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馬克思美學原典的文本解讀

2021年02月25日15:27

遼寧大學宋偉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美學原典的文本解讀》(項目批准號為:10BZX0740),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課題組成員有:謝納、張燕楠、馬爽、馮露、李陽、鄒軍、馬雪。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該成果以馬克思原典的文本解讀為重點,以當代闡釋為目標,以“返本開新”為旨歸,在歷史意義與當代意義的視界融合中,對馬克思美學經典論著進行“文本解讀”,以激活其闡發當代社會文化的理論活力,拓展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方法與視域,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理論創新。

長期以來,在教條主義影響下,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始終存在概念先行、原理先行、體系先行的形而上學傾向,尋章摘句或斷章取義式的原典選讀成為一種僵化的解讀模式,既失離了經典的原初本義,又遮蔽了經典的當代意義。因此,如何回到原典,如何解讀原典,即如何在當代視域中重新解讀馬克思經典,凸顯經典文本解讀的本義性與當代性,構成當代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新課題。近年來,在國外馬克思文本學研究的影響下,國內哲學界也越來越重視“文本解讀”的研究,使之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生長點。與之相比,國內馬克思主義美學的文本學研究尚處於相對滯后狀態。例如,近年來關於“審美意識形態”、“實踐存在論美學”等問題的討論,難以深入文本生成的內部歷史之中,仍停留在理論論爭或學派論爭的層面上。上述狀態表明,至少在文本解讀層面上,中國馬克思美學研究已經落后於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因此,加強經典文本的解讀,對於拓展馬克思美學研究視域,推動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理論創新,具有重要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重要觀點

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可分為“原典解讀”和“當代闡釋”兩個方面。原典解讀側重於在對原典文獻進行整理、考訂、編纂、注釋的基礎上,對其進行闡釋解讀,這種研究方法強調以原典文獻為基礎,圍繞原典文獻來闡釋其理論意義和思想內涵。與原典解釋側重原典文獻的解讀不同,當代闡釋則強調從當代的視域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並試圖在闡釋過程中激活原典中所蘊含的當代性意義價值。

該成果認為,馬克思的辯証思維方式對於馬克思美學研究同樣具有方法論意義上的指導作用,因此本研究致力於辯証地處理“原典解讀”與“當代闡釋”、“返本”與“開新”、“回到馬克思”與“當代馬克思”之間的關系,以更好地繼承、堅守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美學。

該成果對馬克思的哲學及美學文本進行新的梳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礎上,選取最具代表性的著述篇章,作為重點解讀對象,以此奠定“文本學解讀”的文獻學基礎。本研究注重文本選擇的綜合性、整體性和跨學科性,避免尋章摘句式編輯方法所造成的斷章取義、肢解整體的弊端。

在馬克思文本闡釋研究影響下,國外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轉換了注重原理建構的傳統研究范式,強調深入文本闡發馬克思的藝術理念及其美學思想,亦取得豐厚成果。這些研究的主要特點是以文本為依據,在文本的梳理閱讀中,生發出馬克思的美學思想和文藝理論,由此開辟了一種嶄新的研究路徑。馬克思美學的文本學解讀,強調文本個案的細讀分析。以文本為本位,對其產生背景、寫作過程、版本淵流、文體結構、概念翻譯等各方面進行翔實的梳理、考証、分析和闡發,尤其對重點著述、重點篇章的研究,力爭做到從原典出發,詳熟文本,真正領會文本的真實意蘊和思想內涵。同時注重在文本的個案細讀中提煉專題,縱橫聯合,既要有文本個案的共時性分析,又要有思想發展的歷時性分析,以期解決重大的理論問題。如對馬克思“異化批判”、“商品拜物教批判”、“意識形態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藝術生產”、“世界文學”等美學和文藝理論問題,進行綜合深入的解讀分析,以彰顯馬克思“批判美學”的總體特征。本研究力爭做到在文本細讀的基礎上,結合馬克思思想內在連續性,綜合地闡發其重大理論概念的意蘊內涵。如異化問題、勞動創造美、藝術審美與人類自由解放等研究應涉及馬克思前后期的諸多著述﹔而關於藝術永久魅力問題則還需要旁及萊辛、佐爾格爾、溫克爾曼、施勒格爾等相關古希臘藝術的文本解讀。總之,隻有在個案細讀與專題解析的視界融合中,才可能真正實現“在細微處見精神”的文本學解讀效果。

該成果認為,與文獻學意義上的“原典解讀”相比,側重“解釋學”意義上的“當代闡釋”更具學術意義與價值。雖然,文獻學研究是“文本解讀”的基礎,但其目的是更好地理解文本,從中生發系統的理論闡釋,以進行文本的當代釋義與理論提煉,因此,其研究的宗旨並不僅僅是一種純粹實証考據式的文獻學研究,它要求對文獻給出新的理解闡釋,既要“我注六經”,又要“六經注我”,以凸顯其“文本學解讀”的理論旨趣。

