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明代科舉體制下的經學與地域研究

2021年08月10日08:58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陳時龍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明代科舉體制下的經學與地域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3CZS017),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科舉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重要的考試和選官制度。明清時代的科舉不僅為統治階級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還在整個社會中培養了一個享有經濟、文化權力的士紳階層,其影響上及朝廷,下及每一個庶民家庭。因此,近百年來,學術界對明代的科舉制度與實踐、科舉對社會的影響、科舉對學術的影響已有很成熟的研究,而對科舉八股文、策論等考試內容也多有研究。從科舉與學術來看,“五經取士”的明代科舉對經學在明代的發展無疑也產生過重要影響。之前的研究多承襲顧炎武以來的觀點,簡單地認為明代科舉使經學庸俗化。但是,學術總是不能脫離現實社會而懸空存在。明代的科舉使經學很有趣地與地域社會結合到一起,即相當普遍地,一個府或一個縣級地域內的士子會選擇在科舉考試中選擇同一種經典作為本經,該成果稱之為“地域專經”。該成果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探討明代科舉體制之下這種“地域專經”的文化現象,具體要解決以下幾個問題:(1)“地域專經”現象在明代有多普遍?(2)“地域專經”在各地域是如何形成、延續、發展、衰弱、消失的,在什麼時間消失?(3)“地域專經”對明代社會及明清學術有什麼樣的影響?因此,該成果既可以使我們對明代學術史的研究視野可以向下延伸,描繪明代縣一級地域上一幅幅生動的學術動態,豐富對明代學術史的認識,同時也有助於理解明代科舉在經學傳播和普及方面所起的作用,並幫助人們重新審視明代經學在中國經學史上的地位。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該成果主要分導言、正文八章、結語等十個部分。

導言。導言主要介紹本項研究開始的源起、“專經”、“地域專經”、“科舉化經學”等幾個核心概念,並對相關學術史進行回顧,介紹相關的資料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地域專經的形成”。本章主要討論“地域專經”的背景,包括唐以來的科舉與經學的關系、明朝“一經取士”的科舉政策及其運作,並探討士子如何在朝廷政策的影響下進行本經的選擇,以及士子擇經因為地域傳統學術、某些著名的經師的授經等因素的影響下而趨同並逐漸形成地域專經之過程。

第二章“地域專經”之分布。作為接下來的個案研究的基礎與出發點,本章利用數據統計和文字的線索介紹了明代五種經典在全國典型的分布地域。對於《春秋》、《禮記》兩種肄業者較少的經典,主要通過對鄉試錄、會試錄的數據分析來獲知其專經地域有哪些,而對於《易》、《詩》、《書》三種經典而則主要依賴於明代士大夫文集及地方志的文字記載進行判斷。

第三章“安福《春秋》”、第四章“黃岡《禮記》與麻城《春秋》”、第五章“余姚的《禮記》和《易》”、第六章“無錫《尚書》”。這四章乃是四個個案的研究,主要討論“地域專經”在各個不同的地域是如何形成、延續、發展、衰弱乃至消失的。這四個個案,分別選擇一個典型的地域來進行研究,並且涉及五經中的四種,即分別是:江西安福縣的《春秋》經、湖廣黃岡縣的《禮記》與麻城縣的《春秋》(因為同屬於黃州府,且彼此鄰近,作為同一個案來進行處理)、浙江余姚縣的《禮記》與《易》、南直隸無錫縣的《尚書》經。在選擇個案時,除了關注地域覆蓋面盡量要廣之外,還考慮到這四個案例的特點:安福縣的《春秋》經是明代科舉專經中的最具代表性的個案﹔黃岡縣的《禮記》與麻城縣的《春秋》除了各自擅長一種本經外,彼此作為鄰近且同屬一府的兩個縣,相互影響也很明顯,即黃岡縣的《春秋》與麻城縣的《禮記》也同樣表現優秀,至少在鄉試層面如此。這不能不讓人關注到兩個地域在科舉中選擇本經的主觀上的差別化競爭策略與客觀上的彼此影響。浙江余姚縣是一個科舉大縣,而之前學者所關注到的其擅長孤經《禮記》只是其科舉專經的一個方面,因為余姚縣士子還有另外一門擅長的本經———《易》。一個科舉發達縣擅長兩種經典,也是地域專經現象的一種較為特別的表現。正是通過對以上不同地域、不同經典的個案分析,我們可以解剖明代科舉地域專經的現象,逐漸呈現地域專經發展演變的規律。

