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勒克萊齊奧小說研究

2022年03月17日08:30

南京大學高方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勒克萊齊奧小說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1BWW049),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研究的主要背景

法國作家勒克萊齊奧為法國當代經典作家,在當今的法語文壇佔據重要的一席。自1963年首部小說《訴訟筆錄》發表以來,作家筆耕不輟,至今已創作50余部體裁各異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小說,可謂當代法國文壇著述最為豐厚的作家。2008年,勒克萊齊奧憑借其全部創造榮膺諾貝爾文學獎,成為21世紀摘取諾獎的第一位法國作家。

勒克萊齊奧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歷程中,對於寫作的意義與詩學表達方式不斷探索,構筑了一個形式多元豐富,文化內涵深厚的文本世界,其作品表現出開闊的世界視野、對異質文明的不懈關注和深厚的人文情懷,深得讀者和媒體批評家的偏愛,冠有“在世最偉大法語作家”的稱號。他的作品在語言和敘事方面具有獨創性,具有獨特的詩學和審美價值,同時體現出作家對於人和世界關系的深刻思考,不斷吸引著研究者和批評家的目光,其中包括福柯、德勒茲等思想大家。在勒克萊齊奧獲得諾獎之前,法國大學界對他的創作已經展開多元而系統的研究,自80年代至今,勒克萊齊奧及其創作始終是法國高校的熱門論文選題。此外,作為當前“世界—文學”(littérature-monde)的代表人物,“別處”是勒克萊齊奧重要的創作之源和書寫對象,他的作品也在“別處”引起回聲,在世界范圍內被翻譯閱讀、引述評論,在不同的國家催生出批評話語。

勒克萊齊奧作品於1983年被譯介到中國,前期關於作家的研究主要出自叢書主編與作品譯者之手,往往以譯本副文本的形式出現。2008年勒克萊齊奧獲得諾獎之后,國內涌現出一批研究性文章,主要涉及作家的創作思想、創作風格、作品結構及敘事話語等。目前對作家創作的整體關注遠遠不夠,研究視角也期待擴展,就總體而言,可以說國內真正的勒克萊齊奧研究還只是起步。

作為創作宏富、不斷探索與超越的重要作家,勒克萊齊奧的創作思想與小說的藝術價值還有待於更多的研究者去研究與挖掘。本課題旨在填補國內相關研究空白,對勒克萊齊奧的小說創作進行整體研究,以小說文本作為切入作家文字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主要途徑,在研究中立足於文本細讀,運用主題批評、敘事學、符號學、結構主義語義學等研究方法,對勒克萊齊奧的小說藝術進行探索,一方面對作家的創作思想、詩學構建進行整體觀照,另一方面試圖探討作家小說世界中風景、空間與人物的關系,此外,還將通過詳細的個案分析與解讀,以對“身份”、“記憶”等作家創作的重要主題展開研究,揭示勒克萊齊奧小說的敘事特征與思想內涵。本課題以文本為闡釋基本,通過多元的研究路徑,整體研究與個案分析相結合,以揭示作家的寫作特質和詩學追求,由此,具有相當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在上述研究思路的指導下,本課題分為三個部分,十個章節。第一部分旨在對勒克萊齊奧的創作思想、特質及寫作詩學特征進行整體研究。該部分含有三個章節。第一章對作家的在基本創作情況、思想發展脈絡進行梳理,分析其創作動因和寫作特質。第二章擬通過對早期重要作品《逃之書》的細致耕讀,以文本為依據,就勒克萊齊奧對寫作的思考進行進一步的分析與探討,指出勒克萊齊奧試圖用一種自然流出的語言,去實實在在地發出世界本身的聲音,以展現世界的真實。第三章則著力探尋勒克萊齊奧作品中對“詩意的關切”。這種關切首先表現為對語言詩歌性的探求。其次表現為詩意的浪漫,即在最細小、最尋常的存在中發現美的存在,從而獲得生存的力量。最后,作家創作的詩意性尤其與文本的可視性和可聽性相關,即文本的繪畫性與音樂性。

第二部分以空間為切入點,旨在研究勒克萊齊奧作品自然與城市空間中風景與人物的關系,該部分包含三個章節。第四章以勒克萊齊奧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創作為考察對象,以加斯東·巴什拉四元素(土、水、火、氣)的物質想象與意象批評為參照,從主題、意象與象征等角度探討勒克萊齊奧作品中自然空間的構建,分析客觀的、物質的自然空間是如何與主觀的、想象的自然空間統一於詩意的、神性的自然空間,由此,自然與文化相互交融,人物回歸詩意的棲居,回歸生命的本源,回歸心靈的狂喜。第五章以文學批評中重構的“風景詩學”為研究路徑,將風景視為一種“空間經歷”,探究勒克萊齊奧作品中三種基本風景結構,即窗戶、高處和邊界,揭示了作者如何通過風景結構表現空間意義、人物思想,揭示人與世界關系的變化,同時與文本敘事結構形成一種意義上的呼應關系。第六章從勒克萊齊奧小說中具有代表性的老人、女性與行走者這三類人物著手進行考察,結合具體文本,對人物的個性、追求與價值進行思考與分析,從而展現出作家在人物塑造過程中融入了對人類文明的思考,對現代文明的擔憂,以及對處在主流文明之下和之外的弱小人物命運的深刻關注,也表達了作家對人類必定走向和平與自由的堅定信念。