毫無疑問,極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和鑒賞能力構成馬克思美學思想的廣闊藝術背景。在寫作方面,馬克思經常引用他所喜愛的藝術家作品﹔在美學理論方面,馬克思經常以他所喜歡的藝術家為例來表述思想﹔在文學批評方面,馬克思對同時代的一些文學家予以尖銳的批判。這就要求本課題研究不能僅僅局限於馬克思本人的作者文本,還應該涉及其他作者的作品解讀,即他者文本的解讀,以期在作者文本與他者文本之間建立起互文性的解釋框架,並通過這種互文性的解讀方式,反觀馬克思的理論論述,探究其理論的思想源流和具體內涵。例如,巴爾扎克之於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笛福之於小說意識形態、歐仁·蘇之於資本主義現代性揭秘,等等,都需要在不同文本的互文性閱讀中,深入闡釋馬克思美學思想的內在意涵。另外,從更為寬泛的意義上說,互文性解讀同樣可以延展到馬克思文本與當代文本之間,以此構成馬克思思想與當代思想的互文對話。例如,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理論、福柯的權力知識論、鮑德裡亞的生產之鏡、德裡達的解構理論、詹姆遜的政治無意識,等等,均可以在互文對話中重新激活其作者文本的闡釋學能量,使馬克思美學的“原典解讀”獲得當代語境下的生機與活力。

如果說“原典解讀”更多地側重於“文獻學”意義上的研究方法,那麼,“當代闡釋”則更具有“闡釋學”意義上的視域與方法。從這個意義上看,“原典解讀”更注重於“返本”,而“當代闡釋”則更注重於“開新”。顯然,“原典解讀”和“當代闡釋”雖各有所側重,但兩者並非對立沖突,“返本”為了“開新”,“返本”是“開新”的基礎、原發、本源,不清楚本源、原本,“開新”必須以“返本”為基礎和出發地。脫離了本源、原本,亦即脫離了原典,“開新”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這樣也就勢必會喪失“開新”的原動力。當然,我們以“返本”的方式進行“原典解讀”,也並非為了引經據典,簡單地返回歷史,或簡單地“回到馬克思”。返本,回到馬克思,是為了正本清源,去除遮蔽在馬克思思想理論之上的誤讀以至於歪曲,即澄清馬克思思想的本來面貌和本真意蘊。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對於強調改變世界的實踐哲學來說,解釋世界的目的是改變世界,解釋的有效性需要行動的實踐性檢驗,而實踐總是面向現實和指向未來,因此,這就要求解釋具有面向現實和指向未來的當代意義。由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品格所決定,需要我們將馬克思理論的文本解讀,置於歷史和時代的理論背景中,以期在時代精神中把握馬克思主義原典文本的理論旨趣和真正內涵。因而,文本的解讀不應是尋章摘句式的孤立的文本釋義,不應該陷入單純的文本中心主義的誤區,而應該是一個打開文本的過程,而這一文本打開的過程也就是使文本面向歷史語境、面向時代語境、面向現實語境和面向當代語境的過程。這樣的原典解讀才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品格的理論闡釋。

作為人類思想的時代精華,馬克思主義與其他思想體系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復雜關系,也正是這種復雜關聯所建構起來的歷史語境為我們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內在意蘊提供了宏觀開闊的思想史闡釋視界。需要指出的是,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長期以來始終存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絕對獨立的思想體系來看待的闡釋模式,雖然這種闡釋模式有助於凸顯馬克思主義在思想史上的優勢地位或絕對高度,但這種模式的極端發展往往會造成孤立地看待馬克思主義的弊端,似乎,隻有這種孤立存在的狀態,才能有力地証明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獨特意義與價值。顯然,這不僅切斷了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思想之間的親緣聯系,更阻隔了馬克思主義與當代思想之間互動對話的可能性,其理論后果是封閉了馬克思主義的闡釋空間,使之成為一種孤立存在的思想體系。

應該強調的是,如何處理好文獻學意義上的文本梳理與解釋學意義上的文本闡釋之間的關系,是當代馬克思“文本學解讀”的關鍵所在。前者注重回到原典,后者注重當代闡釋﹔前者注重“返本”,后者注重“開新”﹔前者注重歷史視野,后者注重當代視域。如果過於偏向文獻學的文本研究,過於強調返回原典的文本學意義,容易將馬克思文本理解為現成固定的歷史存在,導致馬克思美學文本學研究的科學化、實証化、技術化、學科化,使之固化為單純的歷史文獻研究,從而遮蔽馬克思美學的當代意蘊。反之,如果過於偏向解釋學的文本闡釋,過於強調文本的當代意義建構,則容易產生文本的過度詮釋,導致文本原初意義的喪失。

基於上述理解,該研究致力於馬克思美學思想的當代闡釋,重點關注馬克思哲學美學思想與當代思潮之間的復雜關系,並在此基礎上展開廣泛而深入的互文對話。這不僅有助於理解當代文化思想及藝術審美思潮,對其進行批判性的分析質疑,更有助於在當代語境中重新理解馬克思主義美學,以激活其闡釋當代問題的理論活力。

總之,當代馬克思美學的“文本解讀”,注重從馬克思原著經典出發,在細讀文本的前提基礎下,對經典進行當代闡釋,在“回到馬克思”與“當代馬克思”的視界融合中,拓展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方法與視域。

(責編:劉瓊、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