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近代文學與文體形態研究的新進展

2022年02月21日08:33

華南師范大學左鵬軍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近代文體觀念與文體演變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0BZW07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成果是在中西沖突交匯、古今變革嬗替、社會激變轉型的文化背景下,在傳統文學漸趨終結、新文學不斷壯大、中國文體面臨重新選擇、價值重建的關鍵性轉捩點上,對近代文體觀念和文體演變進行系統研究並呈現其學術價值的嘗試。主要內容為中國近代文學文體觀念與文體演變的系統考察,以豐富的文獻資料為基礎、以突出現象和重要問題為中心,關注研究進展和前沿動態,在古今交替、中外交匯的特殊文化背景下,從近代文學研究的學術立場與文體觀念、近代詩文創作與詩文文體觀念、近代小說形態及其與其他文體的滲透影響、戲曲創作與戲曲體制傳承創新、近代文學研究的學術史經驗與文體意識的轉變等方面展開中國近代文體觀念與文體演變的研究,解決中國近代文體觀念、文體演變及相關領域的重要問題,形成關於中國近代文體觀念與文體演變的深切認識,推動中國近代文體學、文學史、文學批評史的研究進展,為古代文學與文體學、現代文學與文體學、近代漢語、近代文化史等研究領域提供參考。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該成果含五章、二十九個專題,主要內容和學術觀點如下。

第一章《學術立場與文體觀念》含六個專題,探討和反思“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概念的提出與運用、近代文學研究中的新文學立場、新文化觀念及其對具體研究方式、學術方法產生的影響及值得總結的歷史經驗,探討曾國藩、黃遵憲、陳融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及其理論觀念的時代意義和價值,考察中日甲午戰爭等重大政治歷史事變對近代文學精神、文學走向產生的深刻影響。

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中長期存在以新文學、新文化為價值標准與評價尺度的觀念和立場,有必要從學理層面冷靜分析並深刻認識其利弊得失,尤其是負面影響﹔在此基礎上建立科學通達的近代文學研究立場,以期推進近代文學及相關學術領域的研究進展。“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概念在引起重大反響、推動學術進展的同時,也逐漸表現出局限性,表現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最初二十年經常處於被淡化、忽略甚至缺席的境地。這種背離文學史事實、不利於學術進展的情形應當引起足夠重視並盡快得到改變。

甲午戰爭改變了中國近代歷史進程和民族命運,也引發了以國難詩史和民族心史為主題的詩界高潮的到來。甲午戰爭文學是近現代以來中國人民反對日本侵略、爭取民族解放、尋求強盛復興的文學創作的光輝起點,今天仍具有深刻的思想價值和警示意義。黃遵憲的詩歌理論觀念與詩歌創作、與“詩界革命”的關系、在中外文化之間的困惑與選擇,既表現出具有個人色彩與時代色彩的兼容性和開放性,又反映了中國文學與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化、走向現代的艱難與漫長。

第二章《詩文創作與詩文形態》含七個專題,論述分析龔自珍、曾國藩、江湜、康有為、丘逢甲、詹安泰、黃詠雩等近代不同時期、不同流派詩文作家的文學觀念與詩文創作、藝術趣味與文體觀念、語言運用與形式探索,考察這些詩文創作與近代詩文變革的關系,認識近代詩文的基本變革趨勢和文學史經驗。

曾國藩在與太平軍作戰過程中寫下了一批以軍事教育、軍紀要求、鼓舞士氣為中心內容的通俗詩文,不僅表現了獨特的治軍練兵、對敵作戰策略,而且表現出明顯的通俗化、白話化、口語化、民間化趨勢,對於近代書面語言的通俗化、傳統文體的自覺變革都進行了積極探討,積累了經驗。可以認為曾國藩是近代以來漢語書面語言通俗化、白話化運動的先驅。江湜的詩歌創作既反映了道光、咸豐時期的社會狀況和時代風雲,具有“詩史”價值,也表現了個人坎坷苦難的經歷和深摯豐富的內心世界,堪稱詩人“心史”。江湜富於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的詩歌理論觀念與創作實踐,反映了清代中葉至清末民國初年的詩壇風氣,具有昭示中國古典詩歌最后階段變革傾向與發展趨勢的價值。