第七章“毋自私:傳播視野下的地域專經”。本章是從傳播的視野來看明代科舉之地域專經,主要是關注地域專經科舉優勢消解的問題。一些地域在某種專經上的科舉優勢,最終會在晚明隨著知識的傳播而消解。知識傳播有若干途徑,包括宦游、移民、教塾、游學、士人通過集會與社集共同研討、科舉參考書等出版物的發行與傳播等,這些社會性因素,使不同地域之間各自的專經優勢日趨平衡,而最終地域專經的消解亦部分基因於此。

第八章“亦一徑也:經學史視野下的科舉化經學”。本章要處理的問題是明代科舉之“地域專經”對明代社會及明清學術有什麼樣的影響?要解決這一問題,就要討論明代的科舉化經學在整個經學史上的地位。向來論明代經學,多從其對於經典詮釋的價值來評判,是站在經學的立場上看明代經學,而不是站在經學史的立場上看明代經學。但是,經學史不僅有經典詮釋本身的繼承、發展、演變的面向,也應該有經學與各個時代相銜接的社會的面向。從經學史來看,明代科舉化經學並不是憑空出現的。它是在明代經義取士政策的籠罩下,在繼承宋元經學的基礎上,適應科舉而形成的一種經學形式,是治經之“一徑”。甚至,與清代以考據學為主流不同,明代人視科舉化的經學為正途。而且,這種面對最廣大的一般讀書人的科舉教科書,不僅影響大,而且傳播與擴展深遠,對經學的普及起到重要作用。

結語是對整個研究成果的各個部分進行簡要的總結。

三 成果的創新之處及其學術價值

該成果的創新之處如下:(1)首次正式提出明代科舉中“地域專經”的概念。之前學術界雖然對專經的問題有過一定的研究,但從未認識到其普遍性,更沒能將經學、科舉與地域、家族等要素結合起來進行系統的研究。因此,該成果不但首度正式提出明代科舉文化中的“地域專經”概念,並對此現象作了開拓性的研究。(2)對於明代經學史研究而言,該成果放棄了以經典學者及其注釋為素材的研究方面,轉而探討經學在地域、家族等基層社會中的影響,也拓寬了明代經學史的研究面向。因此,該成果將豐富人們對明代學術史、科舉史和社會史的研究,更清楚地看到科舉體制下明清基層社會的讀書人的一種生活狀態。

該成果學術價值如下:(1)明代科舉之“地域專經”現象銜接了國家政策、區域社會、學術傳統等重要的學術問題。對它的研究既深化了對科舉制的認識,也深化了對地域社會、國家與社會互動等問題的認識。科舉對明清社會影響深遠,對明清的社會流動起到重要作用。人們通過科舉進入不同的社會等級,而經學的學習便是工具,但一直以來學者對於人們如何選擇經學進入科舉,並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注。該成果提出並解決了一個問題:當人們在明代紛紛以經學進入科舉時,究竟會形成什麼樣的社會文化?在認識到“地域專經”是明代基層社會中有普遍性的現象后,安福縣的《春秋》、黃岡縣的《禮記》、麻城縣的《春秋》、余姚縣的《禮記》和《易》、無錫縣的《尚書》這樣一幅幅生動的地域學術動態,深化了對於明代學術與科舉的認識。(2)從經學史研究的角度來看,該成果不以經典專家及其經學著作為主要素材,轉而探討科舉化經學在地域、家族等基層社會單位中的影響,拓寬了明代經學史的研究取向。明代經學史的研究雖不發達,然而,長期以來,明代經學衰微的認識卻深入人心。但是,如果說宋以前的經學是一種精深的學問,那麼明代的經學卻更是一種普及的、科舉化的經學,而且從流行的角度來看,明代經學卻是發達的、普遍的。明代“經義取士”的科舉之法,雖然付出了經學庸俗化或者解經的隨意性的代價,卻使經學在明代士人達到極高的普及程度。經學從宋以前的專精,到清代普及於整個社會,明代的科舉化經學在其間的過渡作用不可謂不重。該成果從另外的角度來評判明代的科舉化經學,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明代經學的傳播與擴展,並且從縱的經學史的延續上更客觀地評價明代經學在經學演變過程中的作用,可以對明清經學的繼承性有更深刻的認識,而不只是去向明代學術找考據學的淵源。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