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及其當代啟示研究

2021年02月20日14:21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成旺主持完成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及其當代啟示研究》(項目批准號為:12BKS011),最終成果為同名專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馬克思哲學的最高價值旨趣,就是要科學揭示實現人的真正自由與全面發展的有效路徑,而由於自由問題隸屬於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因此,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它的實現須有賴於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探求才能達及,而作為馬克思、恩格斯圍繞自由問題思考結晶的歷史唯物主義,無疑便構成了馬克思哲學的最高智慧,進而言之,真正把握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本真精神才是把握馬克思哲學智慧的關鍵之所在。由於凸顯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離不開對馬克思哲學經典文本的深度解讀,且歷史唯物主義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一個復雜的生成與發展過程,其中始終伴隨著馬克思哲學探討的自我超越以及對前人哲學思想的揚棄,因此,隻有基於思想比較的視角、文本解讀的方法以及歷史生成的維度,從多重視閾詮釋與再現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與邏輯,才能從中彰顯馬克思哲學的獨特智慧、活的靈魂及其產生持久生命力的深層根源,進而為馬克思哲學走向當代提供有價值的方法論參照。可見,深入研究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 成果的主要內容和理論創新

該成果基於對學界關於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歷史與現狀的充分了解,以較為新穎的學術方法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做了比較深入且具有創新性的研究,在此基礎上探討了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的當代意義。成果主要內容及其理論創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方法創新與自覺。眾所周知,由於20世紀20∼30年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殊路徑,馬克思哲學的研究方法以及對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曾主要來自蘇聯傳統哲學教科書及其解讀范式。在此背景下學界的研究主要不是基於對馬克思哲學經典文本的深度解讀,而是視蘇聯教科書為圭臬、藍本和准經典,從中預先“現成地”拿來某種結論和理解框架,再到馬克思哲學文本中去“尋章摘句”式地對之予以注釋和論証。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學界興起的馬克思哲學文本學研究方法,對上述傳統研究方法之不足予以了及時糾偏。但同時,有些學者也存在學術研究過多地拘泥於文本細節乃至變成煩瑣的文獻考証,相較而言卻忽略了馬克思哲學文該成果的宗旨在於凸顯其哲學智慧等方法局限,因而在馬克思哲學研究中面臨著“文本研究凸顯而思想智慧淡出”的尷尬局面。為此該成果明確提出,要超越歷史唯物主義的傳統理解模式必須採取更為科學與系統的研究方法,而隻有採取思想比較視域,對歷史唯物主義孕育、創立、生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經典文本進行深層歷史解讀,從中著力詮釋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和邏輯,才能歷史地呈現馬克思哲學的完整理路、基本精神與活的靈魂,為馬克思哲學走向當代提供有價值的方法論參照。為此該成果沿著上述方法與思考路徑,以凸顯歷史唯物主義智慧為目標,以馬克思哲學文本為研究依據,以馬克思哲學在“歷史—自由問題”探討上對傳統西方哲學思維范式的超越為主線,通過對作為歷史唯物主義奠基之作的《德意志意識形態》等經典文本的精深解讀,以及對作為馬克思哲學超越對象的康德哲學等西方傳統哲學的深入研究,在思想比較視閾中再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路徑與邏輯理路,從多重維度凸顯了馬克思哲學的本真智慧和活的靈魂。可以說,思想比較的研究視角、文本解讀的研究方法以及歷史生成的研究維度,構成了該成果在方法論創新上的三大鮮明特色。

(2)在思想比較視閾中對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對象與生成路徑做出了具有一定創新性的總體考察。該成果指出,歷史唯物主義智慧的出場與生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對傳統西方歷史理解范式的批判與超越中呈現來的。該成果系統梳理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對象,即表現在馬克思、恩格斯或直接批判,或蘊含在其文本字裡行間所隱性批判的傳統西方歷史理解范式:歷史懷疑主義、現實主義歷史觀、神學唯心史觀、先驗理性史觀以及人本學唯心史觀。在對這五種傳統西方歷史理解范式的內在理路予以分析的基礎上,詮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超越與生成路徑鮮明地體現在馬克思、恩格斯從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對人類社會歷史展開的基礎和前提意義出發,揭示出歷史的動力在於由生產與分工所導致的生產力與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運動,由此才展開所有制的不同演進形式及人的不自由程度不斷加深的過程,從而指出了共產主義的運動性質並肯定了以無產階級作為歷史目標實現的主體地位,而正是在歷史的前提、動力、過程、主體以及目的實現路徑等歷史哲學的核心問題上實現了革命性變革,歷史唯物主義才在破解歷史之謎這一重大課題上提供了全新視角,改變了人類理解歷史的圖景,在超越與變革中呈現自身獨特的邏輯進路、實質內涵和智慧力量。此后馬克思、恩格斯才得以把此方法推進到對“人體”的解剖之中,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行規律和社會內在矛盾的具體揭示,實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具體驗証與進一步深化,表明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構成歷史唯物主義深化的重要環節,馬克思的兩大發現也表現為一脈相承和有機統一的整體。該成果對歷史唯物主義所予以超越的傳統西方歷史觀內在理路及其相互關聯的概括,是以往學界所不夠重視的,而對歷史唯物主義本身生成邏輯的解讀,也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研究創新與突破。