康有為詩歌創作中,詩題、詩序和詩注頻繁使用和表現出明顯的長篇化、文章化、紀實化傾向,既反映了他個人的文學觀念、創作用意和創作特點,也反映了近代舊體詩歌發生深刻變革的趨勢。丘逢甲從小萌發的台灣本土記憶由於清朝在甲午戰爭中慘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而迅速轉變成為一種深摯的台灣情結﹔同時他的思想意識中還產生了明晰的廣東認同。它們共同成為具有現代意義的國家觀念、民族意識的基礎,是丘逢甲堅持不斷前進、堅持探尋真理的精神動力。

詹安泰在詩學理論觀念上表現出自然中和、傾向宋調的美學特點,在詩歌創作上表現出才華與學問並重的藝術追求。詹安泰的詩學理論和詩歌創作及其詞作與詞學、學術研究之間彼此支撐、互相激發,是對於清末民初時期嶺南乃至中國詩歌理論觀念、詩歌創作的重要貢獻。

第三章《小說形態與文體滲透》含四個專題,考察近代報刊興起與小說創作的關系、文學觀念變革對近代小說創作的顯著影響、小說戲曲中方言運用對於小說戲曲文體形態的影響、小說與戲曲的文體滲透轉換現象及其文學意義,認識近代小說觀念、小說創作面臨的多種選擇、發生的深刻變革和留下的文學史經驗。

《月月小說》作為新興的近代早期職業小說家創辦經營的小說期刊,具有博採眾長、競爭生存的編輯意識和經營策略,反映了近代以來小說創作與商業文化融合共生、不斷變革的總體趨勢﹔吳趼人的小說理論觀念以豐富的創作經驗為基礎,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實用性。梁啟超在小說戲曲中運用粵語,反映了具有明顯時代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文學創作觀念、文體選擇和語言意識,透露出近代以來中國文學語言發展變革、小說戲曲創作破體為文的趨勢,也體現了地域文化興盛並產生重要影響的趨勢。梁啟超小說戲曲中的粵語現象也可以視為近代文學文體著意變革創新、融會俚俗雅正、雜糅古今中外,形成具有鮮明時代色彩、地域特征的新文體的典范例征,具有獨特的文體史和文學史意義。郭則澐以學者與文學家合一的身份從事小說和戲曲創作,先做《紅樓真夢》小說,繼撰《紅樓真夢傳奇》,這一再度創作行為中蘊含著深遠用意,寄托了世變之際一位傳統學者、文學家的世道感慨和文化追懷。

第四章《戲曲創作與體制通變》含九個專題,以洪炳文、李新琪、陳栩、吳梅及其弟子、盧前、顧佛影、汪石青、姚鹓雛、顧隨等代表性戲曲家的創作為例考察近代戲曲在題材選擇、創作方式、文體形態、藝術技巧等方面發生的深刻變革,探究戲曲家的創作心態、情感寄托、思想狀況等在戲曲中的反映,分析近代戲曲對於傳統戲曲思想藝術觀念、創作體制與習慣的傳承創新。

洪炳文對於傳奇雜劇的理解和處理方式反映了個人與時代戲曲創作觀念、戲曲生態環境的顯著變化,也透露出傳統戲曲向現代戲劇轉換的重要文化信息。李新琪的《金剛石傳奇》描繪了民國成立前后一系列重要人物的革命活動和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壯闊的近代民主革命畫卷,既充分反映了建立民國的艱辛歷程,又為那個時代留下了足稱信史的時代記錄。陳栩不僅是一位著述豐富、種類繁多、具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文學家,是一位取得了多方面成就的實業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戲曲家。對陳栩在近代戲曲、文學、教育等方面突出成就和貢獻的揭示,有利於深化近代戲曲史與文學史領域有關問題的研究。

