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研究

2021年03月03日15:31

南京大學哲學系劉懷玉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問題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1BZX005),最終成果為專著《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研究》。課題組成員有:陳碩、牛俊偉、林密、王玉玨、付清鬆、章慕榮、劉必好。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成果把歷史唯物主義基礎理論研究與當代資本主義發展問題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專題與人物研究以及中國道路問題研究相結合,具有歷史與邏輯、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方法論特色,專業特色鮮明,問題意識自覺,研究視野開闊﹔特別是突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研究這個視角與主線,具有一定的創新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1) 歷史唯物主義所理解的“空間”不是靜止的幾何學與地理學概念,亦非主觀的心理形式、文化符號結構,而是社會秩序實踐性建構過程,即它是一種動態的歷史關系,故“空間化”一詞更能體現歷史唯物主義對空間的獨特深刻理解﹔明確提出“兩個提升”的觀點:①把空間問題提升為“空間化”問題﹔②把空間化問題從一個哲學范疇問題提升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特征與核心課題之高度﹔反思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對空間化問題理解與探索的歷史過程,比較系統清晰地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空間化理論的核心邏輯、研究對象和現實任務等觀點思路。

(2) 歷史唯物主義如何面對當今時代與世界的空間化發展趨勢,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與現實課題。其中所面臨的理論問題之一是歷史唯物主義視野中的空間化所指何意,所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就是如何看待當今世界的全球化、城市化與跨國的區域化發展趨勢。前者是廣義的“空間化”問題,后者是狹義的“空間化”問題。也就是說,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轉向”問題,就其廣義而言是面向當代社會各種空間化現象並實現自身理論邏輯與方法的空間化改造,就其狹義而言即特指對資本主義社會空間化發展理論與現實問題的分析批判。

廣義空間化是以物質生產與社會關系生產和再生產為核心的歷史辯証法內在的一個基本視野﹔狹義空間化可歸因為資本主義危機的產生和與此相關的重組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的企圖。由此來看,全球化與城市化實乃資本將自身呈現為一種按照自己形象創造的物質景觀以及周期性毀滅與重建的地理舞蹈。也因此,傳統國家地理邊界與主權形式開始鬆動與瓦解,一方面成為“去地域化”的全球國家,另一方面成為“再區域化”的地方經濟政治組織。

(3) 馬克思主義對資本主義的理論研究,不僅有一個隨著其時代發展變化而不斷更新對象與內容的問題,也有一個理論自身的結構與方法、視角的突破與轉換的問題,“空間化”研究無疑是其中的新視野新轉換表現之一。關於資本主義的理論研究一方面是反映資本主義客觀現實變化的歷史產物,另一方面也是伴隨資本主義現實變化所引起的相應的理論形式與視野的變化過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西方發達資本主義走入后福特主義管理發展時代,關於資本主義理論研究的形式變化最明顯趨勢就是:從傳統的以經濟社會現代化研究為重心轉向以政治文化社會問題研究為重點,從傳統的重視資本主義宏觀的歷史發展邏輯的研究轉向對資本主義的既是宏觀又是微觀的空間地理發展特征的研究,從傳統的突出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統治制度(形式)的研究轉向對資本主義社會流動的隱蔽的統治形式(如意識形態國家機器、日常生活權力話語實踐)的解構。其最重要成果之一就是關於資本主義的城市化、全球化與空間化發展問題的理論研究,應當說這是一個密不可分、互為前提、三位一體、高度重疊的問題結構群。

(4) 西方馬克思主義總體性辯証法也蘊含著空間批判視野與轉向。雖然這種辯証法有嚴重的人本主義與結構主義缺陷。另外,受西方馬克思主義影響的當代西方左派史學與社會理論(國家理論、城市社會學、地理學、區域經濟學等),它們自覺凸顯空間化批判向度。西方馬克思主義與左派社會理論從空間維度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范疇體系進行了改造,並對當代資本主義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主要包括兩大方面:1.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解釋與改造。2.對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領域(資本主義批判)的空間化研究。

該成果除了總體上研究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左派關於資本主義的不平衡發展與空間化發展的批判思想之外,還分專章與專篇比較深入系統地研究了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與城市革命思想、哈維的資本彈性積累與地理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索亞的區域化與空間本體論的思想、吉登斯的社會結構化思想、卡斯特的城市空間問題批判與診斷思想、尼爾·史密斯的不平衡發展與空間尺度思想、尼爾·布倫納的再區域發展思想、普蘭查斯的資本主義國家空間統治思想以及阿爾都塞的政治哲學及其當代影響等問題。

(5) 從廣義的歷史辯証法來講,人類文明發展就是一個空間不斷提升與轉換的過程,因而空間歷史辯証法是馬克思主義當代在場的基本路徑之一。從狹義的歷史辯証法來講,中國革命、建設以及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既是空間重構創新的過程,也是突破西方自由主義空間控制的過程﹔“一帶一路”倡議不僅為中國新發展空間構建創設了新的歷史機遇,而且有望在全世界打造新的文明發展空間。

按照從廣義空間化問題研究到狹義空間化問題研究、從空間化一般理論研究到專題研究與個案研究、從空間化理論研究到現實實踐問題研究這樣的設計思路與敘述邏輯,該成果依次分為如下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空間化視野中的歷史唯物主義與當代社會發展問題”,帶有導論與總綱性質。主要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空間化概念的內涵以及當代資本主義空間化發展的基本趨勢與特征,重點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空間化這個提法的基本意義、研究現狀、必要性與可行性,當代社會空間化發展的特征,以及空間化視野中的城市、國家與全球化發展問題。

第二部分是“經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問題的空間化理解”,逐篇分別研究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歷史”概念、生產方式概念的“空間化”哲學內涵,以及包括盧森堡、列寧、布哈林等經典作家在內的帝國主義論中的空間化思想,以及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辯証法與認識論一百多年來的發展過程及其當代的空間化理論意義。

第三部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激進思潮的空間化理論及相關思想研究”,分章研究了薩特、阿爾都塞、吉登斯、哈維、卡斯特、大衛·哈維、愛德華·蘇賈、尼爾·史密斯等西方馬克思主義及西方左派社會理論代表人物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理解及其方法論運用,除此之外還研究了包括后殖民主義理論代表人物薩義德、斯皮瓦克與霍米巴巴等的空間與他者思想。

第四部分是“列斐伏爾的空間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以列斐伏爾這位推動當代西方人文社會科學空間化轉向的開拓者為個案,在深入研究與解釋其核心文本《空間的生產》、《都市革命》等著作的基礎上,對列斐伏爾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理解及其所開創的都市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空間化思想方法進行了深入的語境分析與思想提煉,這就為歷史唯物主義的空間化理論理解及其對當代資本主義空間化發展趨勢的批判反思做了一個比較具體扎實的“田野考察”與個案化樣板工作。

第五部分是“空間化視野中的中國道路問題研究”,從歷史唯物主義空間化理解視野選取中國夢、中國發展道路、未來發展新空間、中國城市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等幾個方面進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性意義與價值。

三 成果的價值

該成果對於推動歷史唯物主義當代意義價值與當代理論形態的研究,對於理解當代世界發展的空間化趨勢特征,特別是對於深刻理解中國道路的由來、發展趨勢、發展問題具有一定的方法論借鑒意義,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專業的教學研究,以及黨和政府部門的政策服務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