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周萌:方志敏與蘇維埃運動的實踐探索

2021年03月03日09:2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方志敏與蘇維埃運動的實踐探索

作者:周萌,系江西省人大常委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兩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進行人民當家作主的偉大嘗試,開啟了局部執政的實踐探索。方志敏同志是蘇維埃運動在中國實踐發展的重要領導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他結合地方實際,創造性地推進贛東北蘇區的建設和發展,成為全國蘇區工作模范。新時代,研究方志敏與蘇維埃運動在中國的實踐探索,對於傳承紅色基因,牢記初心使命,堅定制度自信,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方志敏是蘇維埃運動在中國實踐發展的重要領導者和偉大實踐者

方志敏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杰出的農民運動領袖,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人,為蘇維埃運動在中國的傳播、實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方志敏堅信“蘇維埃可以救中國”,參與創建了我們黨歷史上最早一批蘇維埃政權。方志敏1899年出生於江西省弋陽縣漆工鎮湖塘村一個貧困農民家庭,從小就立下了“為勞苦工農大眾謀利益”的志向和願望。青少年時期,他目睹了帝國主義欺凌、當權政府腐朽與廣大農民深陷疾苦,開始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1922年8月,方志敏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4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自從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他就認定“蘇維埃可以救中國,革命必能得最后的勝利。我願意犧牲一切,貢獻於蘇維埃和革命”。“我是蘇維埃運動的一分子,在開展和鞏固贛東北蘇區的戰斗中,在進行蘇維埃的建設中,我都是用盡我所有的力量去做的”。1928年,他領導建立了弋陽、橫峰縣蘇維埃政府,這是當時全國最早的一批地方蘇維埃政權。1928年至1933年,方志敏創建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隨后擴大為閩浙贛蘇區。在此期間,他陸續擔任信江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主席、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主席等。1931年和1934年,他分別當選為第一、第二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和第二屆主席團委員,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1934年10月,紅10軍與由紅7軍團等部組成的北上抗日先遣隊會合,組成紅10軍團,方志敏任軍政委員會主席,率部繼續北上抗日,同時策應中央紅軍實行戰略轉移。在皖南遭國民黨重兵圍追堵截,在撤返贛東北途中,被七倍於己的敵軍圍困於懷玉山區。終因寡不敵眾,於1935年1月不幸被俘入獄。盡管身陷囹圄,他仍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寫下了《我從事革命斗爭的略述》《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紀實》等重要論著,體現了共產黨人的革命氣節和崇高風范。1935年8月,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義,時年36歲。他短暫而光輝的一生,與成千上萬的革命先烈一樣,是共產主義者戰斗的一生,為革命者樹立了學習的楷模。

方志敏領導的贛東北蘇區,創造了地方蘇維埃的“模范工作”。在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領導下,方志敏領導贛東北蘇區在黨的建設、軍事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等方面作出積極探索,取得重大成就。方志敏勇於創造、善於創新,走出了一條具有贛東北特色的蘇維埃建設路子,推動贛東北蘇區“到處都是活躍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

在政治上,他明確提出“堅持在根據地打游擊,與群眾共存亡”的方針,提出並實踐了“用發展擴大革命根據地的辦法來鞏固原來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同時,在贛東北蘇區推行《共產黨員守則二十二條》,對黨員的信仰、紀律、廉政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建設上,他主張通過發展經濟和整頓稅收增加財政收入、實行赤白貿易、在蘇區發行紅色股票,推動蘇區經濟發展,既有力保障了紅軍的各項經費支出、鞏固了根據地,又為中央蘇區提供了巨大支援和政策借鑒。在文化建設上,他領導修建了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座人民公園——列寧公園,領導開展了贛東北蘇區新文化運動。在軍事上,他領導創建的紅10軍和贛東北蘇區在敵人數萬重兵圍剿中始終屹立,成為保衛中央蘇區的可靠戰略支撐﹔1933年,在閩浙贛蘇區也遭受國民黨軍隊圍困的艱難局勢下,他毅然將紅10軍整建制調往中央蘇區,為中央蘇區反“圍剿”斗爭以及掩護中央紅軍長征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方志敏推動地方蘇維埃政權建設的光輝業績,得到黨和人民高度肯定和深情禮贊。方志敏推動贛東北、閩浙贛蘇區的探索實踐,為紅色政權理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構建和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蘇維埃制度提供了鮮活的“地方樣板”,尤其是方志敏對蘇維埃的工作精神進行了思考和提煉,概括為“五種精神”:蘇維埃的民主精神、創造精神、進步精神、刻苦精神、自我批評精神,得到了黨中央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的充分肯定。在“一蘇大”上,方志敏被授予紅旗章,在“二蘇大”上,毛澤東同志在工作報告中贊揚了贛東北蘇區的模范工作。在方志敏英勇犧牲后,黨中央對他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1937年1月,黨中央機關報《斗爭》刊出“紀念民族英雄方志敏專號”,我們黨在海外辦的《救國時報》也開辟專欄,刊載方志敏英勇事跡和遺著。方志敏的獄中遺稿被送到黨中央,毛澤東認真閱讀后深情地說,這是一部贛東北地區人民革命斗爭的歷史,是一個共產黨員革命意志、情操和高尚人格的寫照,是不朽的佳作。1964年,毛澤東親自為方志敏烈士題寫墓碑。1984年,鄧小平同志為《方志敏文集》題寫了書名。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到方志敏的事跡,表達了對方志敏烈士的崇敬之情。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95年來,共產主義遠大理想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英勇奮斗,成千上萬的烈士為了這個理想獻出了寶貴生命。“砍頭不要緊,隻要主義真”,“敵人隻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這些視死如歸、大義凜然的誓言生動表達了共產黨人對遠大理想的堅貞。

