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米博華,系高校新聞學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主任﹔王梓,系研究員﹔本文系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聞工作的重要論述”〔項目批准號:18JZD004〕階段性研究成果
教材建設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設什麼樣的教材體系,核心教材傳授什麼內容、倡導什麼價值,體現國家意志,是國家事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材建設,將之作為“國家事權”加以統籌規劃、精心安排、狠抓落實。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同步交織,實現發展目標,需要培養各方面人才﹔成就偉大事業,需要加強理論武裝﹔戰勝敵對勢力干擾滲透,需要打牢思想根基。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教育,離不開教材建設。
教材是國家主權的無形邊界
教育和教材集中反映國家發展需求、安全需求、利益需求,關系國家前途命運。把教材建設和監管作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的重要防線,是各主權國家的慣例。
建立對國家、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教材作用不可忽視。我國疆域遼闊、文化多樣,隻有將愛國情懷與民族精神根植於人民心中,才能提升國家、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通過教育系統以及作為教育核心載體的教材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充分調動人民投身國家建設、民族振興的熱情。也應看到,某些方面教育及教材的失守,會對國家穩定造成嚴重破壞。2019年我國香港地區爆發的“修例風波”,使經濟和民生遭受重創,而長期以來香港教育忽視教材建設,導致青少年在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等方面存在偏誤,容易在敵對勢力煽動與蠱惑下迷失方向。
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材不可缺席。當前,世界范圍內思想交融交鋒日趨激烈,在思想意識多元、多樣、多變的復雜環境中,如果缺乏正確的教育和引導,后果堪憂。作為凝聚全社會價值共識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承接,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相契合。我們黨明確要求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提出價值觀教育要從學校抓起。教材是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抓手。通過優質教材向青少年學生傳遞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是堅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增強其抵御錯誤思潮能力的重要途徑,這有助於青少年將個人奮斗目標融入國家發展需求,把個人追求融入國家夢想,從而在廣闊天地中大顯身手、尋獲人生價值。
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守離不開教材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了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開創、堅持、捍衛、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証明,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正確道路。當前,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美西方國家對我封鎖遏制愈加猖獗。面對挑戰,青年人應始終明確為誰奮斗、如何奮斗的根本問題,教材也應明確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通過教育及教材建設,增強青年一代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使他們不迷失於徘徊歧路,不畏懼於坎坷征途,做到心中有夢,腳下有路,未來有方向。
教材管理是國家治理重要組成部分
教材管理絕不僅僅是教育系統自身議題,而是國家治理體系關鍵組成部分。拉好教材“主權防線”,離不開完善的教材管理制度和有效的制度執行能力。
教材管理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國家大都將建設和完善教材管理制度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抓手。早在19世紀末,美國各州就以立法形式規定了教材審查及選用程序﹔德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也依據治理傳統與現實需求,建立了系統且細化的教材管理機制。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們黨就明確提出,教科書對國計民生影響巨大,必須堅持國家經營管理,並為此成立人民教育出版社,調集全國優秀人才統一編寫和出版中小學教材。改革開放以來,為適應時代需求、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教材編寫及選用具體工作有所調整和改進,但國家作為教材建設唯一主體的地位始終是明確的,黨管教材的政策始終沒有改變。實踐証明,教材建設隻有由國家作出戰略規劃與頂層設計,構建管理制度和規范各種行為,方能在國家發展總體戰略下明確自身定位、發揮應有功能。
增強教材管理能力是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基礎。當今世界,國家之間的競爭日益重視包括政治價值觀、社會教育水平在內的“軟實力”。教材管理能力影響一個國家的教育發展水平,也體現一個國家的綜合治理水平和綜合國力。確立教材管理制度,好比搭建“骨骼”﹔隻有不斷提升教材管理能力,才能豐滿“血肉”,推動教育事業良性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立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相契合的教材管理制度體系,但教材管理能力水平與發展需求之間仍存在較大距離。例如,中小學教材管理不夠“細”,職業院校教材管理比較“鬆”,高校教材管理比較“弱”等。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站在國家事權高度,把教材管理能力作為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措並舉促進管理效能提升。2017年,國家教材委員會成立,指導和統籌全國教材工作﹔2020年,國家教材委員會印發出台《全國大中小學教材建設規劃(2019—2022年)》。當前,我國建立起以國家教材委員會為領導機構,以教育部為主要管理部門,以課程教材研究所為全國性研究平台,以各國家教材建設重點研究基地為實體機構的較完整的教材建設工作體系,以管理推動研究,以研究促進管理。這一系列重要舉措,對於增強教材管理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教材建設應處理好的幾個關系
教材是集意識形態邏輯、知識邏輯與教育邏輯為一體的內容載體。從國家事權高度定位和考量教材建設,應處理好以下幾方面關系。
意識形態與科學知識的關系。教材作為某一學科領域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的集中呈現,自然應當發揮“知識地圖”功用。但古往今來,沒有任何價值無涉的純粹知識﹔知識本身帶有價值關切,知識的選取與應用存在價值立場。尤其是教材這一特殊知識載體。教材編寫必須把握好意識形態導向與學科知識呈現的關系,即知識的選取、組織與呈現以體現國家意志為前提。當然,強調教材的意識形態屬性,並不是要把教材編成簡單的口號宣傳,而要以科學的學理分析實現知識傳輸,以深刻的思想理論說明道理,用真理的力量引導學生。處理好這一問題,需要教材編寫者不斷提升自身理論素養,提升知識轉化與融合能力,使我們的教材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經得起“為什麼”的知識追問。
本土教材與外譯教材的關系。長期以來,西方科學知識體系掌握世界話語權,我國在建設和發展現代教育制度過程中自然會受到影響。然而,外譯教材在意識形態邏輯方面基於西方話語生成,若缺乏嚴格篩選把關,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處理好本土教材與外譯教材關系,要以意識形態邏輯作為知識邏輯及教育邏輯的前提。即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符合國家意志和制度體系、符合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要求等,應當是選用本土及外譯教材的基本准繩。具體而言,一方面,以開放心態借鑒吸收外譯教材中的有益知識,在知識交流與碰撞中推動本土教材升級優化,實現知識創新﹔另一方面,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具體實踐的知識寶庫中總結、提煉、創新發展本土教材,充分實現和發揮本土教材的獨特優勢。
政府統籌與發揮市場活力的關系。一方面,教材不同於一般圖書,也不是一般意義的商品,因此教材編寫和發行不可能完全交給市場。堅持國家是統籌教材建設的唯一主體,不能有任何含糊。另一方面,推進教材建設必須激發和調動市場活力。層級豐富、門類多元是現代教育的顯著特點,教材編寫也相應表現出適應培養目標及知識需求之別而生的豐富性。創新教材編寫及出版激勵機制,最大限度調動優質資源,需要形成良性市場競爭機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材出版市場有序開放,積累了豐富經驗。何為良性競爭?如何激發活力?重要一條就是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力爭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有機統一。這既是我國教材建設面臨的迫切課題,也是我國教材管理制度水平與管理能力提升面臨的重要考驗,對我國教育事業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