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倪玉珍:孔德的實証主義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倪玉珍2021年11月15日10:5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孔德的實証主義與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作者:倪玉珍,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

1902年,巴黎的索邦廣場矗立起一座雕像,雕像的中央是實証主義和社會學的創始人奧古斯特·孔德(1798-1857年),孔德的兩側分別是一位沉思的無產者和一位懷抱嬰兒的婦女。孔德、無產者和婦女分別象征著理性、行動力和愛。這個雕像寓示著孔德的社會理想:用實証哲人的理性指導無產者的行動,實現大革命宣揚的博愛。甘必大、費裡、利特雷等“建國之父”是實証主義的推崇者甚或信奉者,實証主義也因此被一些學者稱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的“官方哲學”。

孔德的思想大體經歷了兩個階段。青年時期至1847年,他致力於綜合各類實証科學知識、創立實証哲學,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實証哲學教程》﹔1847至1857年,他致力於將實証哲學變成宗教——人道教,這一階段的代表作是四卷本的《實証政治體系》。他呼吁富有同情心的婦女和富有行動力的無產者“加盟”精神權力,與富有理性的實証哲人形成新的“三位一體”,倡導人類的團結和利他的情感。晚年的孔德倡導“愛·秩序·進步”,這概括了其關於法國社會重組的基本構想。

孔德將“秩序”視為社會重組的基礎,認為19世紀初的法國處於嚴重的“失序”狀態,大革命破壞了舊秩序卻未能穩固確立新秩序,“三十多年中間,竟然出現過十多部憲法”。在孔德看來,動蕩源於革命者信奉的政治學說建立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之上。他們用想象出來的政治藍圖指導行動,而非觀察社會事實並按科學規律辦事。孔德接續孔多塞、觀念學派和聖西門的努力,致力於使政治成為實証科學。他認為政治科學應成為一門總體性的科學,研究包括生產、政制、道德等在內的一切社會現象,並將這門科學命名為“社會學”。社會學包括靜力學和動力學:前者研究社會各部分如何相互協調達成秩序﹔后者研究人類社會演進的歷史規律。

對西歐近代社會的動力學研究,使孔德明確了法國社會重組的方向。他指出,中世紀的西歐確立了由封建貴族和天主教士主導的軍事神學社會體系。自16世紀以來,它遭遇實業家和科學家的挑戰並趨於瓦解,法國大革命標志著持續三個世紀的解體進程的頂點。孔德認為18世紀的使命是破壞舊秩序,19世紀應轉向建設新秩序。隻有確立實業科學社會體系取代舊體系,革命才能完成。這意味著在世俗領域,要讓有才能的實業家取代貴族掌權﹔在精神領域,要讓有才能的科學家取代教士掌權。

關注秩序重建的孔德不是守舊的秩序黨人,他認為社會應“在秩序中進步”。他指出,古代和中世紀的社會都為少數最強者的利益服務,實業科學社會應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福祉。這意味著要改善缺乏知識和財富的大多數人、包括最貧苦無依者的境況。

19世紀30至40年代,貧困問題在法國引發普遍關注。孔德以社會科學的名義,批駁了當時的主流觀點——捍衛絕對的私有財產權並反對政府干預個人競爭。孔德指出:把財產視為絕對個體性的存在、認為個人有使用甚至濫用財產的絕對權利,這是一種反社會的財產觀。事實上,那些表面看來純屬個人的勞動成果,沒有哪樣不是社會成員分工協作的產物。每個人都得益於與同時代人和此前無數代人的勞動分工,因而每個人都有扶助其他社會成員的義務。

孔德反對同時代空想共產主義者解決貧困問題的方案。他批評后者不了解生產領域的科學規律,完全否定個人的自發性,追求絕對的平等。孔德認為應當認可個人對利益的追求,並讓有才能的實業家組織和管理生產。不過他也看到,生產領域的競爭和個人的利己傾向若不加以節制,將導致弱肉強食和財富寡頭的專制。他設想確立新的精神權力來約束實業精英的世俗權力,正如中世紀盛期的教會約束王權。掌管新精神權力的將是熟諳各門類科學知識的實証哲人,他們應同時獨立於世俗權力和公共輿論。孔德期待實証主義的廣泛傳播和公眾對其的自願接受,從而促成新的精神權威的誕生。實証哲人將成為新時代的教士,對全體社會成員進行實証教育,引導他們尊重社會規律並承擔道德義務。

