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唐卓:以勞動教育鍛造時代新人

唐卓2021年04月30日09:5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以勞動教育鍛造時代新人

作者:唐卓,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外國語大學基地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勤於勞動、善於創造的民族。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歷史的輝煌﹔也正是因為勞動創造,我們擁有了今天的成就。”《說文解字》雲:“勤,勞也。”“勤”與“勞”的意思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說,“勤”的主體意義就是“勞”。勤於勞動、熱愛勞動是根植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文化基因。歷史上,中華民族不僅以禮儀之邦享譽世界,也因勤勞勇敢聲聞遐邇。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生生不息、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具有勤於勞動的品質。

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和本質活動,通過勞動,人類改變現實世界、書寫自身歷史、創造燦爛文明。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勞動作為一種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是人“維持肉體生存的需要的手段”的感性活動,是與動物本能且被動地適應自然活動的根本區別所在。“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以致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任何一個民族,如果停止勞動,不用說一年,就是幾個星期,也要滅亡,這是每一個小孩都知道的。”

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者,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者。在革命、建設、改革進程中,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會貫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勞動理論,並在實踐中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將勞動教育發展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同志指出,教育必須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必須同生產勞動相結合。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強調,現代經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要求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們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結合的內容上、方法上不斷有新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勞動教育,對辦好新時代勞動教育、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出明確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把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貫通大中小各學段,貫穿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創新體制機制,注重教育實效,實現知行合一,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勞動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途徑,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在新時代開展勞動教育,就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具有必備的勞動能力、培育積極的勞動精神、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和品質。具體來說,要把握以下幾個方面:

圍繞一個目標。《意見》從勞動價值取向、勞動技能水平、勞動精神面貌等方面闡述了新時代勞動教育的總目標,即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能夠理解和形成馬克思主義勞動觀,牢固樹立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觀念﹔體會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體認勞動不分貴賤,熱愛勞動,尊重普通勞動者,培養勤儉、奮斗、創新、奉獻的勞動精神﹔具備滿足生存發展需要的基本勞動能力,形成良好勞動習慣。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把握育人導向、遵循教育規律、體現時代特征、強化綜合實施、堅持因地制宜,在精神層面和現實層面多措並舉。

創造兩個財富。勞動是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基本社會實踐活動。勞動教育是充分發揮勞動作用的基礎和前提,其首要任務就是讓學生認識到勞動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一切成就的基礎。一方面,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都需要充足的物質基礎,而勞動教育就是創造物質生活的巨大“物質力量”。為此,勞動教育應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和條件、創新內容和形式,通過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讓學生知勞動、會勞動。另一方面,勞動教育引領創造充盈的精神財富。通過開展勞動教育,發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使青年一代領會“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內涵與意義,繼承中華民族勤儉節約、敬業奉獻的優良傳統,弘揚開拓創新、砥礪奮進的時代精神,堅定實干興邦的決心意志。

統籌三個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的成長、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就跟人的生理發育一樣,所以要把這幾個階段都鋪陳好。”開展勞動教育,要找准著力點,統籌推進大中小學勞動教育體系建設和機制創新,使其落地生根。小學階段應注重培養勞動意識,使學生懂得人人都要勞動,感知勞動樂趣,愛惜勞動成果,體會勞動光榮,初步養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態度。中學階段注重圍繞豐富職業體驗,開展服務性勞動和生產勞動,理解勞動創造價值,接受鍛煉、磨煉意志,使之具有勞動自立意識和主動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情懷,養成吃苦耐勞、精益求精的品質。大學階段強化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教育,注重圍繞創新創業,結合學科專業開展生產勞動和服務性勞動,積累職業經驗,培育創造性勞動能力和誠實守信的合法勞動意識,提高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明確四個途徑。教育部印發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細化了《意見》有關要求,具體回應了勞動教育教什麼、怎麼教、如何評等問題,並明確了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的4個途徑。其一,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在中小學校、職業院校、高等教育院校分別獨立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提高相應階段勞動教育課程的課時,深入強化大中小學學生的實踐體驗。其二,在學科專業中有機滲透勞動教育。中小學校在學科中納入馬克思主義勞動觀和優秀傳統勞動文化的內容﹔職業院校將勞動教育全面融入公共基礎課程﹔高等教育院校將勞動教育有機納入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其三,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豐富勞動體驗,提高勞動能力,深化對勞動價值的理解。其四,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強化勞動文化。通過開展勞動主題教育活動,將勞動習慣、勞動品質的養成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通過宣傳勞動榜樣人物事跡,讓師生近距離直觀感受並領悟勞動精神,爭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責編:王燕華、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