本課題第三部部分包括四個章節,為作家創作的個案研究,通過對后期家族式書寫系列的分析與解讀,以揭示作家感官式敘事特質,以及身份探尋和記憶挖掘在文本敘事方面發揮的作用。第七章通過考察《尋金者》、《檢疫隔離》、《革命》三部“毛裡求斯系列”作品,從空間性與神話、時間性與記憶、哲學性與身份三個角度切入,圍繞毛裡求斯,對三部作品中“失去—追尋—回歸”這一敘事結構進行了深入的探尋,從而展現出島嶼在作家筆下豐富的文本、文化與哲學意義。第八章以“風景”作為出發點,分析勒克萊齊奧在《奧尼恰》中如何以人物的感知與經驗將外在的風景內在化,使自然的風景獲得了歷史與文化的意義。第九章以自傳性小說《非洲人》為考察對象,借用格雷馬斯的符號矩陣等理論對文本進行敘事建模,挖掘作品在作者的“歷史化”願望與“結構化”願望之間所呈現的敘述張力和深層內蘊,闡明勒克萊齊奧通過寫作實現“被敘述的自身”,試圖揭示作家在感知還原性敘事與神話隱喻式創作嘗試中所體現出的對身份的追問和對認同的超越。第十章以《尋金者》為主要考察對象,結合其相關作品,就記憶在其小說敘事中的功能、手段、生成性與價值加以探討,指出在《尋金者》中,一方面,記憶結構並推動敘事的發展,另一方面,通過記憶的復現與轉換,賦予敘事不斷的生成力和創造力。在勒克萊齊奧的小說創作中,記憶有著多重的維度,通過小說的敘事,將歷史事件、個人經歷與記憶交匯在一起,賦予記憶的相關維度以明確的價值。

勒克萊齊奧在創作歷程中不斷探索,其創作風格、主題經歷了數次轉變,構成了形式多樣的文本世界,對其整體創作及詩學表達,包括創作思想、主題、寫作手法、敘事特征、語言觀進行系統性研究,並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具有一定的挑戰性,也是本課題的重點和難點所在。

本課題提出了以下幾個重要觀點。

(1)勒克萊齊奧從創作伊始即有著明確的追求,作家不斷拓展世界視野,對異域文明有著持續的關注和深刻的思考,在對傳統的突破中探索寫作的意義。從早期對現代都市、工業化和機械化的批判式碎片化書寫,到對於自然世界及異質文明的構建式書寫,其創作呈現出內在的一致性,不拘囿於“個體”與“小我”的維度,呈現出“歷史”與“當下”的大維度,旨在表達世界的復雜與多元,表現出呈現集體記憶,促進文化交流與融合的意願。

(2)勒克萊齊奧的創作體現出“及物寫作”的特質,一方面體現為作家的介入式創作立場,對於弱小和邊緣群體的憐憫與關愛始終貫穿於勒克萊齊奧的創作,體現了作家的人文主義情懷﹔“及物寫作”的另一維度,體現為作家對於語言的執迷,語言為通向世界的途徑,是詩意表達的載體,勒克萊齊奧對語言原生性力量的探尋及詩意棲居的人生觀賦予其作品深刻的人文關懷,也賦予其語言獨特的表現力﹔勒克萊齊奧在思想與文字層面的浪漫性的雙重閃現,對理想的堅守、對希望永恆的追求以及與自然的共鳴共生,賦予其作品盎然的詩意﹔而勒克萊齊奧筆下的詞與詞、詞與句構成的關系及其節奏、色彩與音樂性是其作品詩意生成的重要源泉。

(3)勒克萊齊奧的創作中,空間佔有重要地位。風景作為空間的一種閱讀方式、一種“空間經歷”,是深入理解文本空間與意義的方式,展示了人與世界的融合。勒克萊齊奧在創作中注重對感知的強調,突出感知主體在風景—世界構建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以感官化的方式體現存在之真。

三 成果的創新之處

(1)整體研究與個案研究相結合,較綜合、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勒克萊齊奧小說創作思想和藝術價值,該研究有助於推進國內的勒克萊齊奧研究,有助於提高勒克萊齊奧作品在中國的譯介與闡釋水平,在一定意義上也有助於國內文學界進一步了解法國當代小說創作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2)研究以文本細讀與分析為基礎,構建小說文本特征和閱讀感受之間的聯系,以文本作為感知和進入作家精神世界和文字世界的切入點,通過對文本的細致剖析與解讀來挖掘作家的語言特質、詩學追求、藝術審美特征和思想內涵。

(3)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通過多元的分析路徑,對勒克萊齊奧的小說進行多層次、多視角的藝術總結與理論觀照,以較為全面地闡釋勒克萊齊奧小說的創作主題、敘事特征和藝術特色。研究方法的創新之處,還表現為使用“風景批評”,以揭示勒克萊齊奧小說中人與世界關系以及作家的感官化書寫特質。此外,課題組成員項目在研期間與勒克萊齊奧本人有著持續深入的交流,就作家的創作有過多次訪談與對話,該課題成果能夠較為深入地呈現作家的創作思想內涵和詩學追求。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