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

2021年03月24日16:38

吉林大學孫正聿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中國哲學史(1949∼2009)》(項目批准號為:11AZD054),最終成果為專著《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課題組成員有:張盾、吳曉明、楊魁森、張連良、楊曉。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系統地研究當代中國哲學史,既是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繁榮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迫切要求,也是當代中國哲學學者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當代中國哲學史從根本上說,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歷史。在當代中國60余年的哲學歷程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的研究成果。以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方式,總結這一歷程和經驗,特別是以撰寫《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方式,總結40多年的哲學發展,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系統地梳理和總結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哲學八個二級學科的建設狀況及其研究成果,具體地研究當代中國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為哲學學科課程建設提供具有系統性、權威性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教材,是我國哲學教育和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梳理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闡述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與邏輯,介紹和論述當代中國哲學家及其研究成果,特別是深入地闡發中國哲學學者對當代重大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的哲學思考,對於世界各國了解當代中國和當代中國哲學,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概述

該成果的主要內容共四大部分。(1)導言和緒論:關於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思考,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與邏輯﹔(2)上篇:偉大的開端———解放思想的哲學與哲學的思想解放﹔(3)中篇:范式的轉換———返本開新的哲學與哲學的返本開新﹔(4)下篇:共同的關切———創建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與塑造引導新的時代精神。

作為“導言”部分的“關於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思考”,評述了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研究現狀,系統地闡述了該項目研究和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的意義和價值、重點和難點問題,確立了改革開放以來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思路與目標。根據對當代中國哲學史的總體把握和評價,“導言”部分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靈魂、主線和基本內容,並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敘述方式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供經驗總結與概括的歷史任務﹔具體確立了以概括性地提出問題統領歷史敘述,以具體地分析問題闡述理論論爭,以建設性地深化問題探索哲學發展規律,力戒把當代中國哲學史寫成事件、人物、著述、觀點的“實例的總和”的致思取向﹔深刻地論証了當代中國哲學史是以理論的方式表征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領導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的當代中國哲學史是推進社會的解放思想與實現哲學的思想解放的歷史,是推進社會的整體進步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提出了當代中國哲學史的“前30年”和“后30年”的關系、黨的領導集體的哲學思想與學者的哲學研究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與哲學其他二級學科的關系、關於重要的哲學論爭的理解與評價、關於重要的哲學理論和哲學家的選擇與評價、當代中國哲學史與當代外國哲學的關系等重要問題。作為“緒論”部分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與邏輯”,深入探索了當代中國哲學的總體性質、發展階段與內容實質。其中,“偉大的實踐與實踐的哲學”論証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哲學是以理論的方式表征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哲學,是“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哲學:80年代的哲學改革是在面向改革開放的現實和重新理解馬克思的兩個維度的交接點上,聚焦於對教科書哲學的反思,構成了“解放思想的哲學與哲學的思想解放”﹔90年代的中國哲學界超越對教科書哲學的反思,一方面著力於對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哲學、外國哲學的“文該成果”,另一方面則著力於在對現實問題的哲學反思中實現理論創新,形成了“哲學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哲學”的互動﹔進入21世紀,中國哲學的宏偉目標是在當代中國創建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並在世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中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理想,聚焦為“建設具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

