:一是兩者具有同源關系,爾蘇沙巴文可以反映納西東巴文發展的早期狀態,納西東巴文是對爾蘇沙巴文的進一步發展﹔另外一種可能是,爾蘇沙巴文和納西東巴文具有親屬關系,二者由一種共同的文字分化后各自獨立而來。

(11)納木依文和爾蘇沙巴文是同源異流的關系。

(12)納木依文與達巴文屬於早期文字發展階段,但納木依文更為原始。

(13)良渚文字與漢字沒有直接關系,但良渚文字對漢字的發生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14)良渚文字與大汶口文字存在共時傳播的關系。

(15)良渚文字繼承了部分河姆渡文化符號、崧澤文化符號,但與江西吳城文字沒有關系。

(16)三星堆文字影響了彝文的產生和發展,彝文的筆畫、形態和構件可能借鑒過三星堆文字的特點。

(17)晉寧石寨ft銅片文字是自源文字,具有獨立的發生和發展過程。

(18)巴蜀文字中有一部分借用了漢字形體,巴蜀文字中借用漢字形體是說明漢字傳播很早就發生的又一個力証。

(19)花ft崖壁畫與雲南滄源崖畫、四川珙縣崖畫存在關系。

3.理論方面的結論

結論從六個方面拓展了對文字關系研究的認識,分別是文字關系研究方法論、文字發生的新認識、早期文字研究的新認識、關於歷史古文字研究的新認識、關於拼盤文字研究的新認識、關於各種文字關系研究的新認識。這一部分的主要結論如下。

(1)我國西南的民族古文字的研究應該從孤立走向聯系。

(2)我國西南的民族古文字研究應該從共時走向歷時。

(3)應積極展開歷史古文字研究。

(4)應加強對“前文字”與早期文字的研究。

(5)應加強對各個文字系統的同義比較研究。

(6)應注意文字、民族、人群間的復雜關系。

(7)應注意文字接觸時的“互滲”現象。

(8)文字關系研究對文字發生研究有極大促進作用。

(9)“拼盤文字”的研究對文字研究有極大意義。

(10)“拼盤文字”與自源文字的概念都是相對的。

(11)文字關系的研究會大大促進早期文字的研究。

(12)文字關系的研究會大大促進歷史古文字的研究。

三 成果的價值

作為第一部研究我國漢字與南方民族古文字的專著,該成果研究的意義在於:(1)對各種南方少數民族文字的發生、性質、發展有更為准確而深刻的認識。解決了若干有關南方一些少數民族文字的疑團(或定性,或溯源等),或為解決這些謎團提供依據與啟發。(2)弄清若干民族古文字之間的關系,對漢字與南方民族古文字間的關系得出總體性的結論,加強並加深中華民族古文字傳播和接觸問題的具體了解與理論把握。(3)作為研究多種文字關系的嘗試,必將豐富普通文字學、比較文字學和文字史領域中關於文字發生、傳播、影響與接觸的理論寶庫,為各種文字系統的個別研究及普通文字學尤其是文字傳播學的研究提供素材、方法與結論。(4)為我國民族關系研究和民族語言研究提供新的素材,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與加強中華民族團結產生深遠影響。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在於,這是對我國民族文字的系統性關系研究的嘗試,是繪出反映漢字與我國南方各民族文字系統間“關系圖”的嘗試。同時,該成果發現了某些文字的發生狀況或為某些文字(如漢字)的發生研究提供依據,解決了若干文字或符號系統的一些未解決的問題,並為一些已經死亡的歷史刻畫符號定性,還發現了文字傳播史上的若干尚未被發現的規律。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