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編審、二級研究員
2019年度《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以下簡稱《成果文庫》)共接受申報504項,經過嚴格的評審程序,最終確定78項入選。就入選成果總體而言,堅持問題導向和學科自身發展規律,社科研究領域擴寬,傳統優勢學科突出,運用新的研究視角與方法進行研究的成果繼續涌現。特別是在習近平總書記“5·17”講話精神指引下,繁榮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覺性進一步加強,圍繞“三大體系”建設,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相結合,取得了不少豐碩成果。可以說,《成果文庫》入選成果代表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新發展態勢,展現了當下中國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
馬克思主義 哲學 法學
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2019年度《成果文庫》在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共有5部作品入選。其中《〈共產黨宣言〉漢譯本與馬克思主義話語中國化研究》詳盡考証了這些譯文、譯本產生的歷史語境、譯者身份、寫作過程、版本源流、文本價值等,分析了馬克思主義重要術語和核心語句等在《宣言》漢譯本中的詞頻變化、語義變遷及其原因,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原概念在中國語境中賦予中國意涵,容納中國經驗、文化,發生的意義再生產,形成中國表述的過程。科技與經濟相互牽引和推動,構成了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的核心動力,《馬克思“科技—經濟”思想及其發展研究》揭示了馬克思這一思想是其整體理論在不同發展階段最深邃的理論基質和最具前瞻性的思想洞見。《中國共產黨領導意識形態建設的歷史經驗研究》則從思想理論認識、實踐經驗總結、創新成果應用三個層面系統展開。《中華傳統文化弘揚與現代化發展研究》對一系列帶有整體性、全局性的基礎問題及其學理內涵進行了深入研究。
哲學在各分學科都取得了進展。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領域,《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與中國哲學的現代轉型》提出了解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民族文化身份認同問題的新思路。過去百年間,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通過對中國哲學現代轉型和傳統更新的積極參與,已經由“在中國的哲學”轉變成“中國的哲學”。在邏輯學領域,《邏輯學視野中的認知研究》把認知、計算、邏輯和文化的概念、方法以及理論作為一種解釋學框架,通過它對邏輯與認知的關系做出新的闡釋。該研究對建構中國特色人文學科體系有著重要的意義。在中國哲學領域,歷史上經學是中國學術思想的核心與基礎,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柢之學。《宋代經學思想發展史》首次改變了過去從觀念史角度研究宋代理學、哲學的模式,吸收了詮釋學、范式轉換理論、社會政治理論等,分析兩宋理學諸儒如何通過經典詮釋的形式建構新的思想體系、表達政治理念,同時也借此完成經學由漢學到宋學的范式轉換。《經學與實理:朱子四書學研究》試圖在准確把握和詳盡分析朱子四書學的基礎上,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借鑒。在西方哲學領域,《西方哲學中國化史論》認為,“西方哲學中國化”不同於“西學東漸”,不同於“西方哲學在中國”,而是指西方哲學被中國人知曉、理解、接受、辨識,並不斷成為中國文化現代元素的歷史進程,是中國人立足中國式思維和中國式立場不斷去解讀西方哲學的過程,是中國人鮮明的主體意識和主動精神實現的歷程。在熱門話題“打通中西馬”上,《四百年中國思想文化之大變局》認為,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四百年來中西互動和融合的最新思想成果和最高理論形態。
