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洪銀興: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推動中國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

洪銀興2021年04月14日08:23來源:光明日報國家社科基金專刊

原標題: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推動中國經濟學的創新和發展

作者:洪銀興,系國家社科基金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重大研究專項“新時代中國特色經濟學基本理論問題研究”課題組首席專家、南京大學資深教授

中國在較短的時間內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時,中國不僅有效控制了疫情,而且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功堪稱奇跡,為中國經濟學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實踐土壤。中國經濟學植根於中國大地,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豐富實踐是其研究和發展的“富礦”,其理論創新成果寫在中國的大地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在發展階段理論、經濟制度理論、經濟發展理論和經濟運行理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了獨創性貢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和中國經濟學的寶貴財富。

發展階段理論的重大進展

指導經濟發展的經濟理論都是基於所處時代和發展階段特征提出的,發展階段理論是構建中國經濟學的出發點。准確判斷所處的發展階段及所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才能產生指導經濟改革和發展的經濟學理論及相應政策。

在“富起來”的時代,鄧小平理論指出我國所處的階段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科學判斷引領了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在此基礎上,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根本任務提出了三個方面的重要判斷:一是明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二是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學論斷﹔三是要求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前提下採取各種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的方式。基於對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提出的經濟學思想,推動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我國經濟實現了30多年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長。

步入新時代,我國告別低收入階段,穩居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明確提出了進入新發展階段的科學判斷。新發展階段理論不僅明確了我國發展所處的新的歷史方位,也明確了新發展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新發展階段的判斷沒有改變我國仍然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但是表明我國進入了新階段,需要解決新階段的新矛盾。在發展階段問題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主要創見有:一是對社會主要矛盾所反映的發展和需要兩個方面的認識都有提升。在人民需要方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在發展方面,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這是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的新歷史起點。二是根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新發展階段的發展目標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突出解決不能充分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三是在新發展階段不僅要求堅定不移堅持發展是硬道理,同時要求堅持科學發展,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發展的著力點是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這是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經濟制度理論的重大進展

經濟制度研究和分析是中國經濟學的核心內容。圍繞改革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所推進的改革是中國經濟學發展的重要源泉。

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明確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由此推動的中國經濟學理論進展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以適合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所有制形式調動一切發展生產力的資源和活力﹔二是公有制經濟不僅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還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公有制為主體強調的是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佔優勢,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三是公有制有多種實現形式,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並由此提出國有資本、集體資本和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概念。

進入新時代,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推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基本經濟制度理論的創新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

把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一起稱為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這是從生產、分配和交換三個維度構成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說明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就是該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總和。這個基本經濟制度的每個方面既有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制度優勢,又有符合社會主義要求的制度優勢,需要長期堅持和完善。

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成為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主要任務,主要涉及基本經濟制度實現形式的理論突破。第一,在所有制方面有兩個重要突破:一個突破是明確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明確多種所有制經濟可以在同一個企業內共同發展,為各類企業增強活力、做大做強做優提供資本動力和機制條件。另一個突破是深入到產權層面,涉及以現代產權制度為核心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以產權流轉做大做強做優國有資本和民營資本﹔國資管理轉向管資本為主﹔農地制度實行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三權分置等。第二,在分配制度方面,主要是完善各種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比如市場評價貢獻,貢獻決定報酬﹔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以縮小收入差距等。第三,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方面,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形成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合力。基於以上理論突破,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成為經濟領域深化改革的兩個重點。

經濟發展理論的重大進展

改革開放初期更為重視通過改革來解放生產力,依靠改革激發企業活力和要素投入,在增長上突出“快”字。針對快速發展伴生的環境污染、收入差距過大、地區和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黨中央及時提出實行兩個根本性轉變的要求,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此后又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理論創新的重大成果。

進入新時代,支持中國經濟30多年高速增長的模式已不可持續,轉向中高速增長是必然趨勢。在此背景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新發展理念明確了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內容,推動了經濟發展理論的創新。第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作為驅動力的創新包含多方面,其核心是科技創新,以及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第二,協調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協調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同時還是評價發展的標准和尺度。第三,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第四,開放是內外聯動發展的機制。對外開放不僅是利用國際國內兩個資源、兩個市場,還要著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上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第五,共享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全民共享是目標,全面共享是內容,共建共享是基礎,漸進共享是途徑。貫徹新發展理念,轉向高質量發展,強調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體現的是人與經濟社會、自然相協調的包容性增長。