(3)基於思想比較視閾深化了馬克思、恩格斯關於自由及其實現路徑問題的研究。該成果提出,馬克思哲學把尋求自由及其實現的路徑作為自身主題,因而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成也正是實現了自由主題探討上的路徑創新和在破解自由之謎問題上實現了方法超越的結果。因此,真正呈現馬克思哲學在自由及其實現問題探求上所實現的創新性變革,無疑也構成了把握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的重要環節。基於此,該成果緊緊抓住人的自由與解放這一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大問題,在深層理路上詮釋了馬克思哲學在該問題思考上所實現的,對西方文化傳統中以基督教哲學和康德哲學為代表的探討自由問題上的兩種典型性流派的超越路徑和邏輯,由此在思想比較視閾中呈現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智慧力量。該成果提出,基督教真正開啟了自由意志維度,但它卻以啟示的方式,訴諸從“人—神”關系、“人—人”關系,再到“人—神”關系的思路來試圖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康德哲學在對基督教自由觀的批評中出場,奠定了先驗理性主義自由觀范式,卻呈現從“人—人”關系、“人—神”關系的思考邏輯。而馬克思哲學則把物質生產實踐作為探討自由問題的前提和基礎,最終指出隻有通過改變不合理的所有制關系,推進歷史進入共產主義階段才能最終實現人的自由。上述解讀無疑為彰顯歷史唯物主義的本真精神,以及深化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提供了較新的分析視角。

(4)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成的深層思維范式變革進行了較具創新性的系統解讀。眾所周知,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及其本真智慧,一個關鍵課題就是要呈現歷史唯物主義在深層思維方式上所實現的革命性變革。為此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生成的深層思維范式變革的實質,就突出體現在其對傳統西方哲學“邏輯在先”思維方式的消解與超越。該成果認為,作為歷史唯物主義超越對象的傳統西方哲學雖然由眾多流派構成,但通過考察從柏拉圖到黑格爾的哲學發展歷程,就可以發現其主流哲學范式表現為“邏輯在先”思維,其基本思路不從人類歷史展開的時間維度尋找解讀歷史規律的邏輯起點,而是從某個先驗的概念、理念、精神或意識出發去建構一個邏輯自洽的體系,並以此作為把握世界與歷史的手段與工具,進而使得該范式呈現了自因性、創生性、目的論等思維特征。馬克思、恩格斯則認為“邏輯在先”思維范式不僅無法破解歷史之謎,而且必將導致其面對現實時的尷尬與困境,進而明確指出“意識沒有歷史”,要破解歷史—自由之謎必須超越“邏輯在先”思維方式。為此馬克思、恩格斯堅持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從決定人類歷史展開的物質前提出發,也把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這一人類歷史的發源地,既看作考察歷史規律的時間—歷史前提,也看作考察歷史規律的邏輯前提,進而在現實物質生產過程的運行機制以及生產方式的內在演變規律中去尋求歷史過程的真相,實現了思維方式上的革命性變革,為人類真正把握自由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為了闡明歷史唯物主義超越“邏輯在先”思維方式的完整過程,作者基於歷史生成維度,指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出場與成熟,經歷了自我意識哲學、對市民社會的關注、雙重邏輯的出場,再到社會基本矛盾理論的確立,以及對社會關系生產規律的揭示等不同階段,同時也著重分析了馬克思、恩格斯消弭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邏輯悖謬的理論邏輯。上述研究頗具創新和啟發,為我們深入把握歷史唯物主義本真精神提供了獨特的視角並做出了翔實的學理解讀。

(5)注重呈現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的現實關懷。該成果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著重梳理了歷史唯物主義所受到的現實挑戰並做出了積極回應,探討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教學的路徑創新,分析了中國共產黨葆有凝聚力的思想基礎及其繼續保持輝煌的前提,還對影響作為社會經濟基礎反映的文化實現進一步發展創新的價值取向,以及當代中國民眾主體意識的自覺與超越等問題做了探析,凸顯出了歷史唯物主義生成路徑研究的現實意義。

(責編:王小林、黃瑾)