法學基礎理論和當前一些熱門部門法學也取得重要進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論創新與實踐探索研究》闡釋了中國法治道路的本體、理念、內容與方策四者的相互關聯與系統整合。《論佛教對中國傳統法律之影響》總結了影響方面的多元性、影響內容的復雜性、影響進程的曲折性等特征。《侵權公平責任論》提出借鑒英美法系衡平法的“衡平法追隨普通法”法諺,構建以《民法典》為中心的侵權公平責任理論體系。《網絡犯罪的法教義學研究》立足於刑法教義學立場對網絡犯罪展開了系統創新性分析。《債法總則》闡述了民法典去法典化最重要的領域——債法領域如何應對民法典和特別民法的關系,提出民法的本質是“歷史生成的自然法”,若特別債法領域的規則已經具有“新自然法”屬性,則完全可以納入民法典。
經濟學 管理學 統計學
經濟學領域是我國社會科學優勢學科,圍繞闡發中國經濟發展奇跡,在學科基礎理論和應用對策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重要成果。《中等收入階段的中國產業升級:經驗和理論》以中國經驗和全球數據証偽了世界銀行的“中等收入陷阱”假說,闡明了中等收入階段的中國發展奇跡。《中國勞動經濟史(1949—2012)》系統研究了這一期間中國勞動經濟發展演變的規律與邏輯。《對外貿易影響我國勞動力要素流動的經濟效應研究》構建了一個關於兩者關系比較完整科學的分析框架。《面向制造強國的中國產業政策》從中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躍進的基本事實和要求出發,提出要防止“過早去工業化”,通用技術創新應成為產業政策重點,促進戰略性前沿技術、通用技術和共性技術的研發和擴散應用。《縱向財政不平衡形成機制、激勵結構與平衡策略研究》建立了一套科學的方法測度中國縱向財政失衡與縱向財政缺口,以及縱向財政失衡及其糾偏機制激勵效應識別方法。《中日貨幣戰爭史(1906—1945)》研究戰時經濟背后的貨幣金融策略,並拓展至整個近代時期的國際貨幣金融對抗,整體推進了近代中國貨幣和金融發展史研究。
管理學類的《中國動物疫情公共危機:演化機理與防控政策》遵循健康中國戰略、生態文明發展、多學科交叉防控的理念,提出了推動中國動物疫情公共危機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改革方案。統計學研究成果《非市場服務測度與績效評價研究》提出了對非市場服務測度的基本思路。
歷史學 考古學 民族學
這方面入選成果主要以中國問題為主,各類專題研究不僅推動了斷代史學科的發展,也對當前治國理政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近年來,關於海疆問題、海權問題以及海洋資源開發問題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秦漢海洋文化研究》作為該領域第一部學術專著,具有填補空白的學術意義。《秦簡所見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利用裡耶秦簡和岳麓書院藏秦簡為主,注重行政運作細節,改變了以往研究中材料受限導致的以價值判斷為主的研究取向。《中國古代鄉裡制度研究》則將鄉裡制度置於王朝國家的統治理念、制度體系以及區域性政治經濟與社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秦漢土地制度研究》認為秦漢土地私有制的發展極大調動了地主和農民的積極性,但也是最終導致土地制度被完全破壞的主因。該書的諸多發現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戰國秦漢史的內容。《新發現古籍紙背明代黃冊文獻復原與研究》擴大了公文紙本古籍紙背文獻在學界的影響。而《明清華北的商業城鎮與市場層級》則通過採用全新的計量方法,推進了傳統商業城鎮研究的量化和深入。《清前期重大自然災害與救災機制研究》分析清朝統治者通過不同類型的賑災實踐獲取統治合法性的歷程,認為清前期災賑機制確實達到了中國歷史上的巔峰階段。《康藏史》作為一部大型藏區地方史著作,填補了藏學領域的一個基礎性空白,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戰爭、稅收與財政國家建構:近代中國所得稅研究》探析西式稅制在中國落地生根的內在機理,從戰時財政運作角度探究晚清制度變化中“舊制”與“新規”交互影響的復雜形態,開創了近代制度史研究新領域。
中國文學 外國文學 語言學
