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海岱地區商周青銅器的整理與研究

2021年10月22日08:39

陝西師范大學畢經緯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海岱地區商周青銅器的整理與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2CKG00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洪猛、齊耐心、盧中陽、王振、劉遠晴、王迪。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成果首先從器物層面構建起海岱地區商周青銅器的時間框架,在此基礎上考察海岱青銅器的區域特點、文化構成及鑄造情況﹔之后從社會層面分析海岱青銅器的族別、國別與性別特征、擺放情境及其格局與演變情況﹔最后從制度與思想層面探討海岱青銅器的器用制度、制器思想以及東周時期海岱思想文化格外繁榮的深層次原因。

該成果的研究意義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海岱青銅文化是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厘清海岱青銅文化的構成、格局與演進情況,可為探討海岱地區與周邊地區的交流與互動情況提供依據,並可借此考察商周王朝在東土的經營情況,進而推動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研究。二是東周時期的海岱地區尤其是南部地區,誕生了眾多的先賢聖哲,成為當時中國思想文化星空中最為耀眼的銀河地帶。對海岱青銅文化進行系統的研究,可為探討該地思想文化繁榮的深層次原因提供實物依據。三是近年來,區域青銅器研究成果不斷涌現,並呈現不斷細化的趨勢,但一直未見關於海岱青銅器全面、系統的研究成果,加快這一方面的研究已是海岱地區商周考古工作的當務之急。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與重要觀點

該成果是在對海岱地區商周青銅器全面收集的基礎上,所進行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內容基本涵蓋了青銅器研究的各個方面。現將主要內容總結如下。

1.海岱青銅器的總體特征與文化屬性

該成果以海岱地區出土的65類共7890件形制清楚的商周青銅器為研究對象,從類別、形制、紋飾、銘文、鑄造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分析與研究,發現海岱銅器與中原銅器在面貌上有同有異,其中同是主體。具體而言,商至西周前期,海岱銅器基本與中原地區相同,僅少量器物較有特色﹔自西周后期開始,海岱東部和東南部涌現出一批具有本土因素的青銅器,並逐漸延及海岱全境及周邊地區,這一現象至春秋晚期達到頂峰﹔戰國早期以后,海岱銅器中的特色元素逐漸減少,與中原銅器的趨同性日益明顯。總的來看,海岱地區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多屬於禮器,其中商代至西周前期以酒禮器為核心,西周后期至戰國前期以食禮器為核心,戰國后期開始由禮器轉向日常實用器。這些皆與中原地區同時期的青銅器相同或相近,故而海岱青銅器在性質上屬於中原銅器系統。

2.海岱青銅器的分期

海岱地區商周青銅器的演變過程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商代中期、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春秋后期至戰國前期、戰國后期。根據青銅器器類的更替情況,還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三大階段:商代中期至西周前期是以酒器為核心的階段,西周后期至戰國前期是以食器為核心的階段,戰國后期是向日常實用器過渡的階段。在此基礎上,該成果提出了“中國青銅器中期質變論”的觀點,指出青銅器與其他物質文化一樣,不會隨著朝代的更迭而遽然發生更迭,通常會在新朝代的中期前后才會發生明顯變化。

3.海岱青銅文化的格局與演進

海岱青銅文化的格局與演進態勢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史前至商代早期,這一時期的海岱地區屬於山東龍山文化及岳石文化時期,青銅器發現較少,屬於海岱青銅文化的初始階段,格局及演進情況尚不明晰。第二階段為商代中期至西周中期,其特點是中原王朝青銅文化的東進,其進程隨著中原王朝國力與策略的變化而不斷變動,總的來看,商、周兩代對北線的重視程度都明顯高於中線和南線。第三階段是西周晚期至戰國時期,其特點是海岱青銅文化的勃興及與中原青銅文化的合流,其格局隨著海岱青銅文化內部的分化與整合而不斷變化,其間伴隨著齊國青銅文化的不斷壯大而最終完成對海岱青銅文化的統一。

4.海岱青銅器的族別與國別特點

該成果對海岱地區商周時期主要國、族銅器的特征進行了簡要分析,認為商代各族銅器與中原基本無差別,但兩周列國銅器自西周后期開始形成自己的一些特點,在春秋晚期達到頂峰,其中齊、莒兩國的特色銅器最多,邿、小邾、薛、濫等國其次,其余諸侯國的特色銅器相對較少。這些特點的形成與列國的姓氏、淵源、傳統以及地望密切相關。

5.海岱青銅器的性別特征

商代晚期至西周前期,海岱地區男女墓葬隨葬青銅器的類別及數量差別不大,而且在兵器隨葬方面的差異也不明顯。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男女墓葬在隨葬銅器的數量上差別也不明顯,但在類別上出現分化,比如部分女性墓葬有銅匱,而男性則無,而且女性隨葬兵器的比例低於男性,此外女性一般沒有編鐘隨葬。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女性墓基本不隨葬兵器,而日常生活器具及飾品明顯較多,如骨雕香熏、水晶環、耳墜、銅環等﹔男性墓中基本都有兵器或帶鉤隨葬,女性墓開始隨葬樂器編鐘、編磬等。

