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論研究

2021年10月18日10:51

上海師范大學陳恆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理論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4BSS003),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陳恆、宋俊嶺、李月、陸偉芳、朱明、林廣、張衛良。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劉易斯·芒福德是20世紀一個著名的學者,其關於城市理論的研究對當時的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關於城市史和城市規劃的觀點和看法時至今日仍然有可圈可點之處,研究其城市理論對於國內城市史研究和當前的城市化建設都有助益,兼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重要觀點及學術價值

在城市史研究領域,芒福德在許多問題的研究上時至今日仍有學術價值,值得發掘和運用。

在城市起源問題上,國內學者在“城”與“市”之於城市形成過程中的基礎性地位、城市確立的標志等核心問題上仍然存在分歧,這顯示出國內主流理論在解釋城市起源問題上的不足。芒福德對城市起源問題提出了一些見解,其觀點作為一家之言自然也會引起爭議,但他對城市起源問題的分析基於世界性的廣闊視野,運用了跨學科的綜合研究方法,並體現了縱貫古今的思維,相比國內在這一領域研究的不足之處,芒福德的這種相對而言的新視野、新方法、新思維對於國內的城市起源問題研究仍有學術價值。

在古代埃及的城市功能問題研究中,芒福德的“容器”與“磁體”觀念提供了很好的研究思路。在筆者看來,這有利於解釋新王國時期埃及的城市功能問題。基於對埃及-阿瑪納、底比斯、孟菲斯等廣受認可的埃及城市的研究,如果把城市看成是一個“容器”,宮殿和神廟就是新王國時期埃及城市容器的核心核建﹔如果把城市看成是一個“磁體”,宮殿和神廟就是新王國時期埃及城市磁體的必要磁極。基於對城市功能“容器”與“磁體”的理解,新王國時期埃及的城市功能問題也得到了更清晰的認識,而這種基於城市學的認識也能得到歷史學的印証。通過“容器”與“磁體”的形象比喻,我們更能理解新王國時期埃及城市所具有的政治與宗教的雙重職能。

在古希臘城市的城市布局、城鄉關系的相關研究中,芒福德提供了在現今看來仍然新穎的生態和區域視角。雖然他對古希臘城市問題的研究並不深入,且許多觀點都很值得商榷,但需要肯定的是,沿著他的生態與區域視角研究古希臘城市,我們能夠對古希臘城市有更深入的認識。綜合歷史學家、地理學家、考古學家涉及古希臘地形、氣候、城鄉布局的多項研究成果,我們可以看出古希臘城市的發展是適應自然的過程,受地形、氣候等自然因素的制約,也能看到古希臘城市源於鄉村、依賴鄉村,在整體上又融入鄉村,與鄉村密不可分。這種研究不僅是對當前主要局限於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活的古希臘城市研究的有效補充,也對理解城市與自然、鄉村的關系有一定助益,因而兼具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涉及古羅馬城市的研究中,芒福德慣用的人文視角也有其特殊意義。他並不像許多古羅馬城市研究者那樣歌頌古羅馬城市的宏偉壯麗,而是聚焦於羅馬城中腐化的城市文化。古羅馬城市固然壯麗,但城市文化更值得關注。從城市構建來看,古羅馬城市的建造過於標准化,而公共設施的設計建造也不合理,從人文角度來看,古羅馬城市建造並未充分考慮到城市居民的生活需要。而且,古羅馬城市生活腐朽,寄生經濟與掠奪政治共同形成的城市組織生活影響了古羅馬城市的健康發展。從視角上說,芒福德所呈現的古羅馬城市黑暗的一面值得深入探討﹔從內容上看,芒福德所說的城市文化之於城市興衰的關系也值得細致研究。因而,無論從視角來看,還是從內容來看,無論從研究古羅馬城市生活來看,還是從研究城市文化的效用來看,芒福德的研究都有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中世紀城市規劃的探討中,鄉村氣息、人文特色、文化建筑、多彩城市生活構成了芒福德對中世紀城市的主要印象,而龐茲、莫裡斯基於歷史考証得到的中世紀城市規劃則是城牆、房屋、集市,總體布局都不盡如人意。通過歷史學家的解構,我們可以對中世紀城市規劃有更理性的認知。而對照芒福德的中世紀城市觀,我們不難發現他對中世紀城市的過分美化。但也應該看到,中世紀城市只是芒福德借題發揮的對象,其通過對中世紀城市的美化所表達的因地制宜、功能明晰、人文尺度等城市規劃理念無論是對中世紀城市的認知,還是對現代城市發展的思考都有借鑒的價值。

在現代城市的發展趨勢問題上,芒福德喜歡郊區的閑散、幽靜、舒適,反對過度郊區化,這是美國郊區化的大背景下歐美城市規劃理論熏陶的結果,這種觀念表現出了明顯的時代局限性。而對於特大城市的理解,芒福德過多受到帕特裡克·格迪斯(PatrickGeddes)的影響,他基於有機原則和人文原則否定特大城市的發展,基於格迪斯城市發展循環周期論認為特大城市必將消亡,這些理念也被時代証明是錯誤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通過對郊區化觀念、特大城市觀念的分析及其思想淵源的分析,我們可以以之為切入點認知20世紀歐美城市規劃理論及其影響。而且,通過對芒福德郊區化觀念和特大城市觀念的批判也能使我們對這兩大城市趨勢有更客觀、正確的認知。

