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召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完善社保體系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2021年03月02日09:08來源:中國社會保障學會

原標題:【學會動態】我會召開“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完善社保體系重要講話精神”座談會

發言者留影

2021年2月28日,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學術委員會召開(視頻)座談會,專題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體學習時發表的關於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講話精神。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鄭功成教授主持會議,我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丁元竹、王延中、李玲,學術委員會委員丁建定、申曙光、叢樹海、關信平、楊立雄、何文炯、林義、林閩鋼、周弘、席恆、高和榮,我會監事童星、副會長王杰秀、秘書長魯全以及來自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國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內蒙古大學、吉林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南京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四川大學、西南財經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暨南大學、西北大學、貴州大學、雲南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青年委員會委員以及部分博士生共70余人在線參加了此次會議,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做了發言。

鄭功成教授首先向大家通報了我會於2021年2月6日報送的專題報告“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亟待系統思維和精准施策”(今年《民生專報》第1期)獲得黨中央、國務院、全國人大常委會主要領導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

鄭功成教授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是在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進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新發展階段的背景下就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發表重要講話,這是他在以往對社會保障領域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后首次全面、系統地論述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重要講話,對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制度建設具有特別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作為全面涵蓋社會保障各領域的全國性學術團體和社會保障領域專家學者學術共同體,應當組織會員認真學習領會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並用以指導社會保障理論與政策研究工作。

鄭功成教授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站在治國安邦和人民世代福祉的戰略高度,完整地闡述了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等制度在內的整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目標與方略,提出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已經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發展階段的判斷,明確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強化互助共濟功能、促進高質量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的發展要求,強調要樹立戰略眼光、堅持系統觀念、堅持制度的統一性和規范性、堅持國家頂層設計、增強制度的剛性約束等原則,還特別強調要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環節加強社會保障工作,在法治軌道上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健康發展,要求完善社會保障管理體系和服務網絡、提升社會保障治理效能等等,所有這些,均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與發展指明了方向。他強調,我國社會保障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離國家現代化和新發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要求還有不小距離,目前還存在著系統性協同性不夠、體系結構失衡,權責不清與責任失衡等制度性缺陷日益顯性化,社會保險參保質量不高,再分配作用發揮有限,可持續性不強,法治化水平低等一系列不足,還面臨著人口老齡化與少子高齡化、人口高流動性與人戶分離現象常態化、新業態促進就業方式更加多樣化、低收入群體規模仍然龐大、社會保障需求呈現多元化、福利剛性發展與財力增速減緩的矛盾開始顯性化以及深化改革面臨的社會風險加大等多重挑戰,特別需要妥善應對。我們應當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導下,扎扎實實做好研究工作,以為社保改革與發展提供有價值的智力支持。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周弘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說明社會保障學者多年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系統性、新時代兩個關鍵詞需要注意。她還指出,在新冠疫情沖擊下,中國經濟總量仍然在快速發展,但基尼系數一直居高不下,需要思考如何通過社會保障進一步証明中國制度的優越性。從執政角度而言,新發展階段還是需要把握公平性,而社會保障制度體系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關鍵性制度安排。她認為,社會保障制度之間依舊存在矛盾,從新的發展時期來講,需要實現社會公平的目標,要讓人民信服中國制度是有優勢的。因此,社會保障系統應該向同一個方向發展,不能相互矛盾、顧此失彼。她強調,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也將以往流行的“社會保障會導致福利病”的觀點進行了矯正。

南京大學教授童星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站在戰略高度、從宏觀角度出發,理論與政策研究應從微觀、具體問題切入,在研究中落實總書記提出的堅持制度統一性和規范性,為此必須增強親民意識、創新意識和法治意識。他指出,親民意識應在目前較好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社保領域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內容有很多,因此研究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明確要求,緊盯老百姓在社會保障方面反映強烈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他指出,應強化創新意識,習近平總書記全面總結社會保障發展成就的同時,也提到了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城鎮化、人口老齡化以及就業方式多樣化等挑戰,將其與現有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比較所得的差距,能夠發現社保改革的著力點以及社保研究的一些新的重點難點。他還指出,法治意識是社保領域大部分研究人員較為薄弱的部分。在中國社會保障制度走向定型的進程中,還存在著許多改革和完善的空間,但更重要的是政策執行問題。目前社會保障相關研究針對通過執法、司法、守法等環節的不斷強化以推動執行、健保、監管體系完善的相關研究相對薄弱,因此法治意識必須增強。

