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蔡之兵: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

蔡之兵2021年04月14日08:25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

作者:蔡之兵,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區域優勢演變與高質量的產業分工體系構建研究”負責人、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作為世界各國的共同追求,實現現代化意義重大,如何找到能指導自身現代化路徑的發展理念,是每一個國家都需要解決的重大課題。深入理解“貫徹新發展理念明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指導原則”,需要從認識論、方法論和實踐論的角度來把握新發展理念的本質屬性及其與現代化建設的關系。

認識論——新發展理念是建設現代化的必然路徑,也是建成現代化的本質要求

自工業革命以來,實現現代化就成為各國共同的發展目標。由於不同國家基本國情不同,各國選擇的現代化發展路徑也不相同。二戰之前歐美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路徑與二戰后日韓新等國的現代化發展路徑明顯存在巨大差異。可以說,世界上並不存在一條適宜於所有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實現現代化需要各國從本國實際出發進行探索。

從我國現代化歷程看,1949年以來的現代化歷程可以分為前三十年的“站起來”階段,其后三十年的“富起來”階段以及新時代迎來“強起來”階段。在第一個發展階段,我國現代化的成就主要體現為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的建立。由於現代化誕生於工業化,是工業革命及其一系列衍生物的系統產品,完整工業體系的建立為我們實現現代化目標奠定了重要前提和基礎。在第二個發展階段,我國的現代化成就主要體現在經濟建設的突飛猛進,GDP規模從1978年的3679億元增長至2010年的41萬億元,躍居全球第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發展思路在這一時期發揮了巨大作用,極大夯實了我國建設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但在這個過程中,也出現了包括創新能力不強、生態環境污染、區域和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制約我國現代化水平繼續提升的問題。為有效解決這些問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新時代提出了一系列關於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部署。其中新發展理念既是建設現代化的目標,也是建設現代化的方式。

從目標屬性而言,新發展理念清晰界定和描述了現代化的內涵。長期以來,如何衡量現代化是一項公認的難題。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要在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但究竟如何衡量現代化?新發展理念從五個維度描述了現代化發展模式理應具有的特征,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可以將新發展理念作為現代化進程之錨,根據其內涵與特征設定具體的現代化發展目標,為建設現代化國家提供更為清晰的努力方向。

從工具屬性而言,雖然不同國家現代化發展路徑各異,但縱覽世界主要國家的現代化歷程,發展模式的質量是這些國家現代化進程順利程度的決定性因素。發展模式質量高,現代化進程就順暢,最終實現的現代化水平也高﹔發展模式質量低,現代化進程就曲折,最終實現的現代化水平也相對較低。過去幾十年,我國發展模式更多地注重發展速度,新發展理念強調發展質量的重要性,堅定不移地選擇了高質量發展模式,這是我們實現現代化的唯一路徑。

方法論——建設現代化必須完整、准確、全面地貫徹新發展理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理念是一個整體,必須完整、准確、全面理解和貫徹。這一論斷為建設現代化提供了清晰的方法論。

從全面和完整的要求看,新發展理念對發展內涵的認識超越了單一學科的局限,從經濟、社會、生態、政治等多個角度對發展的本質進行了全面分析和揭示。同時,這種認識的全面性也蘊含了關於發展概念內在邏輯的完整性,具體表現為新發展理念以系統觀念回答了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比如它既從創新發展和開放發展兩個維度研究了發展動力問題,又從協調發展和綠色發展兩個方面探討了發展方式問題,還從共享發展角度明確了發展目標﹔既保証現代化建設不會出現“偏科”現象,又完整把握不同維度下發展的內在聯系,能夠從規律層面指引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

除了系統層面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要求外,建設現代化還必須從單個層面准確理解和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實施方法。實現創新發展,就要矢志不移自主創新,堅定創新信心,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實現協調發展,就要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加快形成優勢互補的高質量區域經濟布局﹔實現綠色發展,就要深刻領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內涵,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路徑體系,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實現開放發展,就要堅持對外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堅定不移全面擴大開放,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享發展,就要在整個發展過程中都注重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實踐論——共同富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內在要求,新發展理念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正確路徑

