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作用,要注意加強話語體系建設”。當前,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因此,學界需不斷創新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積極提升中國在國際學術領域的話語權。
第一,形成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必須提高其標識性、藝術性。當下,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之所以在國際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語”“失蹤”“失聲”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表達上還沒有形成中國特色。對此,一方面,要善於提煉具有中國特色的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和新表述,讓中國聲音在世界上“聽得見”“叫得響”。因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要扎根本土、放眼世界,從事實、邏輯、價值、表達等不同層面,依照話語體系的內在邏輯,凝練國際社會能夠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表達。另一方面,要改進和提升中國話語的言說方式和言說藝術,構建易於為人民和國際社會廣泛理解和喜愛的話語形式。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不能生搬硬套既有詞匯,而要創新發展新的概念。既要擲地有聲,又要通俗易懂﹔既要朴實真摯、生動形象,又要清新脫俗、娓娓動聽﹔既要充滿自信,又要溫和親切、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這樣才能讓中國話語在國際社會“聽得見、傳得開”。
第二,提高話語體系的思想性、解釋力。話語的表象是語言,背后是思想。人與人之間的話語交流,本質上是主體間通過語言符號系統進行的思想和精神溝通。因此,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最根本最核心的是提高話語的內在思想性、現實解釋力和指導作用。提高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思想性和解釋力,就要立足當前國內國際重大課題,堅持不懈,久久為功,進行深刻、徹底的研究。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隻有在對當代中國的研究中形成具有較強解釋力、說服力的成果,隻有對中國和世界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全面深刻的理論分析和建言獻策,隻有對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時代問題作出積極而富有遠見的回應,中國的學術才會贏得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尊重,中國的學術話語才能在國際社會更好地傳播。
更具體地看,一方面,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種資源,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內在思想性,讓中國話語“有內涵”。要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國外哲學社會科學等資源,探索富有中國特色、展現全球視野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另一方面,要突出問題意識,提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的現實解釋力和指導作用。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既深入研究中國當前面臨的一系列問題,又積極探索關系人類命運發展的重大問題,同時更要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趨勢,為解決國際國內問題提供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第三,增強中國話語的全球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指形成和發展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要經過深入細致地考察和研究﹔二是指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要經得起國際社會的深究、研判和檢驗。建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離不開植根於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同時也要密切關注世界、研究世界,努力為人類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隻有這樣,“中國聲音”才能廣泛傳播,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才能逐漸構建和發展。同時,中國特色話語體系還要經得起國際社會的檢驗和考驗,在與外國各界的交流與交鋒中提升中國話語權。對於中國道路、中國故事和中國經驗,不能“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而要勇於自己去說,“自己講自己”﹔不能跟著別人說,人雲亦雲,而要“講好中國故事”。此外,要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和對話,努力推介中國高水平研究成果,向世界充分展現中國特色學術話語,在國際舞台上解讀中國實踐、傳播中國聲音,不斷提升中國話語的全球影響力和競爭力。
第四,提升話語體系的持久性和生命力。在中國話語的傳播過程中,“傳得久”比“傳得開”“傳得廣”更難得,也更重要。一種聲音可能一時“傳得開”,但並不一定“傳得久”。因此,一方面,要繼續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以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來保証中國話語傳播的持久力和生命力﹔另一方面,要不斷加強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以與時俱進的話語應對不斷發展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