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勇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清史研究取得累累碩果,但仍有一些問題有待深入探討,如清代軍事史、戰爭史,以往多著眼局部戰爭或重大戰役,缺乏宏觀系統研究。最近,李治亭、楊東梁主編的九卷本《清代戰爭全史》,由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是國內第一部系統全面的清代戰爭通史,是清史研究的新突破。
規模宏大,體例有所創新。該書分為9冊,共330余萬字,相較以往其他斷代戰爭史論著,規模更加宏大﹔各卷最后附有“戰役戰斗名錄”,共達364條﹔書中各類歷史圖片總計約300張,稱得上是包羅甚廣、內容豐富的一部力作。該書充分考慮清代戰爭類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立足空間地域,結合時間線索,兼顧戰爭類型,大力創新編撰體例。從縱向看,其時間脈絡貫穿了清王朝的興、盛、衰、亡全過程﹔從橫向看,其地域范圍涵蓋了清代的邊疆與內地﹔從戰爭性質看,囊括了國家統一戰爭、農民反清戰爭、資產階級革命戰爭、反對列強侵略戰爭等多種類型。這種結構設計,可以集中而完整地呈現某一地域在整個清代所發生的相關戰爭。
綜合考察,展現每場戰爭的全過程。有清一代,除了農民起義、統治集團內部的戰爭等,還爆發了反抗外來侵略戰爭。全面梳理和分析這些戰爭過程,需要對戰爭史撰寫原則有明確認識。對此,該書認為應綜合考察,處理好九個方面的關系:一是戰爭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二是戰略與戰術,三是兼顧交戰雙方,四是戰役的共性與個性,五是戰爭與戰場,六是將軍與士兵,七是戰爭的階段性,八是戰役的勝與敗,九是正義與非正義的區分。每卷依據各自特點,重點把握所應注意的各方面關系,試圖將與戰爭相關的因素全景呈現出來。以第二卷《西部世紀之戰》為例,作者在開篇專列一章“明清之際的中國西部”,介紹時代背景,為后文敘述戰爭做鋪墊,克服了以往隻寫時間而不寫時代的缺陷。第四卷《西南邊疆之戰》,特意強調西南戰場的自然環境“水土惡劣,瘴氣傷人”,導致清軍“談瘴色變,人人畏懼”,克服了以往隻寫地點而不寫地理的不足,使戰爭史過程更加全面和立體。
辯難質疑,提出新解。不斷提出新觀點新見解,是學術研究的生命。該書努力創新,不僅有宏觀層面的體例創新,還有散見各卷的觀點創新。第一卷《清代統一戰爭》,沒有採取學界慣用的1644年清軍入關作為清史起點,而將視野上溯到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至1683年康熙帝統一台灣,整整百年戰爭,終告功成。立足“大一統”的高度解讀清史,是貫穿其中的一條主線,也是其學術創新點和閃光點。調整立場,轉換角度,對一些老問題得出新認識。如第九卷《辛亥革命戰爭》,肯定了革命黨人推翻清朝、結束帝制的偉大貢獻,但也指出革命隊伍中階級力量軟弱、領導組織渙散等弊病,才是導致辛亥革命不夠徹底的主要原因。
以史為鑒,經世致用。該書深入挖掘和分析歷次戰爭的得失成敗,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啟迪。比如,第二卷《西部世紀之戰》,依托堅實的檔案材料,証明西藏自古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清朝征戰的目的是為了保障西部邊疆穩定和領土完整,有力駁斥了美國“新清史”學者所持“清朝征服論”等謬論,對於我們牢牢把握邊疆研究話語權,具有現實意義。又如第六卷《近代反侵略戰爭》細數自1840年至1911年間,中國遭遇的西方列強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糾正了那些罔顧歷史事實、美化列強侵略的歷史虛無主義錯誤認識。
此外,該書在資料搜集、圖文結合、行文表述等方面也可圈可點。所用資料不僅有清代檔案、實錄、官書、方略、筆記,還盡可能囊括如英、俄、日、韓等外文材料。另外,為了增強敘事效果,各卷均注意使用圖片。如第二卷《西部世紀之戰》,作者繪制了康熙時期昭莫多之戰位置示意圖、清聖祖親征朔漠示意圖等﹔第四卷《西南邊疆之戰》引用多張珍貴原圖,起到了以圖証史、圖文互証的功效。當然,該書成於眾手,各卷內容難免參差不齊。比如,有些卷所用史料以公開出版的檔案和文獻為主,未能充分搜羅利用未刊檔案,部分卷次的章節比重不盡合理。如果再版,相信會對這些不足予以改進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