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新發展理念究竟從何處著力?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是找到影響現代化進程成敗的關鍵因素。

從已有現代化理論看,決定現代化水平的因素包括國家規模大小、治理制度和結構差異、技術水平高低等多種不同類型,但是根據馬克思的剩余價值理論,由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基本矛盾導致的貧富兩極分化是資本主義制度滅亡的根本原因。考慮到當前現代化水平最高的國家幾乎都是資本主義國家且這些國家都面臨程度不一的收入差距問題,我們有理由相信,能否控制貧富差距是決定現代化水平能否長久提升的關鍵一環。

實際上,這些國家並非沒有意識到貧富差距問題帶來的危害。從過去百余年的發展歷史看,這些國家在歷經多次由兩極分化引發的經濟危機后,已經採取了大量包括提高工人福利水平、增強政府控制能力、重視國企支撐作用等措施。但是法國經濟學家皮凱蒂指出,由於資本的回報率遠遠高於經濟增長率,而經濟增長率又遠遠高於勞動者的工資增長率,財富分配不公且逐漸擴大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也就意味著資本主義制度終究不能避免經濟危機的爆發,從而無法長久地提升現代化水平。

雖然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但在建設現代化的過程中,仍需認真考慮如何破解收入差距難題,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在共同富裕目標上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的根本原因,也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落腳之處。

從新發展理念與縮小收入差距的關系分析,新發展理念的五個方面既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又各有職責、各有分工。

第一,創新發展是縮小我國與發達國家收入差距的關鍵。長期以來,由於我國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和產業鏈低端,通過國際產業分工獲取的利潤份額往往隻佔整體利潤的極小部分,這直接限制了國內產業體系利潤和居民收入增加的空間。堅持創新發展,既是扭轉我國在國際產業分工和利潤分配格局中不利地位的關鍵,又是提升我國絕對收入水平的根本支撐。

第二,協調發展是縮小發達區域與后發區域收入差距的關鍵。在所有收入差距類型中,區域差距是最基本的,也是導致出現其他類型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須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為后發區域提供更多發展空間和機會,不斷縮小區域間發展差距。

第三,綠色發展是縮小不同主體功能區發展差距的關鍵。除了發達和后發區域的差距外,另外一種制約共同富裕的區域差距類型是農產品主產區、生態功能區與城市化地區的收入差距,未來想要縮小這種收入差距,必須堅持綠色發展。一方面,要在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在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搭建可行的實現路徑﹔另一方面,要盡快構建科學的區域間利益補償機制,實現區域發展利益的共增。

第四,開放發展是縮小開放型產業和封閉型產業收入差距的關鍵。無數案例和事實都証明,一個產業開放程度越高,競爭越充分,它就越能提供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反之,如果一個產業越封閉、越壟斷,它就越難提供更公平充足的就業崗位。因此,堅持開放發展理念,不斷提升我國對外和對內開放水平,破除不必要的行業壟斷壁壘,是縮小行業間收入差距的重要舉措。

第五,共享發展是縮小居民個體收入差距的關鍵。歸根結底,人的發展能力差異是影響居民收入差距的決定性因素,而發展能力除了受到先天因素的影響外,與后天的教育、生活環境、社會保障等因素同樣具有密切關系。隻有始終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導向,讓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全面、充分、持續地享受發展成果,保証每一個人的發展能力都可以在共享發展中得到增強,居民個體收入差距的縮小才有根本保障。

實現現代化是全國人民矢志不移的偉大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新發展理念則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完成這一目標而提供的重要遵循。在具體發展實踐中,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把握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規律、確保新發展理念的貫徹落實,不斷推動我國現代化建設邁向更高水平。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