自1831年起,孔德身體力行傳播實証主義。他每周日給公眾義務講授天文學,直至1848年革命爆發。從1849年起,他為公眾講授人類歷史,直至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才被迫停止。《實証哲學教程》出版后,孔德有了一些頗有影響力的追隨者,但他的宗教轉向導致其學派的分裂。1851年,孔德最得力的弟子利特雷與他分道揚鑣。利特雷將實証哲學與孔德第二階段的思想剝離之后,繼續大力傳播實証哲學。作為著名的詞典編纂家、法蘭西學院院士、參議員和媒體人,利特雷在40年間成功地使實証哲學廣為人知。利特雷是共和主義者,促成了實証主義與共和主義的融合。

繼利特雷之后,數學家和哲學家拉斐特成為孔德最得力的弟子。孔德逝世后,拉斐特領導“完全的實証主義者”、即接受孔德全部學說的弟子在50年間大力傳播實証主義。1880-1888年,拉斐特得到教育部部長費裡的支持,得以在索邦大學公開講授實証主義。1892年,法蘭西公學設立首個科學史教席並將其授予拉斐特,這被實証主義者視為該學派取得重要勝利。

經由孔德弟子們的努力,實証主義對第三共和國產生巨大影響。歷史學家拉維斯、社會學家涂爾干、法蘭西學院院士勒南和泰納等許多著名學者都受其影響。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朗士說道:“這個時代所有受過良好教養的頭腦,都滲透著孔德的了不起的思想。”法朗士認為,孔德的貢獻包括有力地批評了形而上學、加強人們對實驗方法的信心、綜合各門科學知識,以及提出建立在人類團結基礎上的新道德學說。

在政界,擔任過議長和總理的甘必大曾屢次公開稱贊實証主義,並借助后者推行反教權主義運動。擔任過總理和教育部部長的費裡被同時代人視為“公開的實証主義者”,他提出的《費裡法案》規定了普及、義務、免費、世俗的初等教育。該法案是實証主義理想與法國現實妥協的產物。孔德主張精神權力應獨立於世俗權力,這意味著國家應與教會分離,並且不介入公共教育。然而面對多數法國人信奉天主教的現實,費裡主張推遲政教分離。為了保衛共和,費裡還主張由國家掌管公共教育,使公立學校成為傳播共和主義的陣地。盡管有上述妥協,費裡仍踐行了實証主義的重要理念:教育世俗化、傳播實証科學、思想包容、重視道德教育。

實証主義還為共和派政治家解決社會問題提供了一些啟發。他們認同實証主義倡導的“秩序與進步”,一方面反對不滿現狀者用暴力推翻秩序的企圖,另一方面積極探索社會變革之道。第三共和國的著名政治家布儒瓦提出團結主義理論,強調社會成員相互依存,這與孔德的社會學說一脈相承。關於社會“團結”的學說,也為第三共和國賦予公民“社會權利”提供了理論基礎。共和國向私人財產征稅,並將稅收用於補償在勞動分工中受損的群體,后者獲得補償的權利被稱為“社會權利”。

孔德的思想不僅為共和派所用,也為右翼保守派所用。例如保王黨人莫拉斯利用孔德的學說反對民主代議制和個人權利。孔德還對工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例如法國印刷工聯盟的負責人、協助創建法國勞工聯盟和法國總工會的克弗信仰人道教,巴黎公社成員蒂納爾也信奉實証主義。

自19世紀90年代起,實証主義在第三共和國的影響逐漸減弱。不過,直至二戰期間仍不乏有影響力的學者關注孔德。二戰后至20世紀90年代,法國先后興起馬克思主義和以托克維爾為主角的自由主義思想熱潮,孔德的思想被遮蔽。不過孔德誕辰200周年時,法國又興起研究孔德的小熱潮。一些學者試圖借助實証主義反思“新自由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局限,為法國的社會危機尋求解決方案。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