6.海岱青銅器在墓葬中的擺放情境

海岱地區商周時期青銅器的擺放情況如下:銅容器多放在頭部棺槨之間或器物箱內﹔樂器以置於二層台者居多,較大墓葬則專設盛放樂器的器物箱﹔兵器多放在棺內和棺槨之間,也有專設兵器箱的﹔車馬器多在棺槨之間或二層台上﹔工具多放在棺槨之間﹔小件銅器多在身旁。從器物的擺放位置可知,銅容器在墓葬中最為重要,其次為樂器,最后是兵器(但戰國時期兵器的地位可能不亞於銅容器和樂器)、工具、車馬器等。總的來看與同期的爵觚制度、鼎簋制度以及編鐘制度相比,墓葬中器物擺放的規范化程度較低,似乎未上升到制度的層面。

7.海岱青銅器的器用制度

海岱地區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主要推行以酒器為核心的爵觚制度,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主要流行以食器為核心的鼎簋制度,春秋后期至戰國前期主要推行以禮樂器為核心的編鐘制度以及作為鼎簋制度余續的套鼎制度(列鼎有多套)。海岱地區的爵觚制度及編鐘隨葬制度與中原地區基本無差別,但鼎簋制度區別較大。海岱地區除南部外,基本沒有推行嚴格的鼎簋制度,如常有鼎無簋、列鼎呈偶數且體量相若等,與中原地區明顯有別。此外,海岱地區的鼎簋制度早在春秋中期就出現瓦解跡象,從低級貴族很快蔓延至高級貴族,瓦解速度較快,瓦解得也較為徹底。究其原因,海岱地區本是殷夷故地,其文化習俗根深蒂固,加上海岱地區距中原較遠,境內又多南北走向的丘陵山壑,與中原的交流不暢,鼎簋制度在海岱地區推行得不甚徹底。

8.海岱青銅器的世俗化進程及其制器思想

海岱青銅器的世俗化進程,自中原青銅文化進入海岱地區伊始(二裡崗上層時期)就已開啟,至商代晚期已十分明顯,例如,作為生活實用器的車馬器以及作為狗裝飾品的銅項圈及銅鈴的大量發現,銅器形制的明器化,紋飾的簡化,非祭祀銘文的出現,以及鑄造工藝粗劣等。青銅器的世俗化在西周時期明顯加快,除了上述表現外,更為理性的紋飾取代了充滿感性和神秘意味的裝飾,祈福、婚嫁、宴饗賓客類銘文大大沖擊了以往佔據主流的祭祀類銘文,而且明器數量大增。至春秋晚期,銅器的世俗化全面展開,已波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戰國中期以后,銅器已基本脫離神聖領域,步入世俗世界,大量的生活實用器不斷涌現,素面銅器大盛,少量精美的銅器紋飾及銘文已成為炫耀身份地位的工具,銅器的世俗化至此基本完成。海岱銅器的世俗化是時人制器思想不斷祛魅和日益理性的產物。

9.海岱青銅文化的多元性及其蛻變

通過對海岱地區東周青銅文化復雜性和多元性的分析,該成果發現海岱青銅文化內部及與周邊青銅文化經過長期的碰撞之后,逐漸形成融合趨勢,並於東周時期完成了蛻變,形成了繁榮的局面。這一過程在海岱南部最為明顯,該地是海岱青銅文化與中原及江淮青銅文化碰撞、交流的前沿地帶,各種文化因素相互交織,使得該地成為當時中國青銅文化面貌最為復雜、多元的地區之一。這些文化在經過長期的碰撞與融合之后,於春秋晚期完成了蛻變,形成了豐富多元的文化沃土,孕育出了孔子、墨子、左氏、魯班等眾多的宗師聖哲,對中國“軸心時代”的形成,尤其是中國軸心文化———儒家文化的形成,做出了無可比擬的貢獻。東周時期的海岱南部,是海岱地區乃至當時中國的思想文化重心,這一重心的光芒還輻射至周邊地區,並誕生了孫子、老子等一批著名思想家,成為當時中國思想文化星空中最為燦爛的銀河地帶。

三 成果的主要價值

該成果屬於基礎性研究,其價值主要體現在學術方面。

(1)豐富了中國青銅器區域性研究成果。在此之前,尚未有關於海岱青銅器全境、全時段的系統研究成果,該成果無論資料整理,還是學術研究,均有助於豐富中國青銅器的區域研究成果。

(2)海岱青銅器研究的新台階。該成果從“器物、現象、社會、思想”四個維度,由淺入深,分析討論了海岱銅器的各個方面,是海岱青銅器研究的集大成者,為中國的區域青銅器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可資參考的范例。

(3)深化了對中國青銅器發展演變規律的認識。該成果提出了“中國青銅器中期質變”之觀點,並引入了文化選擇、文化漂變等社會學概念,分析了中國青銅器“中期質變”的發生機制。

(4)拓展了中國青銅器的研究領域。該成果第十四章引入了哲學、社會學領域的“祛魅”概念,探討了海岱青銅器的世俗化進程及其制器思想。這兩個方面均是以往青銅器研究較少或尚未涉及的領域。

(5)改變了學界流行的“女性一般不隨葬兵器”之觀點。這一認識對於研究商周時期的社會結構及性別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6)解析了海岱青銅文化的多元性特點。指出文化的多元性正是海岱地區東周思想文化格外繁榮的深層次原因。這是以往考古學與歷史學研究所忽略的問題。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