浙江大學教授何文炯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將社會保障提到了更重要的位置,提出了社會保障深化改革要“系統集成”“要用改革的辦法和創新的思維”“法治化”“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等,特別是強調要加大社會保障的再分配力度和強化互助共濟功能,這些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與發展均具有特別強的針對性。他認為,從收入再分配和互助共濟的視角看,現行社會保障制度存在幾點問題:一是基本保障待遇和相關政策在人群之間、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代際之間存在較大差距﹔二是相當數量的工薪勞動者未能進入職工社會保險體系﹔三是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項目基本上以戶籍為基礎,非戶籍常住人口難以享受這些基本保障﹔四是基本養老保險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中設有個人賬戶,弱化了社會保障制度的互助共濟性和收入再分配效應。對此,他提出了幾點建議:第一,控制和縮小群體間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從長遠看,需要通過制度優化來解決這一問題。從近期看,必須加強統籌協調,按照“抑峰填谷”原則,嚴格控制、努力縮小群體間的基本保障待遇差距。第二,穩步提高社會保險統籌層次。第三,進一步明晰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權益。第四,優化基本保障制度設計,增強互助共濟性、增強社會保障制度的反貧困功能和對勞動力市場的適應性。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叢樹海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保障事業做出了非常全面的論述,總結了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問題,指明了未來發展的方向,並對中國社會保障事業進行了高度的肯定和評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個堅持”,並不僅僅是闡述社會保障本身,而是在分析中國的政治優勢、人民至上的原則、制度的引領、與時俱進,實事求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未來社會保障建設提出的解決實際問題、解決系統集成問題、保証協同效應等觀點都是切中要害的,而解決問題需要有依法保障、管理服務、執行落實三大保障體系。他認為,今后的研究應做到從更開闊、更具系統性和集成性的視角出發,如從整個民生系統來研究社會保障,再如研究收入分配問題時,可以延伸到財政分配、社保分配甚至慈善分配等。與此同時,研究要多抓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要解決群眾煩心、操心、揪心的事,要實際、落地、實在。

北京大學教授李玲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明確了中國社會保障是“大保障”而不是隻有“社會保險”的概念,“深入推進社保經辦數字化轉型”、“要堅持傳統服務方式和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在信息化時代尤為值得關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美國的表現表明,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單純學習了社會主義的合理成分是不可持續的。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需要在吸收各國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制度可持續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了貫徹共建共享理念,讓全民享有充分的社會保障,需要重視現代信息技術、採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她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意味著中國社會保障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今后需要繼續探索,構建低成本、高質量、可持續的保障體系。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延中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為未來三十年的社會保障發展目標、發展重點釋放了清晰的信號,國家對社會保障地位與作用的認識達到了空前高度。從宏觀角度看,社會保障是促進經濟發展、治國安邦的重要支柱,但要實現這個目標,任務是繁重的。他強調,要將中國的制度優勢真正作用於實現中國社會保障事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實現互助共濟、信息化、法治化等目標。但將目標落實到具體制度安排需要充分考慮國情,一方面要實現全面保障、人人共享、互助共濟的總體目標﹔另一方面,各個制度之間的內在機理不同,要發揮制度之間的協調配合作用。在制度內部,要注意社會保險與商業保險的原則如何銜接,例如個人賬戶、住房公積金制度與互助共濟性存在內在矛盾。其次,要注意差異性的存在,中國區域發展差異較大,真正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具有難度。他強調,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提供了一個新的“大保障”的視角,但從長遠角度看,社會保障要真正發揮作用、實現上述目標,需要進一步將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放在科學規律的基礎上認識。