擺脫貧困和實現現代化是發展中國家發展的主題。中國通過實施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現行標准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創造了在發展中大國消除絕對貧困的人間奇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中國正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現代化理論提出一系列創新思想,比如未來30年分兩個階段推進現代化,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2050年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明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開啟現代化的突破口﹔明確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的現代化要求﹔突出現代化的社會主義特征,尤其突出共同富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發展格局涉及國民經濟內部循環與外部循環及相互關系的布局。改革開放后,對外開放成為一項長期基本國策。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成為中國經濟學發展理論創新的重要方面。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對中國經濟發展理論的重大貢獻。其推動的中國經濟學創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新發展格局是在新發展階段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是長期戰略。第二,在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的同時,我國內需潛力不斷釋放,依托規模處於世界前列的國內市場,抓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可以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第三,新發展格局是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主要表現在參與國際大循環的基礎由資源稟賦的比較優勢轉變為新的比較優勢,即競爭優勢﹔開放模式由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導向,依托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以“進”促“出”﹔引進國外資源時更重視引進創新要素,引資引技引智並舉,以推動開放式創新。

經濟運行理論的重大進展

中國經濟學對經濟運行的研究,聚焦資源配置方式和供求關系的分析,關注經濟運行效率和供求平衡。供給和需求是市場經濟內在關系的兩個基本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一個重大貢獻,是明確供給側和需求側是管理和調控宏觀經濟的兩個基本手段。需求側管理,重在解決總量性問題,注重短期調控﹔供給側管理,重在解決結構性問題,注重激發經濟增長動力,事關長期發展。

改革開放后的一段時期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實際上是需求側的改革。相應的經濟運行理論創新主要表現在:關於市場調節及其帶動的供求機制的分析,成為經濟運行分析的主要內容﹔市場導向的經濟效率成為微觀經濟運行分析的目標﹔宏觀管理轉向需求管理,重視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協調拉動,突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要地位,相應推動了中國經濟學對財政和貨幣政策從需求方調控總量均衡的研究和實踐。

進入新時代,為有效解決經濟運行的效率和供給質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思路,為經濟運行分析開拓了新境界,主要涉及以下經濟學理論創新。

第一,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我國供給體系產能十分強大,但大多數隻能滿足中低端、低質量、低價格的需求。對此,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為關注優化現有生產要素配置和組合,提高生產要素利用水平,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不斷增強經濟內生增長動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加減乘除”法入手調整供給側結構。加法就是發現和培育新增長點﹔減法就是壓縮落后產能、化解產能過剩﹔乘法就是全面推進科技、管理、市場、商業模式創新﹔除法就是擴大分子、縮小分母,提高勞動生產率和資本回報率。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成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基本途徑。

第二,重在激勵市場主體,培育發展新動能。就激勵市場主體來說,與需求側突出優勝劣汰的市場選擇不同,供給側突出激發其活力,努力降低企業稅、費、利息和社會負擔,著力保護企業家財產,激勵企業家精神。就培育發展新動能來說,既緊盯經濟發展新階段、科技發展新前沿,毫不動搖把發展新動能作為打造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抓手,又堅定不移地把破除舊動能作為增添發展新動能、厚植整體實力的重要內容,積極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所要培育的新動能主要涉及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和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

第三,金融創新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強則經濟強,金融活則經濟活。金融創新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進行推動了經濟運行理論的創新。比如,針對“脫實向虛”,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針對企業的“高杠杆”,提出改革投融資體制,發展多層次直接融資的資本市場,為企業參與資本市場運行提供更多工具﹔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健全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

第四,供給側調節需要需求側調節的配合。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關系,而是相互配合、協調推進的關系。例如,經濟發展面臨需求不足和經濟下行壓力時採取的穩定經濟的措施,包含著刺激需求尤其是刺激民間投資的內容。新發展格局所要求的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也需要有足夠的市場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改革相配合,體現調控的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有機結合。

(責編:王小林、劉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