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研究

2021年06月02日16:59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李漢林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發展過程中的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4ASH013),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張彥、魏欽恭、吳爽、向眉。

如何在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把握中國社會發展的形勢,如何分析和看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於我們國家當前與今后的發展至關重要,對研究者以及政策制定者能夠在事實基礎上做出正確的分析與選擇至關重要。基於這種考慮,我們嘗試系統地從理論與方法的結合研究社會景氣。我們期望,通過對社會景氣以及社會信心的研究,能夠使人們可以較為准確地把握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形勢,較為全面地把握經濟社會的運行狀況,從而使理論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全面、可靠的數據基礎。

我國對社會發展狀況的監測還沒有專門機構進行系統研究。這一方面是因為對社會發展狀況的監測難度大、涉及面廣、主客觀數據資料收集較難﹔另一方面與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的觀念有關。經過多年的理論與方法准備,該成果開展了中國自己的社會景氣研究。通過社會景氣的研究,我們可以分析國家社會發展狀況,同時為判斷社會發展情勢積累更豐富的科學數據資料﹔在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作為“晴雨表”的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狀況是我們進行學術研究和政策制定的一項重要事實基礎。進行社會景氣研究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其一,社會景氣的研究有助於國家與政府從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把握國家社會發展與變化的狀況,努力使社會景氣像經濟景氣一樣,作為能夠反映我們國家發展程度與狀況的“晴雨表”。其二,社會景氣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對各級政府行為進行評估。其三,社會景氣的研究有助於社會學的學科建設。

該成果首先試圖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說清楚社會景氣的概念。我們認為,社會景氣主要是指人們對他們目前所處的社會環境的一種主觀感受。在很多情況下,人們能夠直接觀察到的首先是每一位具體的個體對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的非常具體的主觀感受,或者說,人們能夠直接了解和觸摸到的是這些個體對一些具體問題的主觀態度。但是,如果我們能夠通過科學的抽樣得到這些個體的主觀感受與主觀態度的話,那麼,這些個體的主觀感受和主觀態度就有了總體意義。通過這種方法,我們因此能夠把握住所推論總體的主觀感受與主觀態度。換句話說,個體層次上的主觀態度一旦“化合”到總體性的社會情緒之中,那麼它就具有了反映一個所要研究與觀察的社會的能力,或者說,這種個體的主觀感受與主觀態度就會具有了反映總體性社會事實的特征。所以,社會景氣,包括社會信心,可以理解為人們主觀感受與主觀態度的一種總體性體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感到,人們的主觀感受能夠反映一個社會的客觀現實﹔人們主觀感受到的客觀現實也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社會景氣的水平和社會發展的程度。

其次,通過研究,我們試圖說明測量社會景氣的兩個事實依據和兩個理論依據。

測量社會景氣的兩個事實依據如下。

其一,我們可以通過科學抽樣的辦法觀測到人們對他們所處的社會宏觀與微觀環境的直觀感受。一般的公眾可能說不清一些大道理,但是他們卻可以從日常的生活中確確實實地來感受幸福不幸福、認可不認可、滿意不滿意。

其二,我們也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來評估政府管理國家的水平以及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質量。政府作為管理國家的機器和公共資源的管理者和分配者,其最重要的職責就是要用盡可能公開、公正和公平的方式提供和分配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滿足公眾的需求和期待。對此,人們可以直接感受與評估,政府所提供的這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是否具有滿足公眾需求與期待的數量與質量,提供這些產品與服務的方式與過程是否公開、公正和公平。正因為如此,滿意不滿意不僅成為一種最直接的觀察與感受,同時也成為一種最重要的評價。

政府與公眾,是在一個發展的社會中互動的兩個最重要的主體。離開了這兩個主體,我們就無從分析社會,無從分析一個社會的結構,無從分析一個社會的環境乃至這個社會的景氣。抓住了分析政府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績效,抓住了探討公眾作為一個主體滿意不滿意的感受,那麼我們就會抓住測量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核心問題。

測量社會景氣的兩個理論依據如下。

其一,許多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表明,人們的主觀感受能夠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客觀現實﹔人們主觀感受到的客觀現實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社會治理的水平和社會發展的程度。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判斷,一個發展狀況良好的社會應該是一個景氣的社會。