這些學科都是傳統優勢學科,新的方法不斷被採用,拓寬了學科研究領域,特別是近年來這些學科的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也取得了重要進展。《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有助於形成中國自己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理論。《魏晉南北朝歌詩研究》把這一時期的歌詩、詩歌、音樂、舞蹈以及其他與歌詩表演藝術有關的內容,置於立體相關的背景下,以琴、箏等樂器為切入點,這樣的研究思路對於深化歌詩研究是有意義的。《〈史記〉文學經典的建構之路》關注每一朝代《史記》文學傳播、闡釋與接受的背景,進一步認識了《史記》的文學特征以及在中國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元代文人群體的地理分布與文學格局》厘清了元代文學發展的總體脈絡,將許多看似個體的文學現象進行了較為准確的邏輯歸位。《報刊史料與20世紀中國文學史》描述在西學東漸、政權更迭等復雜政治與文化背景下,20世紀中國文學創作、文學傳播與大眾傳媒、文學編輯、市場及讀者之間的聯袂互動,揭示出中國近現當代文學區別於古典文學的內在生產機制。《民國城市的文學想象與民族國家觀念》對南京、重慶、北京、天津、上海、成都等民國城市的文學想象進行探究。《中國現代文學史料批判的理論與方法》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領域第一部從“史料批判”角度討論現代文學史料的論著,是運用批判性思維對現代文學史料批判的內容、規范、方法、價值等進行的一次較為完整的總結和反思。
在外國文學研究領域,俄羅斯被譽為與法國、美國並列的“三巨頭”之一。《俄羅斯符號學研究范式的百年流變》從“科學范式”視角審視俄羅斯符號學的百年發展歷程,考察其在思想層面的學術思潮、知識層面的理論建構以及運作層面的學理特征,並聚焦於百年來俄羅斯符號學全部理論學說中所承載的“歷史意義”。《T.S. 艾略特文學思想研究》是國內外第一部全方位對艾略特進行整體系統研究的著作,體現了中國學者在建構國際學術話語權上所做出的努力。《巴赫金對當代西方文學理論的影響研究》以西方文學理論大師級學者和重要文學理論思潮流派為主要研究對象,探究巴赫金是如何影響他們,他們又是如何接受並創造性發展巴赫金思想的。《雙重敘事進程研究》採用作者首創的“隱性進程”和“雙重敘事進程”理論,探討隱性進程在情節背后的存在對翻譯提出的挑戰。
在語言學領域,研究選題不斷擴展,《不平等與不對等》旨在研究條約的譯者群及其翻譯活動、條約的翻譯問題、不平等條約的翻譯與近代中國國際法觀念的形成,以及不平等條約的翻譯與近代中外關系的確立發展等問題。可以發現,一部晚清條約史就是一部近代翻譯史。社會科學翻譯史研究應置於與傳統文學翻譯史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並宜借鑒社會史、概念史、全球史、文化史等外部研究方法。《明代南京官話軍屯移民語言接觸演變研究》發現明代南京官話軍屯移民語言600年來在南北不同環境中流變的共性與個性差異。
新聞學與傳播學 藝術學
新聞學與傳播學入選成果主要集中在前沿領域。《網絡語言與社會表達》對網絡語言如何表達社會情緒、加強群體交往、傳播健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等問題進行了多種視角的研究。視覺修辭學(visual rhetoric)是一個新興的學術領域,《視覺修辭學》沿著“學科建制”的思路與要求,從修辭理論與修辭方法兩個維度出發,搭建了視覺修辭學知識體系。
藝術學中的《碎金風華——音樂文物的復制、復原研究》對音樂文物的“仿制”“復制”及“復原”等不同概念做了理論探索,是首部呈現該領域研究成果的學術專著。《中國藏族服飾結構譜系》則填補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文化特質在服飾上“有史無據”的不足。
總的來看,2019年度《成果文庫》入選成果具有鮮明的特點。一是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以當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引領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並在各個學科取得重要進展。二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的自覺性大為增強。三是堅持問題導向,以問題引領學科發展,通過學科研究深化問題研究,不少研究成果還具有智庫研究特點。四是把握學科發展導向,增強中國學界關於學科發展方向的話語權。五是強化課題研究在學科發展史中的創新價值,有些課題具有學科首創意義,有些課題旨在完善學科系統性,有些課題在採用新方法上具有革命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