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方中雄:學以致用 學用相長

方中雄2021年10月26日08:26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學以致用 學用相長

作者:方中雄,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這一重要論述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具有深刻而重大的含義。學與用、知與行的關系,是學習的核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有過深刻的論述,他反復強調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不僅為我們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而且也為我們指明了科學的方法論,對我們端正學風,科學學習,提高學習效果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學以致用”的優良傳統。宋代學者朱熹曾說:“為學之實,固在踐履。苟徒知而不行,誠與不學無異。”其大意是,學習的目的在於實踐,如果只是知道而不去做,那麼學與不學就沒有什麼區別了。學習,就要聯系實際學,帶著問題學,把研究解決問題作為學習的著眼點、落腳點,決不能坐而論道空對空。領導干部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帶著問題學,拜人民為師,做到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研究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作為學習的根本出發點,使認認真真學習成為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不斷提高工作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的過程。”“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不僅是領導干部學習的根本出發點,也是廣大群眾學習的最終落腳點。一個人如果不注重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工作中、落實在行動上,即使他“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也不能說達到了學習的最終目的。

“用”是學習的動力源泉。學是為了用,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總會不斷遇到新問題、新困難,要想解決這些問題和困難,就需要不斷學習,這就形成了學習的新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黨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我國發展起來后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要認識好、解決好各種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我們自己的本領。增強本領就要加強學習,既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又在實踐中增長解決問題的新本領。同過去相比,我們今天學習的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領導干部都擔負著黨和人民交付的職責,要不斷提高自己、豐富自己,兢兢業業做好工作,不斷提高工作水平和質量。”“用”不僅是學習的目的,更是學習的動力,是我們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源泉。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任何新知識、新方法,都是在社會生活和實踐提出新問題之后,人們為了解決問題探究和發明的,愛迪生一生一千多項發明,都是他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新問題之后,苦思冥想、多方查閱、大膽試驗,才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新方法,而他“苦思冥想、多方查閱、大膽試驗”的過程,就是他學習、探究的過程。生活給我們提出了新問題,帶著問題學,就會產生無盡的學習動力,這種學習動力能夠變成人們更強的學習能力,使人的思維更靈活、更縝密,使人的思考能力變得更強,這就是“用以促學”“學用相長”所蘊含的哲理與智慧。

“用”是學習的重要途徑。許多知識是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或可稱之為“隱性知識”,隻能在實踐過程中把它“悟”出來。教師從學習教育學到會教書育人,醫生從熟讀醫書到能治病救人,都要經過多年的歷練,而歷練中獲得的經驗,大多屬於“隱性知識”。知識和經驗猶如雄鷹之雙翼。隻有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飛得更高、飛得更遠。優秀的學習者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並把三者結合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市少年宮參加“快樂童年 放飛希望”主題隊日活動時對青少年說:“知識越學越多,知識越多越好,你們要像海綿吸水一樣學習知識。既勤學書本知識,又多學課外知識,還要勤於思考,多想想,多問問,這樣就能培養自己的創造精神。”“勤於思考,多想想,多問問”就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內省”。領導干部、青年學生都要把書本知識同生活實踐相融合,通過自己的思考判斷,內化成自己的能力和本領。能力是無法由他人直接授予的,隻能在實踐中修煉。“用”是知識向能力轉化的媒介,從“知道”到“做到”,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必須經過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對“知識”與“能力”的轉化進行了科學的總結,告誡我們:“所有知識要轉化為能力,都必須躬身實踐。要堅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實踐中學真知、悟真諦,加強磨練、增長本領。”在“用”的過程中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也隻有通過更加深入地學習,才能獲得提升和進步。

“用”是學習的檢驗標尺。看領導干部水平高不高,不是單純地看他讀書多不多,而主要看他運用理論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強不強。正所謂“一語不能踐,萬卷徒空虛”。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隻會說不會做,甚至言行不一,這種人終無大用。知行合一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是修身治學之道。墨子說:“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荀子講:“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於行之而止矣。”陸游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王夫之提出,“知行相資以為用”“並進而有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我們黨的三大作風之一,是黨的思想路線的體現。“實踐出真知”之說出自毛澤東同志的《實踐論》,他認為,“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然而真正親知的是天下實踐著的人。能不能把所學知識用到生活和工作中,推動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是檢驗學習成效的重要標尺。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學習不是死記硬背,而是要用以解決實際問題。要大力倡導“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新學風,這是改造學習、深化學習之道,也是每個人的成長必由之路。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