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丁元竹談了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三點體會:一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具有重大實際意義。中共中央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目標的勝利,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在“兩會即將召開、“十四五”規劃和社會主義國家現代化建設即將開啟的歷史關鍵節點上,要進一步領會和研究中央學習社會保障的意義,理解其戰略意圖,如何建設不同於其他國家且有中國特色和社會主義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如何從“十四五”規劃中強調改善人民生活品質、走共同富裕道路和提高社會建設水平的高度理解此次會議的時機和意義,對今后的研究而言十分重要。二是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通過互聯網來推動社會保障體系與公共服務平台建設是中國特色,如何利用中國有十億人使用移動互聯的優勢推動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確實需要認真研究,對零工經濟的探討要求研究人員思考在新發展階段如何用新發展理念研究社會保障。三是習近平總書記講話面向群眾關切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進互聯網廣泛運用於社會保障和社會建設的同時,要對年長群體採取傳統辦法。目前中國是信息社會、工業社會、鄉土社會三重社會形態疊加,年輕人與老年人之間的代際差異更為明顯,社會保障如何應對社會結構變化帶來的問題和挑戰需要進一步關注。

中山大學教授申曙光指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社會保障改革制度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對社會保障發展至關重要。在新發展階段,社會保障改革的系統性和協同性還不足。他認為,社會保障體系結構的失衡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一是社會保障內部的三大系統——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之間結構的失衡,例如社會福利和社會服務發展明顯滯后﹔二是法定保障和補充保障的失衡,這將會導致政府壓力過大、社會資源利用不充分﹔三是相關制度之間不能有效協調。社會保障與就業、勞動、教育、收入分配等密切相關,但社會保障與之尚未形成良性互動。他表示,提高協同高效能力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要有改革的勇氣,要有更高的目標,建設有中國特色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二是在體制方面,應當有超越部門之上的中央層級的社保統籌決策機構與咨詢機制,以避免部門利益影響社會改革與發展全局﹔三是在實際工作中要建立一系列機制,處理一系列關系,例如社會保障與家庭保障的關系、基本保障與補充保障的關系、各主體之間責任分擔的關系、權利與義務關系等﹔四是注重參量改革,通過優化參量來優化各種關系。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林義指出,應從治國安邦、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更高角度來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五個堅持”既是社會保障未來發展的總方向,也是理論工作者、學術界未來研究中要遵循的幾個原則,尤其是要突出我國的制度優勢——黨的領導、制度引領、人民至上,強調改革精神,包括與時俱進、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等。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特別強調系統性,將社會保障放在國家戰略體系中進行考慮。他就中國未來社會保障發展提出了幾點建議:其一,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保障基本原則,關注社會保障體系在人群之間和地域之間不平衡的問題。其二,更多重視與尊重社會保障內在規律。以改革的思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既要重視存量改革,又要對增量、結構性改革加以關注。其三,突出社會保障改革的系統集成和協同推進。一方面要以社保為中心,另一方面要吸收更多學科、其他領域學者來參與。通過研究集成產出更多的研究成果,為國家社保改革提出更好思路。其四,要增強風險意識,科學研判老齡化、信息化及國際經濟政治環境變化背景下社會保障的改革思路,思考如何增強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主動性、可預見性,推進短期應急性制度安排的同時,重視社保制度長期可持續發展。

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王杰秀指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進行集體學習是社會保障界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有許多新提法。第一,習近平總書記首次較為全面地闡述社會保障涵蓋的內容、面臨的問題與未來發展取向。第二,將社會保障提升至“治國安邦的大問題”的高度,社會保障在社會穩定、執政基礎、經濟社會長遠發展中都發揮著基礎性作用。第三,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保障體系可能面臨一個比較好的時間節點,脫貧攻堅任務完成之后,下一步就是如何實現各項制度之間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第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社會福利,這對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發揮社會福利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和時代意義。第五,“要把農村社會救助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謀劃”是一個新提法,也是下一步民政部門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第六,中國社會保障法制化不斷健全,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短板和不足,“要從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各環節加強社會保障工作”仍是非常關鍵的環節。

華中科技大學教授丁建定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圍繞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展開。第一,習近平總書記提到要堅持和發展成功經驗,這表明中國社會保障進入了新發展階段。第二,新發展理念包括要樹立戰略眼光,順應人民對高品質生活的期待,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進程,這表明社會保障制度是要創造幸福,而非彌補與緩解社會問題。第三,講話明確闡述了社會保障新的發展格局,即要准確把握社會保障各個方面之間、社會保障領域和其他相關領域之間改革的聯系,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確保各項改革形成整體合力。第四,講話提出了新的發展目標,要加大再分配力度,強化互助共濟功能,把更多人納入社會保障體系,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可靠、更充分的保障,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第五,強調要實現應保盡保、應助盡助、應享盡享,這表明社會保障被視作一種權利來看待。第六,講話也賦予了社會保障新的功能,社會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公平、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