通過對城市史相關問題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芒福德城市史觀在城市史各領域的研究時至今日仍然有其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就視角而言,芒福德在當時無疑是超前的,在現在看來也是新穎的,基於他的許多思路的繼續研究對各相關領域的研究來說仍是一種創新。

就內容而言,芒福德對歷史上的城市的評判很大程度上是主觀的,他喜歡探討城市起源問題,原因在於他認為城市的產生源於人類定居的本能﹔城市胚胎是新石器文化與舊石器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城市真正意義上的形成體現在功能擴展后作為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的各個功能的復合體,這種觀點的探討能夠呈現他的人文城市、生態城市、區域城市理念。在古代城市研究中,他從城市功能、生態、區域、人文視角的探討則將他的人文城市、生態城市、區域城市理念呈現得更加明顯。在對中世紀城市規劃的理解中,芒福德在論述中體現出來的“因此制宜”“功能明晰”“人文尺度”等規劃原則同樣是人文城市、生態城市、區域城市理念的具體體現。他關於郊區化觀念和特大城市觀念的認識無論是否具有時代局限性,也無論是否正確,其評判的依據仍然是人文城市、生態城市、區域城市理念。總之,他無論是喜歡古希臘城市,中世紀城市,還是厭惡古羅馬城市,他的觀點無論是正面評價,還是負面評價均統一於他一貫主張的生態城市、區域城市、人文城市理念。

在城市規劃思想方面,芒福德的生態城市、區域城市、人文城市觀念可以得到更直觀的理解。

就生態城市而言,芒福德認為,城市必須與周邊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建立聯系,並在供求上保持平衡,才能獲得持續發展。他從生物學中汲取靈感,認為城市也和生命體一樣,與周邊區域密不可分,城市發展受到周邊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而在考慮城市與工業時不僅應考慮到周圍的土壤、地貌景觀和農業等因素,還應考慮到當地的歷史、地理、文化等因素,以達到區域與城市的動態平衡。這種思想是對西方城市發展進程反思的結果,這對於正在推進城鎮化道路的中國來說,無疑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就區域城市而言,芒福德認為生態城市離不開周邊區域的支撐,而周邊區域又需要城市在技術、文化等方面提供支持。因此,城市與周邊地區的關系是相互支撐、相互依存、長短互補的唇齒關系。從生態學上說,城市與鄉村是一個整體,誰也離不開誰。如果其中一個能獨立生存,那麼一定是鄉村,而不是城市。芒福德對於城鄉一體化、城鄉相互依存的狀態大加贊賞,而對城市脫離農村的孤立發展持否定態度。這種區域城市思想是對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Howard)“田園城市”觀念的繼承和超越。這種強調城鄉一體的城市觀念之於當前我國的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就人文城市而言,芒福德在研究城市的過程中表現出了強烈的人文關切,突出體現在芒福德對城市功能的定位上。芒福德認為,城市是人居中心,它首先應該滿足的是人類居住與生活的功能,發展城市顯然應該從改善人居環境的問題入手。同時,芒福德也指出,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生產者、人類精神思想的孕育者、人類文明成果的傳承者,反過來,人類文明又是城市的“魂”,是城市發展的內生動力。歸根結底,城市還是“人”的城市,重視城市人文建設,才能更好地發展城市。從這一意義出發,芒福德從另一角度很好地解釋了人文城市建設的重要性。當前,我國正致力於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深刻理解芒福德人文城市內涵對於城市文化提升必有助益。

生態城市、區域城市、人文城市這三個理念並非芒福德原創,但他是這些理念的堅定擁護者、提倡者、宣揚者,並在城市史相關問題研究中生動地呈現了這些理念。在芒福德所處的時代,這些理念曲高和寡,或有學者支持,但在當時得不到當局重視,因而在實際的城市建設中被完全忽略,讓位於政治、經濟等其他更為現實和迫切的因素。芒福德自稱約拿,振臂高呼,直指城市發展正朝著錯誤的方向,照此發展,未來城市必有悲觀的結局。但這些毫無意義,建設生態城市、區域城市、人文城市在當時並不迫切。

時至今日,面對越來越嚴重的城市問題,歷史証明芒福德的呼吁是正確的,生態城市、區域城市、人文城市也得到學界與政府足夠的重視。在新的時代高度上,我們關於這些城市發展理念的研究比起芒福德更系統、更全面、更深刻,也更符合實際、更利於實踐,但這並不能否定芒福德這樣的先驅在宣揚正確城市發展道路的過程中所做的貢獻,我們也應該對照芒福德的城市史觀對城市發展道路進行更理性的反思。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