該成果的“上篇”是“偉大的開端:解放思想的哲學與哲學的思想解放”。此部分內容共分6章,分別闡述了實踐標准問題與人道主義問題的大討論,哲學原理教科書改革與哲學觀念變革,20世紀80年代的外國哲學研究、中國哲學研究、美學研究、倫理學研究、邏輯學研究、宗教學研究和科技哲學研究,改革開放與鄧小平理論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熱”的哲學探索等。實踐標准問題與人道主義問題的大討論是由社會政治領域首先發起,理論界隨之跟進並深入探討,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問題,逐漸形成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性質的重新理解。首先以認識論闡釋范式開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科書體系改革,繼而以“實踐觀點”重新理解和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並形成了關於“實踐的唯物主義”的基本理念,最終以“從實踐的觀點看”唯物論、辯証法、認識論、歷史觀與哲學基本問題,重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教科書。以“實踐的唯物主義”作為新的解釋原則概括和表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與本質,集中表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性理解,深刻昭示了如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道路問題。包括中外哲學史在內的各個哲學分支科學也出現了自身的觀念變革與研究范式轉換,並從而深化了哲學原理界的教科書改革。西方哲學領域在翻譯和評述現代西方哲學論著的基礎上,逐步地從研究對象自身出發,把一系列新的哲學范疇、新的哲學問題和新的哲學提問方式滲透到哲學理論探索之中,展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對話。中國哲學領域以介紹和評論現代新儒學為突破口,對中國傳統哲學乃至整個傳統文化的利弊得失進行反思,探索“返本開新”“融匯中西”的途徑與意義。持續高漲的文化熱,不僅構成了哲學原理與哲學各個分支學科的交接點,並把哲學改革的側重點聚焦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文化模式和協調發展的問題上。其重大意義,在於從當代人類社會實踐,特別是當代中國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出發,變革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意識和行為方式,以適應和促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該成果的“中篇”是“范式的轉換:返本開新的哲學與哲學的返本開新”。此部分內容共分5章,分別闡述了從體系到問題的哲學自覺、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返本開新、中國哲學研究的返本開新、外國哲學研究的返本開新以及20世紀90年代的美學、倫理學、邏輯學、宗教學和科技哲學研究。90年代的中國哲學界出現了從“體系意識”向“問題意識”的轉向,這突出地表現在,不是以爭論教科書的利弊得失和如何重構教科書體系為研究的出發點,而是把教科書作為某種退入背景的理論框架,從現實生活或現代哲學中提出問題,並且注重提問方式的轉換。哲學研究的“問題意識”明顯地表現為“准原理哲學”的興起,即哲學原理與哲學各分支學科的雙向融合的趨向。“問題意識”的強化,還表現在“專門化哲學”的興起,一是注重研究現代哲學的各種流派及其所提供的方法論,二是注重研究人類文化的某個成分或某個側面,並從這種研究中尋求當代哲學的生長點。90年代中國的哲學研究在總體趨向上,主要是集中研究了五個大問題,即“元哲學問題”“人的存在方式問題”“發展問題”“兩大思潮問題”和“中西融合問題”。而蘊含在這些問題之中的根本問題,則是現代化的反思。以探討這些重大問題為主要內容的現代化反思,形成了“哲學中的問題”與“問題中的哲學”的互動,標志著當代中國的哲學研究在現代化的反思中展現了廣闊的前景。

該成果的“下篇”是“共同的關切:創建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與塑造引導新的時代精神”。此部分內容共分4章,分別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價值和當代課題、哲學中的“中、西、馬”對話、哲學學科建設與哲學教育改革、當代中國哲學的歷史使命和未來展望。進入21世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問題成為哲學研究的新的聚焦點。“以人為本”的哲學理念,構建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與整體進步問題,超越“物的依賴性”,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展”的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人的精神家園建設等問題,特別是建設有中國特色、氣派和風格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成為21世紀初我國哲學研究中的主要問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中國的最大現實,這一現實是傳統文化、資本現代性與社會主義的歷時態的同時性存在,受中國的整個歷史性實踐的指派,中國傳統哲學、西方近現代哲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構成當代中國哲學的三個本質重要的定向。無論是“反省現代性”和《資本論》的研究,還是關於“發展”、“人”的問題的哲學研究以及對“后形而上學”問題的回應等,都在“中西馬”的會通融合中呈現著哲學的當代性,這構成了當代中國哲學的發展道路。在創造中華民族的思想自我的歷程中,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高清海的“類哲學”與馮契的“智慧說”。以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為旨歸的中西馬哲學的對話與會通,其宏偉目標是在當代中國創建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理論,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並在世界文明的交流與互鑒中為人類文明的新形態提供新的理念和新的思想,塑造和引導新的時代精神。

二 成果的價值

該成果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靈魂、主線和基本內容,並以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敘述方式撰寫當代中國哲學史,為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提供經驗總結與概括的歷史任務﹔該成果以概括性地提出問題統領歷史敘述,以建設性地深化問題呈現當代中國哲學發展的歷史邏輯,從而以理論的方式表征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與當代中國人民的心靈歷程﹔該成果不以具體的哲學家的思想體系為對象,而是以當代中國社會與學術界的思想爭論和理論問題為線索,呈現民族的、歷史的、此在的時代精神的發展進程﹔該成果深入闡發中國哲學學者對當代重大的現實問題和理論問題的哲學思考,對於當代中國哲學走向世界,讓世界各國了解當代中國和當代中國哲學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該成果系統梳理和總結哲學八個二級學科的建設狀況及其研究成果,具體地研究當代中國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為我國哲學學科建設和教學改革提供當代中國哲學史教材。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