南京大學教授林閩鋼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體現了四個新突破:一是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目標上有新突破。以往中央文件標題為“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但本次是完善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並於“全民”中提出將更多人口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增進人民福祉的基本保障制度。二是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階段有新突破。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已經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階段,是從無到有走向從有到優的新階段,要提高統籌謀劃和協調推進能力以確保形成合力,未來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會更難,社會保障相關研究的難度、復雜性以及交叉性要進一步提升。三是社會保障發展原則內涵的新突破。長期以來,社會保障是要與社會保障制度相適應,近幾年則是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堅持制度統一性和規范性,堅持國家的頂層設計,增強制度的剛性約束,以往國家社會保障改革同地方事權有較大關系,較為強調各個地方要根據自身情況去摸索,突出統一性則對以往社會保障原則性發展有新的突破。四是社會保障建設發展的新要求。社會保險制度中的農民工群體與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問題、退役軍人的社會保障問題、健全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的問題、殘疾人孤兒在內的社會福利問題、醫改問題等均為總書記明確點出的研究重點。在社會救助領域,總書記提出將農村社會救助納入鄉村振興體系,因此如何將農村社會救助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規劃的研究進一步深化和細化與如何完善日常性的幫扶措施也將是未來一段時間的重點。

西北大學教授席恆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既對社會保障過去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又為未來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社會保障很高的定位,需要學界提高認識。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了“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強化互助共濟的功能”,這需要我們思考通過什麼手段去實現。他認為,社會保障建設任重道遠,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些新問題需要學界進一步研究,例如社會保障如何助推共同富裕,過去相對固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如何包容、吸納更多的人參與到社會保障中等。

廈門大學教授高和榮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體現了中國社會保障事業建設的三重邏輯。首先,社會保障現在和將來都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中國之所以能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保障網,就在於將社會保障當作治國手段與方略。其次,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立緊緊依靠黨的領導,黨的堅強領導是組織優勢。與國外社會保障作為政黨、群體推動乃至相互博弈的結果有所不同,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社會保障,中央親自部署、組織、督促與落實,將民生保障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動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第三,中國社保體系建設深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勢。這一政治優勢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注重社會實踐與群眾首創,注重循序漸進。回顧民生保障事業發展歷程,我們注重在立足實際基礎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不斷加以完善,從而構成覆蓋全民的社保體系,推動社保事業行穩致遠。他強調,下一步要將總書記的講話精神落實到教學活動中、貫徹到科學研究中,關心百姓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把論文書寫在祖國大地上,譜寫改善民生、增進福祉的華章。

南開大學教授關信平指出,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社會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后,社會保障面臨著新的發展勢頭,應該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中國未來發展面臨很強的不確定性,這些不確定性對國家經濟和社會平穩運行構成很大挑戰。在此背景下,社會保障既需要發揮穩定器的功能,又需要防止在經濟危機發生時,制度本身遭遇沖擊。如果社會保障制度出現問題,會引發經濟問題、社會問題乃至政治問題。因此,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構建既要積極保障老百姓的需要,又要本著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此外,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可以發現,社會保障學界許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逐漸為中央決策所吸收、參考,希望下一步能夠將社會保障研究工作做得更好,為國家社會保障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楊立雄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高度肯定了社會保障的作用與地位。從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的觀點可以看出,社會保障學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學界的研究成果能夠被決策層所吸納,說明我們是將研究做在祖國大地上,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研究道路,而非照搬西方的研究模式。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江宇指出,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最重要的突破是將社會保障地位進一步提升到全黨工作的中心地位,共同富裕提上日程、不再是遠景目標,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在新時代肯定會有新的調整,社會保障在新時代將會有更重要的作用。他認為,過去改革開放的經濟快速增長是建立在低勞動力成本與城市對農村剝削的背景之上,前者是社會保障沒有在調節社會分配中起到充分作用並具有一定的時代合理性,后者在新時代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目標指導下必然要求社會保障制度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因此也必將形成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他還指出,中國的鄉村振興不同於西方,中國的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基礎是否能夠承受將進城農民工納入城鎮保障制度、經濟增長面臨的勞動問題不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內需拉動與新發展格局形成等要求用新的視角認識社會保障,以實現社會保障事業、經濟增長與擴大內需之間的協調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魯全指出,在剛剛宣布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和兩會即將召開的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對社會保障完整而系統的論述表明了社會保障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這是對社會保障的重要定位。他表示,要理解中國的改革、中國的道路、中國的社會保障,首先要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初心和宗旨,並與社會保障結合起來。他認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再分配的力度,這為社會保障要走什麼樣的道路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僅是未來長期指導社會保障實踐的綱領,也對社會保障的研究發揮了重要指導作用。

