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王宇博:民族國家呼之欲出時的一八八〇年墨爾本世博會

王宇博2021年10月11日09:3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民族國家呼之欲出時的一八八〇年墨爾本世博會

1880年墨爾本世博會召開的場景。資料圖片

作者:王宇博,系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歷史系教授

1880年墨爾本世博會的全稱為“萬國工農業、制造業與藝術國際博覽會”,是獲國際展覽局授予承辦權的第八屆世界博覽會。這是該局授權在南半球地區舉辦的第一屆世博會,也是同類型世博會第一次走出歐美。其主辦者不是某國政府或某國地方政府,而是一個英屬殖民地責任政府。由於該政府沒有外交職能,因此,在操辦世博會過程中,主辦者通過宗主國英國政府的外交途徑與澳以外的國家、地區及組織進行交往與交涉,如申請承辦權、邀請參展國、接洽相關事務等。

在1878年巴黎世博會上,聞訊英屬新南威爾士殖民地責任政府正籌備1879年悉尼世博會,英屬維多利亞殖民地責任政府不甘落后,旋即決定在首府墨爾本也舉辦一次具有更高規格的世博會。而這一動議與行動的歷史背景則是90年來澳大利亞社會的變化與發展,以及澳大利亞人由此生成的自信。

自1788年以來,素有英國“海外監獄”之稱的澳社會經歷了“一種異乎尋常的轉變”,在19世紀50年代,相繼成為6個英屬自治殖民地,民族國家正處孕育之中。與此同時,“牧羊業大潮”和“淘金熱”的接踵而至使澳經濟成就斐然。人們陶醉於富足與昌盛之中,享受著優越與悠閑的生活,樂稱自己是“鵬程遠大的澳大利亞人”。於是,舉辦彰顯成就與繁榮的展覽會成為他們宣示這種情感的方式之一。在1854—1900年間,旨在期待澳大利亞被世界所認識與了解,澳各殖民地共計舉辦了25次大型展覽會,其中大部分具有國際性。

展覽會的頻繁舉辦從另一側面反映出澳各殖民地之間的關系。因利益趨同,各地之間的往來與合作有增無減,但其中充滿勾心斗角,以致競爭激烈,攀比成風,尤其是在新南威爾士州與維多利亞州之間。對於老大自居的新南威爾士州,屈居第二的維多利亞州始終與之明爭暗斗,想方設法展現自己不凡的實力與影響力,因此,維多利亞州尤為熱衷於舉辦大型展覽會。在上述的25次展覽會中,維多利亞州首開先河,先后承辦了13次﹔相比之下,新南威爾士州隻有5次。維多利亞州承辦的13次中,有10次的會址是在墨爾本。

墨爾本建城於1835年,后成為維多利亞殖民地首府。“牧羊業大潮”使其富甲一方,“淘金熱”更使它令人炫目,由此相對於美國舊金山而有“新金山”之稱。社會的全方位發展,使得其乃至維多利亞州越發富強。時至19世紀80年代,在世人眼裡,這座擁有28萬人口的大都市堪稱當時“世界上最大與最富有的城市之一”。

1880年10月1日,墨爾本世博會隆重開幕,會址是位於卡林頓園林的“皇家展覽館”。這座剛落成的展覽館是本屆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筑與主要展區,面積為1.2萬多平方米。這是一座頗具19世紀基督教會建筑風格的宏大建筑物,設計師們的初衷之一是要讓它與墨爾本“揚名於世界地圖上”。在其建筑原理與設計造型上,他們將古羅馬建筑、拜佔庭建筑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的風格糅為一體,以求達到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的效果。

這是一次內容豐富的世博會,展品種類眾多,來源廣泛,既有歐美國家的工業品、科技產品及藝術品,又有來自其他歐屬殖民地(如毛裡求斯、新喀裡多利亞等)的手工業品和工藝品,琳琅滿目,世博會的“世界”屬性盡顯其中。多種學科的學術報告會,以及藝術與教育等方面的成果展覽為博覽會增添亮點,顯示了西方文明在澳移植與本土化的歷程。以音樂為例,音樂會精彩紛呈,相伴世博會始終。其中有西樂大師的精彩表演,土著歌手的本色演唱,移民演員的豪放高歌……在兼容並蓄中體現出澳大利亞音樂的特有形式與內涵。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博物館悉數收藏了這些演出樂譜。

雖說這是“墨爾本世博會”,但它實為“澳大利亞世博會”。澳6個英屬殖民地均組團參加,帶來的展品包括農牧業產品、工業制造品以及“裝飾藝術和實用藝術品”,而且被置於醒目的展位,展示效果良好。澳內部關系在這一主題的展現過程中也自然外露。圍繞誰能代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力圖以宏偉的氣勢與發達的實力來超越新南威爾士州。“前進中的澳大利亞”本是1879年悉尼博覽會的主題,而墨爾本世博會則別出心裁地予以沿用,以更大、更強及更正式的形式與內容來向外界宣示維多利亞州才是最有資格代表“澳大利亞”的。為此,主辦者以會址佔地25公頃的規模超越了會址佔地6.1公頃的1879年悉尼博覽會,兩者在展區的面積及陳設上也有很大差距。鑒於悉尼博覽會側重於展覽農牧業成果,並因此未獲“國際展覽局”授權,維多利亞州則致力於追求展覽內容的豐富與多樣,由此獲得“國際展覽局”的授權。在展品的選擇上,充分發揮維多利亞州在機器制造和鐵路運輸等方面的優勢,展出了由該地多家工廠生產的大型機械,如重型貨運機車及多種制造重型機車所需的模具等。

1881年4月30日,墨爾本世博會閉幕,逾133萬觀眾參觀了1.3萬多個展覽。在展會上,主辦者首次向觀眾免費提供紙質考究的留言簿,約有1.6萬觀眾留下了簽名和感言。這些留言簿匯集一處,足有半立方米見方,保存至今。

墨爾本世博會歷時7個月,與主辦者近25萬英鎊財務虧損形成對比的是澳經貿總額不斷攀升。就社會意義而言,它不僅大大提高了澳大利亞的知名度,而且為澳各地之間的交往提供了機會與平台。在19世紀后期,諸如此類的機會與平台逐漸增多,交往促成合作,合作又升級至聯合,澳大利亞民族與民族國家呼之欲出。此外,在澳承辦大型展覽會的能力與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中,墨爾本世博會也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責編:黃瑾、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