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東周王城研究

2021年10月26日14:36

遼寧師范大學歷史文化旅游學院徐昭峰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東周王城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5BKG009),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田廣林、趙曉軍、張應橋、潘付生、薛方、門藝、董慧霞。

一 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在我國的都城考古序列中,西周和東周都城研究相對比較薄弱。近些年,圍繞豐鎬遺址和周原遺址的有計劃調查和發掘項目已經開展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如《豐鎬考古八十年》一書201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但洛陽地區的成周遺址和東周王城遺址一直沒有一個系統調查、發掘、研究,一些涉及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的專著、教材在論及洛邑成周和東周王城時,均選擇從略述及,原因就是沒有系統調查、發掘和研究,缺一部系統論述東周王城的專著,一些史實不明或爭議較大。該成果從文獻和考古整合的角度開展東周王城考古學研究,同時涉及成周城的沿革史實,對進一步完善中國都城制度史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該成果通過系統研究,初步完成了對東周王城的系統認識,在中國古代都城史研究上具有重要意義。開展東周王城考古學研究,揭示出其布局及功能區劃,為進一步保護利用好東周王城提供了必要的理論條件,同時對今后考古工作的開展和城市的規劃也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

其一,確認澗河兩岸的東周城址即東周王城,瀍河兩岸的西周城址即西周初年周公營建的成周城,漢魏洛陽故城一代的周代城址為與瀍河成周城具有承襲關系的西周晚期成周城,東周為敬王所居,並探討了三座城址之間的關系。

其二,系統探討了東周王城的郭城、宮城、城門、城壕、道路等,提出東周王城不是僅有郭城而無宮城的城郭形態,而是內城外郭的城郭形態,東周王城的宮城位於其西南部,是牆外有城壕的四面環水的形態,宮城在戰國時期一分為二,西為宮城,東為倉城,至戰國晚期在郭城南牆外新建一座宮城,是周赧王居地,東周王城的郭城城牆不是建於春秋時期,而是建於戰國時期。

其三,研究了東周王城內的宮殿建筑基址,對瞿家屯東北部春秋時期甲組建筑基址和瞿家屯戰國夯土建筑基址群進行復原研究,並對其性質與用途進行了探討,提出瞿家屯東北部春秋時期甲組建筑基址可能是廟、社,提出瞿家屯戰國夯土建筑基址群是周赧王西遷王城所居之地。

其四,研究了東周王城內的手工業及與之相關的市場、管理和貿易,包括陶窯遺址、冶鐵遺址、鑄銅遺址、鑄幣遺存和制玉、制石遺址﹔對陶窯形態的演變進行了研究,對陶窯的分布及用途進行了討論﹔從手工業遺址的發現、分布結合出土物反映的相關問題,將關於百工、《周禮》市場管理等文獻與考古資料進行全面整合研究。

其五,對東周王城的倉儲、祭祀遺存及民居進行研究,對倉儲遺存的時代,倉窖的設置、形態、管理,糧食的數量,糧窖的演變等進行了研究﹔東周王城內的祭祀遺存主要是對瞿家屯東北部的甲組夯土建筑基址南組建筑基址進行對比分析其“右社稷,左宗廟”的可能﹔探討了洛陽解放路C1M395器物坑和洛陽王城廣場東周墓ZK5大型車馬坑等的墓祭坑性質﹔對東周王城內的少量民居進行研究。

其六,對東周王城的王陵進行全面研究,提出體育場路一帶為春秋王陵區,不僅二十七中大墓、王城廣場東周墓中兩座甲字形大墓是王陵,而且C1M5239和74C1M4也是王陵,並對王陵區的昭穆制度進行探討﹔提出洛陽西郊M1—M4戰國墓是西周君陵區並進行了詳細論証﹔提出周山王陵區是靈王、景王、悼王和赧王陵區﹔提出金村陵區是敬王至慎靚王的戰國陵區。

其七,對東周王城的墓葬進行研究,包括墓葬的分類與分期,在墓葬分類方面,將洛陽地區東周墓分為兩大類五個等級,兩大類指的是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和小型洞室墓,五個等級主要參照墓道的有無和多少、葬具的有無和多少、墓室面積、青銅禮器有無、隨葬品的多少和隨葬品有無等進行分級﹔對於東周王城墓葬分期有多種不同的認識,通過對比,該成果仍贊同《洛陽中州路》(西工段)關於洛陽地區東周墓七期六段的分期,樹立了中原地區東周墓的文化分期標杆﹔同時對銅器墓分期、玉器墓分期進行了對比研究﹔在梳理東周王城內發現的重要的車馬坑基礎上探討了該時期的車馬埋葬制度,包括馬坑和車馬坑的認定、車馬坑在東周時期的演變、車馬埋葬制度反映的等級制度等,並認為各種用途的馬車比較齊備的大型車馬坑,是以全面展示周王室的乘駕系統為目的,不隸屬於某一周王,可能是以某一周王為中心的“各以其族”兆域內的共有祭祀坑。