其二,由於一個社會中許多重要的外在的客觀變化都能在人們的主觀感受中穩定地表現出來,那麼,通過科學抽樣的辦法,就能把每一個個體的主觀感受“歸納”成為特定群體的主觀感受,進而使研究者有可能來觀察總體的主觀感受。換句話說,個體層次上的主觀態度一旦“化合”到總體性的社會情緒之中,就可能會具有社會事實的特征。雖然社會景氣是人們某種主觀態度的總體性體現,但反映的是整個社會結構是否整合有序、整個社會環境是否安定團結、整個社會方向是否順應民意。

另外,對於一個社會的社會環境在一般的情況下可以從兩個方面觀察。一是在社會結構層面,社會上的制度安排能否最大限度地照顧到大多數人的利益,努力實踐公平正義、公正透明、懲惡揚善,推動機會均等、平等參與,激勵向上,推動競爭。

二是在人們的主觀感受層面,人們是否以及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夠感受到他們所認可的這種制度安排。當社會結構層面的良好制度安排與人們事實上的主觀感受比較一致的時候,一個蒸蒸日上的良好社會環境就會被營造出來,這個社會就會呈現一種景氣的狀況。反過來,如果社會結構層面的制度安排及其后果與人們事實上的主觀感受不一致或者完全背離,這個社會的社會環境就會變得日益惡化。

我們強調更多的是人們對社會環境的主觀感受。概括起來說,人們對社會環境的這種主觀感受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觀察,或者說,我們是通過三個子量表來測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社會景氣:第一是滿意度,第二是相對剝奪感,第三是對政府的信任度。所以在整個研究過程中,我們具體地測試和運用這三個子量表即滿意度、相對剝奪感和對政府的信任度來分析、研究與觀察中國的社會景氣。

研究表明,當具體分析人們對社會環境主觀感受的結構時,首先能夠觀察到的是人們滿意或不滿意的社會情緒,當進一步深入分析人們為什麼以及和誰相比滿意或不滿意的時候,對相對剝奪感的分析就具有了舉足輕重的意義。另外,不同層級的政府,都承擔著構建安全穩定的社會秩序、營造包容和諧的社會環境的責任。不同群體的不滿意度,直接或間接都會與政府制定的政策、提供的公共服務、政府的社會管理水平以及履行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相關。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對政府的信任度,既可能是造成人們對社會環境不同主觀感受的一種原因,也可能是這種主觀感受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后果。

最后,我們在研究中還深入探討了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之間的關系。在我們看來,社會景氣所描述的主要是人們對其所處的宏觀與微觀環境的一種主觀感受,而社會信心則主要是指人們對自己的日常生活狀況以及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形勢等諸方面的主觀感受進行綜合判斷后得出的對未來發展前景的預期。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兩者之間的一個根本區別是,社會景氣研究的是人們對目前社會環境的主觀感受,而社會信心則是人們對未來社會環境狀況的一種預期。社會景氣與社會信心是分析與研究一個社會的兩個重要的方面。如果抽去對社會景氣的研究,那麼人們對社會信心的分析就沒有了條件和前提﹔反過來說,如果放棄了對社會信心的探討,那麼,人們對社會景氣的思考起碼就缺少了理論與實踐的張力。

我們期望通過對社會景氣的研究,能夠使人們可以較為准確地把握社會變遷與發展的形勢,較為全面地把握經濟社會的運行狀況,從而使理論的研究以及政策的制定有全面、可靠的數據基礎。

對社會景氣的進一步研究還可以下沉一個層次,即從對社會景氣的觀察下沉到對一個組織景氣狀況的分析與研究。事實上,一個社會的景氣離不開這個社會中各種不同類型組織的景氣。當一些社會成員在自己所隸屬的組織中不愉快、不滿意,感受不到組織的激勵,體會不到其他組織成員的幫助和支持,那麼,他們這種不滿的感受和情緒就會或多或少地以各種方式宣泄到社會當中去,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個社會的景氣。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研究一個組織的景氣能夠使我們在更深層次上理解社會的景氣。這恰恰也是我們研究組織景氣與社會景氣的意義。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