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大學基地研究員
5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這是繼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以及2019年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聯組會上發表重要講話之后,又一次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在回信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為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是對哲學社會科學界的鞭策與囑托。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擔當使命,以“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為落腳點,回答好“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這一重大課題。
一、在推進理論創新發展中堅持中國道路。一個國家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決定著這個國家的根本方向和前途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是一條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適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正確道路。當代中國的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充分証明:我們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台,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哲學社會科學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堅定人們的道路自信,就要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道路,不斷從實踐中提煉真知,切實增強理論自信。必須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把理論武裝、理論指導和理論創新結合起來,自覺把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和學術導向統一起來,寓政治於學術之中,寓道理於學理之中,用自主性、獨創性的中國理論闡釋中國道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不斷深化黨的創新理論的研究宣傳闡釋,在深入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演進中,進一步深刻闡明我們黨在推進革命、建設、改革的進程中經過反復比較和總結,歷史地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深刻闡明我們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中,在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結合中,開創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一條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的正確道路,必須倍加珍惜、長期堅持、永不動搖。要通過社科理論研究,更好地用中國話語解讀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講清楚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民族復興故事,講清楚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馬克思主義為什麼“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麼“好”的歷史邏輯和現實邏輯,講清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尤其是要結合中國共產黨百年來走過的非凡歷程和書寫的恢宏歷史篇章,講好中國共產黨矢志踐行初心使命的故事、篳路藍縷奠基立業的故事、創造輝煌開辟未來的故事。引導人們深刻認識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始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始終堅持中國道路,這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二、在推動中華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弘揚中國精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僅在物質上要強大起來,也需要在精神上強大起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中國精神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歷史中形成並一以貫之的主體立場和價值觀念。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西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中國人民從精神上的被動轉化為完全主動,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就是要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新的輝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著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激勵全黨全國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和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凝聚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偉大創造精神的生動體現。隻有對自身文化理想、文化價值充滿信心,對自身文化生命力、創造力充滿信心,才能有堅持堅守的定力、奮起奮發的勇氣、創新創造的活力。弘揚中國精神,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守正創新,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大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更多有思想含量、有理論分量、有話語質量的研究成果,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為人民提供強大精神指引。
三、在述學立論中凝聚中國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歷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面對偉大的時代變革,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胸懷“國之大者”,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時代共奮進、與人民同呼吸,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用思想和理論的力量奮力推進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尤其是當今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在這一過程中演繹和呈現出了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脫貧攻堅等生動精彩的豐富實踐,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厚土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立足中國大地,把經世致用的學問扎實做在中國大地上,把研究成果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及時總結改革發展實踐中的新鮮經驗,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觀點,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特點,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要堅持問題導向,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聚焦新時代新發展階段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聚焦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聚焦黨中央關心的戰略和策略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和調查研究,提出有創見、有價值、有現實意義的思路和辦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提供有力智力支持。以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凝聚起開啟偉大征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礡中國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