其八,相關問題研究中,從洛陽優越的地理區位、社會因素與歷史背景等角度探討了東周王朝定都洛邑的原因,主要包括洛陽形勢險要、便利的交通、發達的農業和經濟貿易、深厚的社會基礎等,加之該時期的歷史背景及周王朝直接控制的王幾之地等因素,東周王朝隻能遷都洛邑﹔根據相關的考古發現,東周王城的營建主要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兩個主要的營建階段,並對營建過程的歷史背景進行了分析探討﹔對東周王城的布局特點進行了分析,主要分析了東周王城營建過程中充分體現的“因天材,就地利”的建都原則,以及“面朝后市與左祖右社”的規劃布局特點。其九,對“谷、洛斗,將毀王宮”這一歷史事件從考古與歷史整合的角度進行確認。

三 成果的重要觀點

洛陽作為八大古都之一,文化積澱深厚,其中作為東周王朝的國都從平王東遷至赧王亡國有500余年的歷史,這是我國歷史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化大發展時期,有人稱之為“最雅的中國”,但對於曾作為國都的東周王城的研究一直滯后,成為我國都城制度史研究的一個薄弱環節。

1.成周與王城的關系

以考古資料為准,結合文獻,對成周與王城的關系這一重大史實,諸如各自的地望、營建於何時、稱謂出於何時、歷史沿革、敬王是否東遷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辨析。通過研究,確認了澗河兩岸的周代城址即平王所遷之洛邑,瀍河兩岸的周代城址即西周初年周公營建的成周城,漢魏洛陽故城內的周代城址為西周晚期營建、與瀍河成周城具有前后承襲關系的成周城,該城即敬王東遷之東周成周。

2.東周王城的營建過程

東周王城的營建過程主要分兩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平王直至敬王的春秋時期,東周王城內外春秋時期的重要遺存均應營建於該階段,主要包括宮城、宮城內的宮殿建筑和春秋王陵區﹔第二個重要階段主要是從考王至赧王,東周王城內外戰國時期的重要遺存均應營建於該階段,主要是西周君和赧王所營建,包括郭城、縮小后的宮城和倉城、瞿家屯戰國夯土建筑群、西周君陵區、范圍廣大的手工業作坊遺址等。每一過程的營建都有其歷史背景。

3.東周王城是內城外郭的城郭形態

東周王城長時間以來多認為是僅有郭城而無宮城的城邑形態。通過對相關文獻、考古資料的梳理,結合我們的實際考古發掘情況,找到東周王城的宮城,該宮城位於東周王城的西南隅,外有城壕、內有牆垣、四面環水,具有完善的防御體系。宮城始建於春秋時期﹔戰國時期宮城一分為二,西為宮城,東為倉城﹔赧王西遷王城后,在宮城南的郭城外營建一座小城,同樣具有宮城的性質。根據考古資料,郭城建於戰國時期,而非春秋時期,郭城建成后的東周王城形成內城外郭的都邑形態。

4.東周王城的基本布局

東周王城的宮城位於西南隅,宮城東為倉城。東周王城的王陵區城內有兩處,一處位於東周王城的東南部、東牆內外,現天子駕六車馬坑博物館南至體育場路一線,這是春秋時期的主要王陵區﹔另一處位於東周中部偏北,這是西周君陵區﹔東周王城西郊的周山王陵可能也是一處春秋晚期的王陵區﹔戰國時期的王陵區則主要位於漢魏洛陽故城內的金村一帶。在宮城和春秋王陵區之間,主要應是貴族和平民居住區。而在東周王城的北部,則分布著大量的手工業作坊遺址,主要是手工業作坊、市場和其從業者生產、生活的區域。東周王城的布局基本遵循著“因天材,就地利”的建都原則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原則。

四 成果的價值

(1)我國的都城考古序列中,西周和東周都城研究相對薄弱。從文獻和考古整合的角度開展東周王城考古學研究,對於進一步完善中國都城制度史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2)東周王城現有研究在始建年代、建造過程、是否存在宮城及其演變、王陵分區、西城牆在澗河以西的存在與否、東城牆的走向、春秋王陵區與東城牆的關系等學術問題上還有一些爭議,該成果對這些問題都有研討與訂正。

(3)東周時期的政治制度由王制向帝制嬗變,禮崩樂壞,生產關系和整個社會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東周王城作為承載東周社會變革的重要物質載體,通過對它的綜合研究結合文獻記載,揭示出東周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墓葬反映的禮制變化內容、復雜環境下國家間關系的互動及其深層次的機制等。

(4)開展東周王城考古學研究,揭示出其布局及功能區劃,為在現有條件下進一步保護利用好東周王城這樣的大遺址提供必要的理論條件,同時對今后東周王城考古工作的開展和洛陽城市的規劃也具有實際指導意義。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