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李毅:增強學術自信 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和責任

李毅2021年08月04日09:44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增強學術自信 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和責任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在全黨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之際,重溫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更加深刻認識到哲學社會科學在實現民族復興大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深刻認識到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自信方能自強,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首先要增強學術自信。

我們要以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自覺增強學術自信。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這個“大”主要體現在隊伍、數量和投入等方面,而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准、學術話語等方面的能力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增強志氣、骨氣、底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強化責任擔當,從黨和人民的實踐出發,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邏輯,形成我們的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准、學術話語。實踐—理論—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發展歷程的寫照,也是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之道和優勢所在。

增強學術自信,就要堅定為黨和人民做學問的信念。從事任何一項工作和事業,都有一個為什麼的價值取向問題。馬克思說:“哲學家並不像蘑菇那樣是從地裡冒出來的,他們是自己的時代,自己的人民的產物,人民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裡。”我們要讓自己的專業志趣服從社會需要,個人的小專業服從服務黨和人民的大事業。這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有的良知和責任。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始終站在黨的立場認識問題,從人民利益出發分析問題。站對了立場,才會運用正確的武器,否則害莫大焉。我們要堅定為黨和人民做學問的志趣,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用學術講政治,以政治強學術,做出馬克思主義大學問、真學問。

增強學術自信,就要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的路子。馬克思曾說過,對哲學家們來說,從思想世界降到現實世界是最困難的任務之一。這恰恰是哲學社會科學的任務和作用。關於學術,《共產黨宣言》譯者、語言學家陳望道說,“學就是原理,術就是應用”。研究科學原理,是對真理的追求﹔應用科學原理進行實踐,就可以解決社會存在的問題。他還說過,“我們研究語文,應該屁股坐在中國的今天,伸出一隻手向古代要東西,伸出另一隻手向外國要東西。這也就是說立場要站穩,方法上要能網羅古今中外”。而問題在於要能“化”。既不能“據外論中”乃至“以外律中”,又不能“據古論今”乃至“以古律今”。中國當前的實踐是我們研究學術的出發點、立足點。哲學社會科學要在揭示規律、講好中國奇跡背后的道理學理哲理上下功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鑒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善於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特別是要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的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的資源。這是我們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的科學路徑,也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和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校要旗幟鮮明、大張旗鼓講馬克思主義、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講共產主義,旗幟鮮明、大張旗鼓講黨的性質、講黨的宗旨、講黨的傳統、講黨的作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講好,不是容易的事,需要真學問、大學問。我們要把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執著和堅守,對黨和人民的忠誠,始終貫穿到做學問當中,把做出真學問、大學問奉為價值追求、畢生事業。

(責編:王小林、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