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自然災害研究

2021年09月26日14:45

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劉榕榕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自然災害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3XSS004),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董曉佳、陳洪波、武鵬、趙仁龍。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的目的

該成果試圖從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發生的自然災害入手,分析自然災害對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歷史發展的影響,從人與生態環境之間關系的角度詮釋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社會變遷的發生機制。

該成果通過考察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自然災害的發生情況及特點,對下述四個問題進行探討:首先,古代晚期頻發的自然災害對這一時期地中海地區的經濟狀況、政治局勢、戰略形勢和宗教文化等方面造成了何種影響﹔其次,在古代晚期階段中,統治地中海地區的拜佔庭帝國政府、基督教會及普通民眾採取了何種措施以應對自然災害﹔再次,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的居民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對地中海地區的社會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最后,地中海周邊地區的城市變遷以及基督教在這一地區的廣泛傳布與頻發的自然災害之間存在何種聯系。

(二)研究的意義

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彼得·布朗(PeterBrown)為代表的大批學者對3∼7世紀地中海地區的社會變遷歷程進行研究,以“轉型說”挑戰由愛德華·吉本(EdwardGibbon)所提出的統治學界長達200余年的“衰亡論”。由此,“古代晚期”開始成為國際學術界研究的熱點。然而,國內學界直到2010年前后才開始關注到這一重要論題,且相關成果大多集中於一些零散的論文。截至2019年,國內學界並無關於“古代晚期”的專題性論著,也缺乏從自然災害的視角出發來探尋地中海地區在古代晚期階段社會變遷的相關研究成果。

就目前看來,在對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互動的動態過程進行探討的過程中,國內外相關研究對自然災害條件下各種社會群體的生存境遇與能動力的重視有待加強,對於古代晚期自然災害與地中海地區社會發展之間關系的論述在廣度上有待拓展、在深度上也有進一步深入的空間。有鑒於此,就學術意義而言,該成果將生態環境史研究與“古代晚期”研究相結合,豐富了古代地中海地區的生態環境史研究。與此同時,也為古代晚期的社會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該成果的研究將為剖析世界古代歷史中人口、環境、社會與文化關系之間的互動過程提供可行的闡釋路徑。不僅如此,對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自然災害的災后救助及社會影響進行探究,可為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過程中緩解災害頻發及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影響提供借鑒,促進生態與文明和諧發展。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一)研究成果的主要內容

該成果的結構為“總—分—總”式,以“緒論”為全文總起,正文部分分為四章,分主題論述,在章節內部對論題進行分析和論述時基本按照論題的時間和空間順序進行布局,最后以“結語”概括全篇。正文后附有參考資料和圖表。

緒論是總綱,緒論所涉及的內容包括研究成果的選題緣起與目的、文獻資料與前人研究綜述、研究方法與研究中的難點、研究中可能的創新之處、概念界定以及全文結構。

第一章概括和分析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自然災害發生情況及特點。首先,對古代晚期階段發生的數次瘟疫概況進行整理,並重點分析對地中海地區產生嚴重影響的“查士丁尼瘟疫”的發源地、傳播情況、性質及特征。其次,以時間為序,歸納和分析3世紀后期至6世紀末地中海地區地震的影響范圍及強度。再次,梳理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的水災、虫災、火山噴發、動物疫病、極端天氣現象等其他自然災害的概況。最后,探討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不同自然災害間的相互關系及其疊加效應。

第二章探討自然災害對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發展趨勢的影響。首先,探討瘟疫、地震、水災、“塵幕事件”等自然災害對帝國人口、城市與商業性活動、農村與農業以及財政收入等社會經濟領域造成的不利影響。其次,分析帝國政治局勢在自然災害發生后出現的上層權力斗爭、行政腐敗以及政治體系中的失序現象,並進一步討論上述問題所引發的危機。再次,從分析自然災害導致兵源不足、軍費縮減,並進而誘發防御體系不穩等方面入手,深入探討自然災害對帝國軍事能力與防御體系的影響。最后,對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民眾由於自然災害而出現的恐懼、疑慮以及非理性行為進行研究,分析普通民眾的生活狀況與精神狀態由於自然災害的頻發而發生的變化。