吳梅及其弟子的傳奇雜劇創作表現出共同的思想特點、藝術趣味和文化品格,堪稱傳奇雜劇終結時期的突出成就和重要標志。在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面臨嚴峻挑戰與深刻變革之際,為中國戲劇史留下了意味深長的藝術經驗。盧前的雜劇《飲虹五種》表現出明顯的紀實作風﹔《女惆悵爨》三種寄托著深沉的時局感懷與人生感慨﹔《楚鳳烈傳奇》表現出堅守傳統道德與戲曲體制的傾向。盧前的雜劇傳奇表現出深沉的時事感慨和情感寄托,反映了雜劇傳奇最后階段的處境與變化,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戲曲史意義。

顧佛影早期所作《謝庭雪雜劇》反映自己的生活情趣、創作態度和藝術趣味,后期作於四川的《四聲雷雜劇》表現了堅定的反抗意志和強烈的愛國情感,具有時代信史和作者心史的雙重價值。汪石青以戲曲創作寄托了極其強烈且個性鮮明的思想感情,表達了對於政治局勢、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注,是一位值得關注的近現代文學家。姚鹓雛的戲曲創作表現出強烈的述史紀事與寄托情志相結合的特征,使之獲得了多樣的思想闡析向度和深廣的藝術創造空間,也獲得了相當突出的戲曲史和文學史意義。顧隨所作雜劇既繼承了中國戲曲敘述性與抒情性相結合的劇詩傳統,又自覺借鑒和運用西方戲劇觀念,寄托著理性精神和哲學智慧。顧隨一代戲曲家的傳奇雜劇創作展現了中國傳統戲曲的最后命運和思想藝術光輝,也寄托著對其未來出路和最終命運的沉重思考。

第五章《學術經驗與文體意識》含三個專題,以阿英的近代文學研究及文體文類意識、周作人的黃遵憲研究及其思想方法、錢鍾書的黃遵憲及近代文學論為中心,從學術立場、治學方法、思想觀念等方面反思近代文學研究的學術史歷程,從中吸取有益的學術經驗。

在中國近代文學研究史上,阿英第一次表現出明晰自覺的近代文學觀念,使近代文學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學史概念,並從多方面對近代文學研究格局進行了全面設計和建設。阿英的學術研究是近代文學走向自覺的標志,他的學術經驗與成就是近代文學走向自立和建設的奠基。錢鍾書以獨特的文學史觀念、文體意識和會通古今、兼顧中外的思想方法,對黃遵憲詩歌創作及其研究中的重要問題進行了相當全面的論述,提出了足堪重視的獨特見解,表現出開闊通達與深邃精微相結合的學術觀念和思想方法。錢鍾書運用的思想觀念和學術方法為后來的研究者樹立了可資借鑒的典范,具有長久的思想啟示價值。

三 成果的價值

該成果的學術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推進了中國近代文學研究文化立場、學術觀念、批評方式與文體形態總體面貌和深刻變革的研究,在學術視野的廣闊性、研究的深入性和見解的創新性方面進展明顯,有助於更加深切地反思中國近代文學、文學批評與文體研究的學術經驗﹔第二,深化了中國近代文學史與文體史上代表性作家作品、重要創作現象、文體形態及其時代特征的研究,多個專題屬首次系統進行研究,有的專題為深化拓展性研究,具有突出的原創性價值﹔第三,在中國近代文學與文體學文獻資料的發掘利用、有關文學史實與文體現象的認識方面取得顯著進展,形成了多項具有創新性前沿性的學術見解,在文獻資料與論述闡發兩個方面明顯推進了中國近代文學與文體的研究進展﹔第四,從學術史角度提出多個具有代表性、時代性特征的論題,可以從時代變遷與文學創作、時代處境與個人選擇、學術立場與研究方法、歷史經驗與深刻教訓等多方面促進近代文學的學術反思和研究進展。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