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振剛:“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典范之作

王振剛2021年12月27日09:2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典范之作

作者系雲南大學歷史與檔案學院歷史系副教授

清前期中國邊疆治理集歷代封建王朝治邊政策之大成,從1644年入關、問鼎中原,到1757年、1759年平定准噶爾、大小和卓之亂,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110余年勵精圖治,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疆域最終奠定,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治績和貢獻厥功至偉。可惜由於綜合國力的下降,清朝中后期的治邊政策“未能正確應對由‘內邊’防務到‘外邊’防務為主的根本性轉變”,在世界大潮面前,墨守成規,導致喪權失地、割地賠款,留下了深刻的教訓。因此,認真系統總結清代邊疆治理的興衰成敗,不僅有益於學術傳承,亦將會有助於從歷史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經驗、智慧與教訓。

2021年6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了著名邊疆歷史學家馬大正主編的《清代中國邊疆治理研究》。該書代表了“清代中國邊疆治理研究”領域的最新進展,體例完備、視野宏闊、資料翔實、內容豐富、論從史出,鮮明地體現了學術的前沿性與理論先導性的有機統一,是一部“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典范之作。其特點和價值主要有以下數端: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重視“求真求善”與“以史為鑒”“經世致用”相結合,全書字裡行間浸潤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思想。馬大正認為:“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中國邊疆研究的基本指導思想”,史學研究者必須牢記自身的社會責任,其研究成果要有利於發揮“以史為鑒”的社會功能﹔“求真求善才能得到經世的理論體系,致用則是要使理論研究達到實用的目的”﹔邊疆研究者要以愛國主義精神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全書亦鮮明地體現了這些思想理論指導的重要性:“19世紀中葉以后,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中國面臨千年未有之變局,危機重重。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是清代中國邊疆治理研究所要面對並解答的問題。……回顧和反思清代中國邊疆治理的得失,對於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邊疆安定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內容安排別出心裁,微觀研究與宏觀研究相結合,海陸統籌,富有新意,既體現了研究內容的深化,又彰顯了理論的高度。全書採取“總-分-總”的結構原則,共設十章內容,另設有“前言、后記和執筆者有關清代邊疆治理研究的著述目錄”,共計52.80萬字。其中,全書前三章和最后一章內容偏重宏觀研究、整體視野,這部分內容既有對中國邊疆概念、中國疆域的演進歷程、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及其邊疆地區的發展大勢與歷史特點、學界有關清代邊疆治理研究綜述、清代前后期邊疆治理的演進歷程與成敗得失等相關問題的思考、歸納與總結,也有對“新清史”流派歷史觀挑戰的回應批駁和清代邊疆政策、邊疆治理研究亟待深化的進一步開拓。文中對古今貫通、長時段、帶有規律性問題的宏觀思考與總結,不僅深刻揭示了統一多民族中國疆域形成和發展的歷史特點、中國邊疆地區的發展大勢、清代邊疆治理的成敗得失,而且還推動、引領了“清代中國邊疆治理研究”相關問題的深化和理論的升華。全書的第四章至第九章偏重微觀研究、區域視野,是對陸地邊疆各區域和海疆進行的重點考察,在治邊政策、中外劃界、邊事交涉、邊防管理等方面著墨較多、論述精彩,把清代中國各邊疆地區的治理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重視跨學科研究方法的運用,中國視野與世界視野相結合。21世紀以來,中國邊疆研究領域裡的跨學科、交叉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大勢所趨。本書涉獵領域廣泛,作者對國際法、地緣政治學、外交學等跨學科知識、視野與方法的運用也較為突出與嫻熟。同時,本書也是中國視野與世界視野相結合的典范,既在中國視野之下看到了清王朝集中國歷代封建王朝治邊政策之大成,在繼承中發展與創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奠定了中國疆域的版圖﹔又在世界視野之下看到了清王朝在治邊中未能與時俱進、留下的深刻教訓。

學術觀點和理論價值在中國邊疆研究和清代中國邊疆治理研究領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書在中國邊疆研究領域提出了一系列創見,在推動中國邊疆研究理論體系、話語體系上具有重要借鑒價值。譬如,作者對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規律的概括與總結,對“新清史”流派歷史觀挑戰的回應批駁,提出的“堅守國人歷史文化認知的底線”“中國特色的兩大歷史遺產”、中華民族有兩個值得重視的特點(多元中的本土特點、凝聚力強)等觀點和認識,強調“在研究中應掌握大局,在事關全局的問題主動發聲”的思考,等等。

(責編:皮博、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