第三章著重探討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自然災害發生后,包括帝國政府、地方教會以及普通民眾在內的社會各個階層的應對舉措。首先,研究在古代晚期的不同階段,以皇帝為首的帝國政府在瘟疫、地震及其他自然災害發生之后所實行的不同救助措施及其特點,並分析導致出現災后救助不利情況的原因。其次,探討基督教會中的主教及神職人員在災難發生后的態度和救助行為,同時,分析普通民眾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時的不同態度和自救行為。最后,分析在瘟疫、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壓力下,拜佔庭帝國醫療救助體系的發展。

第四章著重探討自然災害與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社會轉型之間的關系。一方面,分析在自然災害影響之下地中海地區城市發展的轉變趨勢。另一方面,試圖厘清自然災害對於統治者、基督教會與普通民眾之間關系的復雜影響。同時,探討自然災害與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基督教化之間的緊密聯系。

(二)重要觀點

該成果認為,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是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社會轉型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對地中海東西部地區的經濟、政治、軍事和民眾心理等方面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自然災害間的緊密聯系易對受災地區產生疊加效應。拜佔庭帝國良好的發展趨勢被大規模瘟疫的多次暴發所擾亂,而地震、海嘯、水災、“塵幕事件”等自然災害也是帝國西部(3世紀末至5世紀后期)與東部(6世紀中期開始)出現人口下降、經濟蕭條、城市衰落、政局混亂、軍事失利和民眾精神狀態頹廢等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災害導致帝國人口減少、城市與農村正常秩序受到擾亂乃至崩潰,由此進一步造成帝國財政收入劇減與軍隊開支減少,從而帝國政治局勢惡化,也導致軍隊規模縮小,使帝國在戰爭中處於不利境地,帝國民眾也由於自然災害而產生絕望與恐懼情緒。

與此同時,政府、教會及民眾所採取的各種應對措施也深刻影響了古代晚期地中海世界的發展趨勢。災后政府的救助對於災區正常生產生活的恢復至關重要,而持續發生的瘟疫、地震等災害也令政府當局所受到的經濟壓力與日俱增。“救助”與“放棄”這兩種選擇對地中海地區,尤其是東部地區的城市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進而影響到整個地中海周邊地區的發展走勢。在前現代社會,生態環境的變遷往往關系統治者的合法性是否成立的問題。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成為對帝國統治者所推行政策乃至其本身權威的重大挑戰,並成為當時文化與宗教轉型的基本影響要素之一。

此外,“古代晚期”作為地中海世界各地區、各民族發展的重要階段,開始於皇帝戴克裡先(Diocletian,284∼305年在位)上台,結束於皇帝莫裡斯(Maurice,582∼602年在位)為兵變所推翻。與傳統“古代晚期”研究單純強調文化變遷不同,該成果提出,“古代晚期”的研究應對地中海周邊地區的發展形勢進行整體把握,不僅要關注該時期地中海周邊地區的社會文化變遷,同時也要重視國家層面的經濟、政治與軍事等方面的發展與變化。在“古代晚期”,周邊蠻族對拜佔庭帝國治下的地中海世界施加的不斷增大的壓力以及帝國內部經濟、政治等方面的重重困境,拜佔庭帝國東部地區與西部地區政府面對壓力與困境所進行的政策調整,這些政策調整所帶來的后續影響,地中海地區城市的發展與變遷,以及基督教在地中海世界及其周邊地區的傳布與發展。在古代晚期,地中海周邊地區的社會面貌逐漸發生變化,這一階段不僅不同於“3世紀危機”前的地中海世界,也與7世紀之后地中海世界的面貌大不相同。作為一個過渡和轉折時期,古代晚期承接了古典時期與中世紀這兩大歷史階段。

三 成果的價值

(一)學術價值

該成果有助於豐富古代地中海地區的生態環境史研究,同時,也為古代晚期的社會史研究提供了一個新視角。該成果將為剖析3∼7世紀地中海地區歷史中人口、環境、社會與文化關系之間的互動過程提供可行的闡釋路徑,對國內“古代晚期”環境史研究的開拓具有一定的貢獻。

(二)應用價值

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和社會工業化程度不斷加強,環境問題更加突出。不僅現代社會存在霧霾、沙塵暴、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在古代社會,地震、水災、海嘯、“塵幕事件”等原生及次生災害也嚴重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對古代晚期地中海地區自然災害的災后救助及社會影響進行探究,可為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過程中緩解和預防災害提供借鑒。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