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成果評價研究中心
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提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的重大論斷和戰略任務,並強調“要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優秀成果推介制度,把優秀研究成果真正評出來、推廣開”。學術評價在學術發展中發揮著風向標和指揮棒的作用,切實改進學術評價體系並彰顯中國特色,對於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至關重要。
當前,哲學社會科學評價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簡化的間接評價替代直接評價。在評價活動中,將期刊級別、作者身份、課題立項等作為間接指標進行評價,是對評價對象的過度簡單化。例如“以刊評文”,事實上是以對載體的評價代替對內容的直接評價,以期刊級別確定成果的等級,這顯然偏離了學術成果評價的價值取向。二是定性評價理論與實踐相背離。雖然採用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已在學界取得共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定性評價往往僅作為定量評價的參考和補充,所佔比重較低。同時,定性評價本身也存在主觀隨意性、學術偏見、人際關系等問題,極易導致定性評價理論與實踐相背離。三是影響力評價重於價值判斷。當前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過於倚重論文數量、引文數據、影響因子等著重體現學術影響力的量化指標,而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研究有其鮮明的思想立場、濃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和獨特的價值判斷標准,這在評價實踐中往往被忽略。四是評價數據不當量化。量化評價方法本身並無問題,關鍵在於評價使用的數據能否全面、有效地反映成果價值。那種簡單以數量指標去評價千差萬別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做法,顯然是對評價數據的不當量化,而過於依賴個別量化指標進行評價,是哲學社會科學有數量缺質量的重要原因。
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發《關於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解決上述問題的方向,指出要“鼓勵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引導評價工作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因此,構建復合型評價體系,是新時代背景下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是以學術成果為指向。學術成果質量是學者研究能力的重要體現,對學術成果進行評價應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拓寬評價對象的范疇,各類不同形式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成果都應列為評價對象,並且針對不同形式、不同學科的學術成果實行分類評價,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更加深刻而全面地揭示學者的學術表現,進而對整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發展態勢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其次,針對目前重形式輕內容、以期刊評價代替論文評價、以間接評價代替直接評價的問題,應以學術成果同行評議為實踐基礎,並將評價結果作為評價期刊、作者和科研機構的參考依據。
二是以同行評議為主導。近年來,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機構多次發文,直接或間接指出學術評價要充分發揮同行專家作用,完善學術同行評議,論文被引數據和影響因子排名等僅作參考。在開展同行評議時,不僅應突出同行專家的主導地位,注重發揮“小同行”作用,也要根據不同學科的發展實際,積極穩妥地引入海外專家、相關學科專家開展聯合評價等方式,進行跨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領域的評價。就同行評議本身而言,要著力解決制度不健全、程序不規范、監督不到位等問題,通過鼓勵和監督相結合、擴展同行專家范圍、提升評價過程透明度等方式,推動學術共同體主導學術評價,確保同行評議真正行之有效。
三是以價值判斷為引領。與自然科學相比,哲學社會科學更注重意識形態與價值層面的傳承和引導。因此,對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評價就不能以影響力作為主要衡量標准。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指標體系,應當把政治標准、實踐標准與學術標准融合起來,由影響力評價轉向價值判斷評價。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在中國本土的語境下構建學術評價體系,引導和鼓勵學術研究關注和解決中國社會發展問題,在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中國文化方面有所作為。學術評價必須形成符合本土需求的價值判斷標准和評價模式,既要有鮮明的民族立場,又要具備長遠的世界眼光,既要植根於中國大地,又要形成影響世界的學術評價解決方案。
四是以數據分析為支撐。學術評價如果沒有數據分析作為支撐,就會走向單一定性評價的極端,失去客觀性。隨著現代信息技術充分發展,人們迎來了大數據時代,大數據使開展海量和高效的基於數據的評價成為可能。應由政府主導,建立哲學社會科學評價所需的基礎數據收集、管理與服務平台,整合規范各類評價數據,促進評價數據的合理合規選擇和科學准確使用。評價基礎數據平台應包括覆蓋哲學社會科學多種成果類型的引文數據庫、同行評議數據庫,以及評價專家庫、評價指標庫等相關輔助數據庫。各類數據庫應收集全口徑的數據樣本,實現“數據全量化”,評價者可以通過數據關聯分析來佐証和監督同行評價的主觀傾向,使定性與定量評價的深度融合成為可能。
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戰略中,學術評價承擔著推動學術繁榮、引領學科發展、促進學者成長、提升文化自信的任務。面對當前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的種種沉疴痼疾,要匡正學術評價中的失衡點,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評價體系。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大數據時代學術評價理論方法改進研究”(17BTQ015)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