吉林大學教授賈玉嬌指出,此次會議的召開正逢其時,能夠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后很快形成學科共識,是社會保障學科共同體的很好體現。她認為,社會保障制度在國家治理體系及社會主義建設中,是基本且重要的制度安排,尤其在勞動力去商品化和未來發展趨勢下,社會保障制度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個“一百年”即將開啟的原點,就社會保障問題提出一系列重要的觀點和論斷,堅定了社會保障研究者的信心,也驗証了此前研究達成共識的真理性,這也更加堅定了青年社會保障學者未來繼續走好制度研究的信心、更加充滿干勁。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婁宇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強調了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性,同時強調了法治對於維護、保障社會保障制度能夠有條不紊地落到實處的重要作用。法治的一些內在價值追求與社會保障是較為一致的,社會保障制度的立法先行是在形成比較穩固的框架后,用法律手段將已經取得的成果固定下來。法治在社會保障制度建設中發揮的作用應當有以下幾點:第一,增強制度的可預見性﹔第二,體系化的法律可以增加制度之間的可協調性﹔第三,法律能夠使權利、義務、責任的內容更加穩定化﹔第四,用法治保障社會保障制度的執行,可以讓司法機關在一系列制度構造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自《民法典》頒布后,中央一直倡導在眾多領域中實現法典化。社會保障事業應當緊貼這一發展趨勢,推動社會保障法的相關研究從幕后走向台前,從隱性研究走向顯性研究,用法典化的途徑保障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穩固推進。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楊俊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表明社會保障有了獨立的出發點、落腳點以及發展體系與理念,即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社會公平,改變了以往為國企改革配套的發展模式。他強調,該重要講話為社會保障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了明確方向,中國的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增量改革難度越來越大,存量改革可能會成為未來發展中的重要內容,這為社會保障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空間。

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張熠指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在全民參保與自願參加的爭論、公平與效率的平衡、具體問題的指導性方案等方面進行了明確與澄清。他指出,全民保障概念的提出是此次講話中最重要的部分,由於以往全民保障站位高度不足導致許多居民未被社會保障制度覆蓋、企業不規范用工具有更強的市場競爭優勢,長遠來看,缺乏強有力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難以促進國內經濟循環以及居民消費。他還指出,習近平總書記講話中針對老齡化的表述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老齡化之外的人口受教育年限、勞動結構等變化表明,老齡化不再是未來發展的挑戰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自然過程,關鍵在於其他社會指標能否隨人口老齡化作出適時調整、社會保障制度能否適應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必須將人口之外的其他社會指標納入考慮范圍,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方向更為清晰的同時也具備了改革的系統性思維。

鄭功成教授在總結發言時指出,此次座談會非常有意義,大家的發言表明各位對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已經認真學習並有思考了,因時間所限沒有發言的中青年學者也必定在學習與思考。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中國最高領導人首次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最系統的完整表述,這篇講話必將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不斷走向完善產生深遠影響。他特別指出,進入“十四五”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將從長期試驗性改革狀態全面走向成熟、定型,我們在研究中需要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社會保障“是治國安邦的大問題”“高質量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眼光”“大局意識”“統一性、規范性”“系統觀、協同觀”及法治理念等關鍵詞,以便能夠真正站在維護國家利益和人民世代福祉的高度,真正立足於國家現代化全局與社會保障長遠發展,超越地方利益、部門利益與集團利益,基於目標導向尋求化解現實問題、優化現行制度安排的正確途徑,為全面建成中國特色的高質量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做出學界應有的貢獻。

(責編:王小林、黃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