在贛東北蘇區創建發展過程中鑄就的方志敏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

方志敏和他的戰友們從領導開展農民運動,到創建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從推動蘇維埃運動在中國的實踐發展,到率領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浴血奮戰的偉大斗爭,展現了堅定的革命信仰、不屈的斗爭精神和閃光的崇高品格,鑄就了以“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愛國為民的赤子情懷、求真務實的奮斗創造、清貧奉獻的浩然正氣”為主要內涵的方志敏精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方志敏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彰顯了共產黨人的信仰初心。方志敏始終不渝、毫不動搖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共產主義的信念,立志為黨奮斗終身:“我的一切,直至我的生命都交給黨去了!”這種堅定的革命信仰鑄就了方志敏強烈的大局意識。當形勢危急、革命事業需要時,方志敏堅決服從黨中央安排,將自己親手創建的根據地中的閩北分區和信撫分區以及閩浙贛主力部隊交由中央統一安排。民族存亡之際,他奉命率部北上抗日,義無反顧地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不幸被俘后,面對生死抉擇,他毫不畏懼、堅持斗爭,用一顆赤誠之心和一支激昂之筆為黨工作,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等13萬多字的文章。他寫道:“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願的啊!”其理想信念的堅貞不渝令人敬佩。

方志敏愛國為民的赤子情懷,體現了共產黨人的赤膽忠心。方志敏始終充滿了對祖國母親的無比熱愛,始終保持著一心為民的赤子情懷。在創建發展贛東北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實踐中,他始終把愛國與愛人民統一起來,把人民的利益擺在心中最高位置,注重發展經濟和改善民生,要求“蘇維埃政府時時刻刻都在想著如何去改善群眾生活,使群眾生活日漸向上”,強調“蘇維埃政府,是工農群眾自己的政府,非常親近群眾,傾聽群眾的意見,忠實地為群眾謀利益”。即使面對生命的終點,他仍將一腔熱血化作情與火的文字,向祖國和人民告白,用實際行動真正履行了“我生存一天就要為中國呼喊一天”的錚錚誓言。

方志敏求真務實的奮斗創造,展示了共產黨人的擔當決心。方志敏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贛東北地區實際相結合,勇於創造、善於創造,實行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波浪式地發展政權,當年贛東北革命根據地表現了“驚人的創造力”,各項事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被稱贊為“方志敏式”的革命根據地。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上的創新創造,有力鞏固了地方蘇維埃政權,支持了革命戰爭需要,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韌不拔、奮發有為、創新創造的精神狀態和擔當實干、排除萬難、爭取勝利的崇高品格。

方志敏清貧奉獻的浩然正氣,凸顯了共產黨人的無私公心。作為贛東北和閩浙贛蘇維埃政府主席,方志敏掌管大權、手握重金,卻一直過著極為清貧的生活,從沒有私自佔用一分一毫,始終和普通干部戰士一樣,每天除了糧食外,隻領4分錢的菜金。他經常告誡同志們“不能搞特殊”,“矜持不苟,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在方志敏的帶領下,贛東北經濟建設取得較好的成效。與此同時,他放眼整個中國革命,盡最大努力支援黨中央和中央蘇區,僅從1930年到1932年,就向黨中央輸送黃金超過1000兩﹔1933年春從贛東北給中央蘇區支援了2000兩黃金、100余萬元銀元和40余箱藥品。被捕時,他身上除一支鋼筆和一塊舊表外,沒有一文錢,讓敵人難以置信。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愛爵位!也不愛金錢。”“清貧,潔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們革命者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這種崇高風范深深感動了一代又一代共產黨人。

方志敏為蘇維埃運動在中國的實踐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蘇維埃建設方面的成功實踐和理論思考,既為蘇區精神的形成發展提供了實踐來源,又為蘇區精神的弘揚光大樹立了踐行模范。方志敏在推動蘇維埃實踐探索中所展現的高尚情操和優良品質,永遠值得我們繼承和弘揚。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方志敏描繪的《可愛的中國》已經成為現實。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要自覺傳承紅色基因,大力學習和弘揚方志敏精神,把“可愛的中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